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当分生理与病理

鸿朗说健康 2024-09-25 14:03:22

发热是怎么回事?发热是指致热原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发热是人体的自身防御系统和外来入侵的病原作战的结果,发热越高,说明人体的反抗能力越强,但并不意味着疾病越严重。

发热分为哪几类?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一般腋窝温度为36~37.4℃,所以大家经常将体温超过37.5℃定为发热。分为低热型(37.5℃~38℃)中热型(38.1℃~39℃)高热型(39.1℃~40℃)、超高热型(>40℃)。

发热一定是坏事吗?

由于发热是许多疾病的症状,所以人们习惯把发热和患病划等号,并认为发热一定对身体不利。其实,发热乃是机体抵御外界各种致病因子侵入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同时,体温升高还能抑制某些致病因子在人体内的生长活力和致病能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发热是人体有防御能力的表现。它有利于进一步清除病原体,战胜疾病,使身体康复。

幼儿为什么易出现发热?幼儿的中枢神经调节功能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汗腺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很差,因此非常容易发热,发热是人体一种防御机制适应内外环境的代偿性反应。另外,一些疾病引起的发热还有自己特殊的“热型”,通过识别热型,有助于医生对疾病作出诊断。

发热热度越高病情越严重吗?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若持续较长时间,对人体可能造成损害。因此,人们往往认为热度越高病情就越重。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小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较小的刺激即会引起高热,这也是小儿很容易发热和高热的原因。因此,不能单纯以体温高低来判断病情的轻重。

发热为机体应对外界刺激而作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就其病因而言,个可归纳为外感及内伤两个方面,就机体自身状态而言,可分为虚实两方面;发热症状在儿科临床中尤为明显,且多具有热峰高、起病急的特点,小儿体质娇嫩,临床中须详分生理性发热还是病理性发热;因感染等明确原因导致,经相关检查能够查到致病因及感染病灶,伴有脏腑功能的损伤,除了发热本身外,多伴有咳嗽、呕吐、腹泻等其他伴随症状,且临床症状也比较明显,精神也多受影响,这部分多为病理性发热,须观其脉症,随证治之。

儿科临床常见一个奇怪的现象,患儿体温升高到39-40℃,精神还比较好,然而成人则不同,体温稍偏高,全身多伴见不适症状,单纯用机体的耐受力是不能解释的;究其原因与其特殊的体质状态有关,小儿在出生之前,母子一体,母体相当于一个天然屏障,但在其出生之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看作胎儿与成人间的一种过渡期,周围对其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并充斥着多种病原菌,病原菌接触机体后,机体会产生过度的排异反应,进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这与小儿免疫功能较为亢进,对外来刺激反应也较为敏感而剧烈,即机体自身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过程不健全,正如小儿接种疫苗,其作为一种人工抗原, 对人体而言, 是一种大分子异体物质, 对于部分接种者接种后产生免疫反应,在临床也比较普遍,这种反应可能与机体未曾接触该抗原,完善的免疫记忆尚未建立有关。这种应对性反应导致的发热多伴是生理性的。

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要经历十多次的发热,俗称“生长热”,这个不是发烧而是自然生长的规律。

这种生长热,又叫“聪明热”,根据民间的说法,意思是“孩子每发烧一次,就会变聪明一些”很早以前就听老前辈们讲过,说小孩发一次烧是松松皮,长长骨!

生长热又称“变蒸”俗称“烧长”,是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现象。

什么叫变蒸?变就是变化,蒸实际上就是发热,通俗来说,就是成长变化当中的发热。

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

2岁以内的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旺盛,其血脉、筋骨、脏腑、气血、神志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变异,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有一定的变化,如发热、烦吵、出汗等等,但无病态,是小儿精神、形体阶段性生长发育的一种生理现象。

者生五脏,蒸者养六腑,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小儿需得变一变、蒸一蒸,方能长一长。

切不可用退烧药,雾化等激素抗生长热,阴寒药物杀伐孩子的阳气,伤脾伤肾

伤肾:晚上盗汗蹬被子,白天玩耍后背经常湿透,手心干热,肾主骨骨生髓,影响造血,孩子脸色发黄发暗。

伤脾:口腔气味重,便秘,不爱吃饭,挑食,性格急躁,脾气大,多动注意力不集中。

以幼儿时期的幼儿急疹为例,其临床以反复高热为主要表现,观其精神状态及饮食多如常,这种发热与中医变蒸较为类似,医家认为:“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正如老人所说:小孩发烧一次就长一次智慧,同时还会长个子,不烧长不大,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小儿体秉少阳,受自然界升发之机,如初生犹如草木方萌之嫩芽,肾脏发育较晚,少阳之火在小儿机体的生长发育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中就发现孩子发烧前后,语言行为等方面会发生部分变化,如发热前还不会叫爸爸、妈妈,热退疹出后便会叫了,这并不是巧合而有其内在深层次原因;观之自然,事物的生长均要有阳和热的参与,如春天种子发芽,需要阳气的温煦,以此推知,人体的生长也要有热的参与,高热本人是人体阶段性成长的一个客观条件,然而这种变化因体质不同而有所差别,《幼科全书》:“小儿变蒸时,不热不惊,别无它证,是为暗变。此受胎气壮盛故也。”幼儿急疹后期多伴见粒细胞减少,与古人对变蒸的认识不无关系。

小儿正气不足,阳气稚嫩,不足以运转体内精气血及津液,易致邪气郁滞而发病,治疗儿科外感发热类疾病不能过度清其热,邪去而正自安,譬如痰饮、食积,邪气郁久而致发热,邪为实,热为标,治当以驱邪,佐以清热。苦寒之药故可清热,殊不知苦寒之品亦耗伤人体阳气,临床中我们常见这样一类患儿,病初以发热为不适就诊,应用大量苦寒清热药后,热虽退,却出现咳嗽,甚则腹泻等表现,此为脾阳受损见证,脾为肺之母,脾气一伤,肺气首先受累,肺宣肃失职,肃降不及而为咳嗽,脾虚运化失司,清气不得上升而下陷,故见泄泻,故临证治疗小儿热病,清十之八九即可停用,后以顾护脾胃为先。阳主动而阴主静,世人皆畏阳热如虎,于阴寒则置之不顾,殊不知害人匪浅,为医者不可不察。

0 阅读:7
鸿朗说健康

鸿朗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