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阴阳俱虚,在某种程度上仍是一种平衡,亦可无明显不适症状,由于阴阳虚损状态,机体机能处于低下水平的阴阳平衡,低水平的平衡体现在全身各个脏腑,在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下,机体代偿能力较低,即应对外界刺激,中和及缓冲能力较差,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耐受力也较低,这种平衡则很容易被打破,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健康与疾病并不能截然分开,其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代医学称之为亚健康,亚健康指机体无明确的临床诊断,却过早的表现为身体机能降低,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减退,是界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状态。
对于人体而言,症状的出现并不一定是坏事,反而是一种机体驱邪的一种表现,对于人体自身而言,本能的存在一种自我修复的能力。正如《伤寒论》云:“虽暴利数十行,必自愈”,下利正是正气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临床症状并不能完全代表疾病的发生,其中一部分是机体代偿反应,进行驱除邪气的排异反应,当超出人体自我调节的范围,则预示着疾病的发生,需要我们做进一步干预,在机体的代偿期,有自我恢复的趋向,此时应该多注意休息,以助人体正气对抗外邪;能量供需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临床症状,阴阳充盛,应对外界的刺激的能力较强弱,则正气足能抵御外邪。阴阳处于低水平状态,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临床症状虽然不明显,但机体机能处于一种相对低下的状态,一方面表现为应对外来刺激的能力较低,另一方面在于机体活动状态较为低下。我们辨证论治的依据,有诸内则形诸外,从深层次认识疾病,正确客观看待一切生命现象。人体的症状和意识、活动一样都是人体生命现象的表现。
人体的症状取决于能量物质供需及功能与应用的协调,与疾病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一般而言疾病都伴有症状的产生,且伴随着疾病所带来的不适及痛苦感,症状并不一定伴有痛苦的症状,很多的时候为正气来复,驱邪外出的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在疾病预后的判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如《伤寒论》,虽暴利数十行,必自愈,下利是临床症状,正气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这种下利多是无所苦的,即多不伴有不适症状。如茯苓四逆汤证的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亦为人体正气鼓动抗邪的一个表现。如老年人身体在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也很难表现出剧烈的临床症状。
临床中我们时常会遇到无证可辨的情况,即无明显的寒热症状,一般而言,症状及体征决定疾病的状态,此类患者多以机能状态低下为主要表现。小儿体质与成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并不仅仅是成人的缩影,儿童阴阳处于幼稚状态,机体的功能趋于一种相对较为低下的状态。阴阳稍有偏失则症状显现。阴阳是矛盾的统一体,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简称为“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维持人的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人体健康的保障。此处所言之平衡为机体高水平之平衡,不以损害阴阳的对立面为前提。
现代医学多采用对症治疗的方式,即以消灭症状为治疗的目标,而症状的产生为人体内在机体失衡的一种表现,也是正气参与抗邪的一种表现,就阴阳二者而言,阳主动而阴主静,症状是人体正邪抗争的表现,正气者阳气也,驱邪外出,此期理应助阳,而非抑阳,譬如小儿发热而言,寒凉者时有八九,热有余而寒不足,亦有因正气抗邪而发热,过用苦寒则损伤人体的阳气,热退而阴阳俱伤,儿为稚阴稚阳之体,阴和阳均处于相对不足状态,临床中阳证易识,阴证难辨。小儿为纯阳之体,热证最多,故临床治疗中多用苦寒,伤及脾胃,苦寒直折中阳,阳虚阴无以化,终致阴阳两虚。阴阳平衡是维持人的一切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人体健康的保障。中医辨证治疗疾病,不应以损害阴阳的对立面为前提。
阴阳平衡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种概括。阴阳平衡是指人体内的阴阳双方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阴阳双方的协调和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相对的、动态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关系。阴代表物质和能量,阳代表功能和运动。人体内的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维持着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平衡的基本特征是脏腑协调、寒热平衡、气血协调等。脏腑协调是指各个脏腑的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寒热平衡是指人体内的寒热状态保持相对平衡,避免出现寒热失调的情况。气血协调是指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保持平衡,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为了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中医强调养生之道,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方面。中医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强调合理搭配食物,避免过度偏食或暴饮暴食。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情志调节则是指调节情绪,避免过度激动或压抑情绪,以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
总之,阴阳平衡是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一种概括,它强调整体性、动态性、协调性和平衡性。通过养生之道等手段来调理身体,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用户13xxx03
[作揖][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