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打通河西走廊,这意味着自此之后,曹魏集团可以获得更多的战马,组建更多的骑兵军队。
另外,曹真的速胜,也让整个曹魏集团在西线的压力骤减。
而接下来,就在曹真班师回朝几个月之后,夷陵战场上,孙刘两家就分出了胜负。
对此,曹魏高层早就已经有了准备。在收到刘备战败消息的同时,早已准备多时的曹魏集团,迅速开始集结兵力,挥师南下。
而当时曹丕针对的目标,正是刚刚在夷陵之战当中,大获全胜的东吴。
到了这里,历史其实出现了一个不太大的谜团。那就是当时的曹丕,为什么会选择以东吴作为主攻对象,而不是以蜀汉作为主攻对象呢?
要知道,此时的蜀汉,刚刚战败,兵力大损。如果这时候魏国倾力南下,全力进攻益州,蜀汉很有可能是挡不住的。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曹丕要选择更不好打的东吴呢?
对于这个问题,后世的历史学家们,其实给出了很多猜测。而这些猜测,我们大致可以归类为四种。
第一种猜测,就是历史眼光的局限性。
如果曹丕不是生活在三国时代,而是生活在后世。他很有可能会选择先打蜀汉,后打东吴。因为在三国之后的历史,不管是西晋灭吴,还是隋灭南陈,唐平萧铣,亦或者是元灭南宋……都是先打下了四川,然后再打江南。
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可以从长江上游出兵,尽量绕开长江天险的优势。
但问题是,曹丕不知道后来的那些事儿。
而在三国时代,曹丕最容易借鉴的对象,自然就是离他最近的东汉。而当年东汉开国的时候,刘秀恰恰是先平定的江南,最后平定的四川。
所以,这种历史眼光的局限性,就让曹丕更倾向于模仿刘秀。
第二种猜测,则是牵扯到之前的曹真通西域之战。
要知道,之前曹真为了打通西域,一战击溃了河西走廊的部族联盟。这一战,曹真光是斩首数量,就超过了五万。要知道,当年霍去病第一次打河西走廊的时候,单论斩首数量,可能都没有曹真多。
那么,为了达成这个夸张的战绩,曹真当时到底带了多少人呢?
很遗憾,史书上对此一个字的记载都没有。
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为了让曹真打通河西走廊,曹魏当时到底出动了多少人力物力。但有一点我们知道,那就是当时曹真的补给和军队,一定全部都是从关中地区调集的。
如此一来,在关中刚刚支撑了一场大战,仅仅只过了几个月的时间之后。此时关中地区的人力物力,还能不能再支撑一场大战,支撑曹丕灭蜀,这显然是一个大问题。
第三种猜测,则是出于此时对东吴的考量。
要知道,在之前的夷陵之战当中,东吴并没有损失多少力量。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曹魏突然进攻益州,导致蜀汉集团迅速败亡。而在此同时,东吴又趁机东进,同样进入了益州。那么接下来,双方谁能最终占据益州,依然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曹丕费了好大力气,打垮了蜀汉,最后却反倒让东吴入主益州,那就真成笑话了。
这种情况,虽然概率很小,但只要存在,曹丕显然还是不愿意去冒这个风险。
至于第四个猜测,则是涉及到了另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魏延!
在刘备占领汉中之后,魏延就一直被刘备留在了汉中,镇守益州的北大门。但在这之后,接下来的八年时间里,史书上对魏延几乎没有任何记载。直到八年之后,诸葛亮开始北伐的时候,魏延才再次出场。
而对于这八年当中的魏延,正史上只有寥寥两笔记载。那就是刘备称帝以及刘禅登基的时候,魏延被加官进爵。
除此之外,魏延在这期间都做了哪些工作,史书上只字未提。
考虑到后来魏延的特殊情况,所以后世就有史学家猜测:有可能在这期间,曹丕也派了小股军队,试探着进攻了汉中。但最后,这部分魏国军队,被魏延轻易挡了回去。
因为这期间没发生什么大战,后来魏延死的又比较尴尬。所以后来,蜀汉方面就没怎么记载这段历史。而后来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同样也没法去查证了。
这几种猜测,到底哪个是对的?亦或者都有影响?我们无法确定。
反正最后,曹丕是没全力去打蜀汉,而是将东吴作为了此次战争的目标。
很快,在曹丕的命令下,魏国出动三路大军,沿着整个长江,同时发起了总攻!
东线战场,由征东大将军曹休,带领张辽、臧霸、贾逵、王凌等人,主攻洞浦,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县一带;
中线战场,由曹魏集团的老一辈名将曹仁主持,带领蒋济、曹泰等人,主攻濡须口。
西线战场,则是由刚刚从河西走廊那边回来的曹真,带领夏侯尚、张郃、徐晃等人,主持西线,直接进攻江陵方向。
至于曹丕自己,则是坐镇宛城,在后方进行总指挥。
在出兵的那一天,曹丕意气风发。
在他看来,这一次整个魏国倾尽全国之力,打一个刚刚结束战争的东吴,肯定是手到擒来。
而且,就算无法一战灭了东吴,打过长江,在长江以南打下一块桥头堡,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而一旦魏国在长江以南,有了一个地盘,哪怕只是一小块!那么接下来,长江天险就再也不是东吴的依仗。
这一战,魏国甚至不需要赢!只需要把让军队顺利过了长江,占领一小块地盘!未来曹丕就一定能统一天下!
当年曹操没能完成的统一天下的梦想,此时在曹丕面前,似乎已经触手可得……
但曹丕此时怎么都想不到的是,那条长江,将成为他此后一生都跨不过去的天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