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比较熟悉,我们就会发现:在宋朝之前,历史上经常会出现权臣篡国的现象。但是在宋朝之后,就算大臣们掌握了权力,也很难直接篡位!
对于这个特殊现象,教科书上给出的答案,就是科举制的推广。在科举制推广之后,官员集团对皇帝的效忠程度,大幅提升。这就导致权臣篡国的难度,一下子提升了太多太多,几乎无法再篡位。
但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其实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个是唐宋之后收税方式的改变,另一个是三省六部制的成型。
而这些原因,归根到底,其实可以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在宋朝之后,权臣篡权的成本,直接被大幅提高,高到个人几乎无法承受了。
先说科举制的原因。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历史上,科举制的出现,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在科举制出现之前,先秦时期玩了上千年的世禄世卿制。到了汉朝之后,大家则是开始玩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而这两种制度,本质上其实都是推荐制。
这些选才制度,或许方法和制度有很大差异。但是彼此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关系的作用,大于个人才能。
在世禄世卿制的体制下,就算你再有才能,还是不如你爹是一个贵族。而在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体制下,你和选拔官员的私人关系好一些,远比你个人能力强,要更加重要。
但是在科举制推广之后,尤其是在宋朝之后,考生个人能力的重要性,第一次超过了关系。
而这样一来,一个很有趣的变化就出现了。
在这之前,人才想要得到晋升,最重要的是搞定考评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如果非要让人才在皇帝和考评官之间进行选择,大家大概率会选择听考评官的话。
但是在科举制推广之后,考官的影响力大幅下降。反倒是个人才学,更加重要。如此一来,考生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提高考试结果上面。
而古代的科举考试,考的恰恰就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而这套东西的核心内容,正是所谓的‘忠君爱国’。
所以,在科举制推广之后,所有读书人从读书那天开始,就逐渐被强化忠君思想。这就导致皇权的基层基础,大大加强了。
在科举制推广之前,一个权臣掌权之后,只要搞定朝堂上的高级,然后再通过权力机器影响中下层官员,就能完成篡权的任务。但是在科举制推广之后,就算出现了一个权臣,搞定了中上层的官员,依然无法彻底搞定那些基层官员。
简单来说,科举制的出现,让权臣篡权的成本,变得更高了。
而在科举制之外,唐宋时期之后,收税方式的改变,也进一步提高了权臣篡权的成本。
因为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所以正常情况下,国家最重要的税收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土地税,你们家有多少地,我就收多少税。另一个是人丁税,你们家有几口人,我们就收几个人的税。
而在唐朝以前,这两种税,很多时候都是一起搞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从东汉中后期开始,一直到南北朝后期,中原地区长时间玩‘庄园经济’。如此一来,朝廷想要收税,就必须得先通过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因为地方基层的管理,就是他们负责的。
如此一来,这些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就变相拥有了收税的权力,以及募集士兵的基础。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权臣想要笼络住一个世家大族,只要拉拢这个家族最高层的一两个人,就可以代表这个家族了。而如果一个权臣,能够拉拢几十个世家大族,这个权臣的影响力就会极其恐怖,继而可以完成篡位的工作!
但是到了宋朝之后,情况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宋朝之后,人丁税和地税,开始逐渐分开。这种收税方式的改变,导致地方上的那些地主,对基层的垄断能力,大幅下降。
所以,在宋朝之后,历史上很少在出现南北朝时期的那种‘世家大族’。
而没有了这种世家大族之后,一个权臣想要拉拢一个地区,就无法再通过只拉拢一两个人来完成。权臣想要向下收拢权力的成本,大大提高了!
除此之外,在宋朝之后,统治机器越来越精密。文官和武将的区分,越来越明显。在宋朝之前,文官带兵打仗,武将入朝为官,出将入相,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宋朝之后,文武双方开始变得泾渭分明,文官很难直接统领军队,武将也很难直接参与政务。
这种情况,也导致权臣出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总之,在宋朝之后,权臣出现的成本越来越高。甚至到了一个人一个家族,已经无法完全绕过皇帝,继而掌握所有权力的地步。
所以,从宋朝开始,历史上就很少再出现权臣篡位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