"校门外的孩子"折射教育管理之困:我们是否需要更温暖的教育创新?
一纸"为安全考虑"的回复,让数百名早到学生滞留校门,这个场景戳中了现代城市教育的集体痛点。当官僚主义式管理遭遇鲜活的人性需求,这场校门争夺战早已逾越简单的时间管控,暴露出教育治理中的深层症结。
机械化执行管理规定背后,是典型的管理惰性在作祟。要求所有学生严守统一入校时间,教育厅为值日教师纾解的或许是管理压力,却牺牲了对教育主体的人文关照。这种"一刀切"模式忽视了晨光微熹时双职工家庭送学的时间焦虑,漠视了小学生在冷风中瑟缩的身体记忆,遗忘了一位人民教师在晨光中温柔引导学童的教育初心。
早到学生的管理本可以成为"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契机。在湖南衡阳县石市镇兴元小学,清晨六点半,第一批学生背着书包进入校园,各班班主任指导孩子晨扫。这种原始而温情的校门管理,构建起师生共同体的生活契约:校门不仅是物理界限,更是教育承诺的具象化存在。当城市学校用考勤系统切割教育责任时,乡村教师用全天候守候诠释了"学生在处即校园"的朴素理念。
衡阳县石市镇兴元小学早上七点学生在开始晨扫。
教育的制度性困境亟待系统性破局。2023年全国新建改扩建学校超4万所,但学位增加并未缓解"超大规模学校"的治理难题。编制短缺背景下,仅廊坊市小学教师缺口就达700余人。当安全责任演变为不可承受之重,教育的良性生长空间难免在谨小慎微中逐步收缩。
管理思维的重构需摆脱路径依赖。从制定错峰到校弹性机制,到孵化家长教师护学共同体;从解构3D打印签到设备的技术迷信,到重构基于教育者初心的育人伦理,每一次打破常规都是对僵化管理的祛魅。教育管理部门应建立容错机制,在确保基本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何为真正的育人环境"。
那些在校门外等待的孩子们,正在用成长时光丈量教育温度。当管理思维完成从"限制性护栏"向"生长性土壤"的转身,教育方能回归其本真——不仅要守护安全,更要呵护每一刻可能绽放的成长光彩。毕竟,通向知识殿堂的大门,不该成为阻隔温情的冰冷铁闸。

一年级学生晨扫

衡阳县石市镇兴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