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北京就此成为了历史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是全球第一个“双奥”之城。
即便如此,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至少是在南方,很多人可能从没参加过什么所谓的冬季冰雪运动。
就拿笔者我来说,我是湖南人,现在一年到头都很难看到下雪,更别说去滑雪了。从小到大,我唯一参加过的在字面意思上跟“冰雪运动”沾边的是溜冰,其实那也是旱冰,跟真正的冰雪运动没什么关系。
就算是在中国北方,下雪气候也变得越来越罕见,也就东北三省的冰雪天气维持得最久,但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上依然一金难求。
截止到2022年2月7日23点38分
在冬奥会的奖牌榜上,中国至少不是强国,进入前十都困难重重。此次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借助东道主的主场优势,势必会有一次爆发。有趣的是,冬奥会上的强国,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比如上届平昌冬奥会,奖牌榜上的前十位:挪威、德国、加拿大、美国、荷兰、瑞典、韩国、瑞士、法国、奥地利等,清一色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能够来参加冬奥会就算不错了,入围奖牌榜都能算是非常不错的表现了。
平昌冬奥会奖牌榜
中国要想在冬奥会上突破历史成绩,势必要冲出发达国家们的重重包围。
那么,发达国家们为什么能在冬奥会上占据垄断优势呢?所谓的冬季运动,真的只有在发达国家里才玩得起来?
体育运动的竞技实力,按照正常的逻辑解构,一般要依赖于三个因素,首先是运动普及率,然后是人才流通机制,最后是稳定的训练和比赛环境。
运动普及率高,参与运动的群众多,才能构建出庞大的人才库,这项体育运动才能“活”下来。
要想提高运动普及率,最根本的就是要兴建基础设施。
冬季运动基本上都是冰雪运动,因此最根本的基础设施,便是冰和雪。冬季运动相比于夏季运动,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多了“冰雪”这一层带有自然属性的基础设施,因此在先天上就局限了它的推广普及性。夏季运动只要有场地,便能开展,有时候甚至不需要特别兴建的场地,比如跑步运动,随时随地都能开展,这就是它能够普及的天然便利性。而冬季运动做不到这点,谁能做到随时随地带着“冰雪”这一层自然属性的基础设施啊?
而且,从全球范围来讲,由于温室效应的加剧演化,冬季运动的先天不足越来越突出。地球越来越暖和,甚至连极地区域都有了夏天,要让老天爷赏脸下雪是越来越难。像在中国南方,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冬季运动的概念,人才库储备那就是基本为零。
如果老天爷不赏脸,那就只能人工造冰造雪。据统计,一台造雪机的成本,在20万到30万元人民币不等,一个中型以上的滑雪场一般需要10台左右的造雪机,同时配备价值300万以上的压雪车,加上日常的运营成本,一个冬天的造雪成本都是千万级别的。这样的成本非常巨大,目前来说,无法实施普及,群众的参与成本极高,基本就是频次极低的玩乐项目,构建起来的人才库储备也基本为零。
除了“冰雪”的天然局限性,冬季运动相比夏季运动,大多又都是带有一定难度和危险性的项目,像滑雪、滑冰等,对参与人员的专业性和服饰设备的要求都比较高,这就又增加了群众的参与成本。
因此,冬季运动的普及成本普遍高于夏季运动,单就这一因素,就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给挡在了门槛之外。
然后说到人才流通机制,这属于与夏季运动通用的机制,暂且不提。
最后我们来说说稳定的训练和比赛环境。
一般而言,夏季运动要兴建专业的训练和比赛场地,可能只需要考虑场地位置即可,冬季运动除了要考虑场地位置,还要考虑场地的海拔高度。合适的海拔高度,能够增加冬季运动场地的自然属性,有效降低基础设施成本。海拔越高,气温越冷,造雪越方便,造出的雪也不容易化掉,能够有效延长造雪周期。像许多大型的滑雪场,就算是要人工造雪,也都尽量挑选在海拔超过一千米的高度位置。
带有大众娱乐性质的冬季运动场所的经营成本尚且巨大,供专业训练和比赛所用的冬季运动场所不仅基础设施要求极高,而且是一年四季运营,成本更是无法想象。比如专业所用的滑雪场,一般都要挑选海拔在1800米左右甚至以上的高度位置,冬季造雪成本已然是成百上千万,其它季节的成本更高。
夏季运动可以在全国兴建专业场地,而冬季运动光海拔高度这个单一标准,在全国能够挑选的地点就要少了许多。
因此冬季运动的专业竞技,不仅要受到“冰雪”等自然属性的局限,还要受到地理海拔等自然属性的局限,就算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难以用规模效应来碾压。
可以说,冬季运动才是真正的“贵族”运动,它是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中挑选自然地理基础合适的国家,因此冬奥会奖牌榜的前列,基本上都是“偏北”的发达国家。
中国要想在冬奥会上突破发达国家们的重重包围,长久之计,其实至少要做到两点:首先从底层上,还是要巩固筑实经济基础;从应用层上,发挥中国的大国优势,寻找或者兴建合适的“自然地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