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专家回应:甲骨文解读不是“看图猜谜”

篆刻艺术谈文化 2024-03-24 13:16:25

侯勇文论:

《南京日报》:甲骨文解读不是“看图猜谜”

中国文字博物馆悬赏解字引热议,甲骨文专家回应——甲骨文解读不是“看图猜谜”

近日,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可获单字10万元奖励,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单字奖励5万元。该公告发布后迅速引发网友热议:释读甲骨文也能“发家致富”?

原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侯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甲骨文的释读绝不是简单的“看图猜谜”,目前学界的文字释读研究已进入瓶颈期,没有新的考古发掘成果提供支撑,很难有大的突破。

待破译甲骨文还有2000多字

昨天,记者在百度输人“中国文字博物馆悬赏”相关搜索结果多达194万个,其传播热度由此可见一斑。

侯勇告诉记者,目前学界认可的甲骨文不重复单字约有4300多个,经考释能确认含义并获得学界普遍认可的单字约有1100个,释读含义尚存争议的有500多个。换言之,待破译的甲骨文至少还有2000 多字。

以单字10万元计算,全部破译的奖金高达2亿多元,即便是释读出10个字,也能拿到百万大奖。

不过,想要获得这笔奖金并不容易。按照“悬赏公告”的要求,参评者必须撰写《甲骨文释读成果科学论证报告》经两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推荐后,才能报送中国文字博物馆。此外,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或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其研究成果都要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凡属主观臆测、缺乏科学依据的成果,一律不予参评。

不单是象形字,“看图猜谜”行不通

“悬赏认字”的公告发布后,很多热心网友四处找来甲骨文图片,开始动起脑筋“看图猜字”。“人们往往有这样一个误读,就是把甲骨文当作一种象形文字。"侯勇表示,虽然很多甲骨文有图形符号的特征,但绝不仅仅是象形文字,靠主观臆测的“看图猜字”肯定行不通。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古文字,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汉字”。汉字“六书”的造字方法-“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在甲骨文中都有体现。据统计,甲骨文中的象形字约占60%,会意字占20%。

“很多古文字爱好者将甲骨文定义为象形字,用看图猜谜的方法去猜测甲骨文含义,这对于科学严谨的学术研究而言不值得提倡。"侯勇对记者说,甲骨学是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融合了文字、语言、考古、历史、古文献等多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甲骨文的考释必须依靠研究者长时间的案头工作,这需要更多人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地为甲骨文研究做出贡献。”

破译研究进瓶颈期,每个字都是硬骨头

自1899年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王懿荣从一味中药“龙骨”中首次发现甲骨文以来,百余年间,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等几代学者呕心沥血,奠定了当今甲骨学研究的基础。作为殷墟甲骨科学发掘的策源地和集中研究地,南京和北京(甲骨文发现地)、河南安阳(甲骨文出土地)并称为“甲骨学三要地”。

侯勇告诉记者,老一代的甲骨文学者很多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他们研究甲骨文时正处于甲骨学的开始阶段,因此得以破解很多常见字、容易字。目前,仍有大量的甲骨文单字等待人们释读,但这些未破译的单字基本上都是硬骨头,没有考古发现成果和文献研究的新突破,任何一个字的破译工作都将是一场攻坚战。”

在侯勇看来,“悬赏认字”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对于吸引公众关注甲骨文研究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甲骨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研究体系,“有奖竞猜”的形式是对学术研究的不尊重,这种在研究方式上的误导,很可能会出现大量的“伪学术”、“伪成果”。很多学者穷尽一生也只能释读出十几个字,就是这十几个字,已经为甲骨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机构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公众感受甲骨文的魅力,而不是在学术研究领域带起浮躁风。”

《南京日报》记者朱凯

0 阅读:0

篆刻艺术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