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心头肉,可殷玉珍的父亲却在酒后轻易许下诺言,将其一生与一个沙漠中的家庭紧紧相连。那天,她坐在出嫁的毛驴上,眼泪如断线的珍珠般滑落,对未知生活的恐惧与对父亲怨恨交织在一起。
1985年,那时的殷玉珍正值妙龄,19岁的她,麻花辫轻舞,乌黑的长发在阳光下闪着迷人的光泽。村里的青年男子都对她心生向往,争相向她示好。在她看来,婚姻是人生的重大抉择,需要慎重考虑。但她未曾料到,她的父亲竟在一次酒后将她许了出去。
那天,殷玉珍的父亲像往常一样赶着羊群进入草原。不料,一场风沙将他困在了毛乌素沙漠之中。他试图找寻出路,但四周除了沙还是沙,绝望之中,一个人影的出现,将他从死神的魔掌中救出。
这位救命恩人姓白,同样来自陕西,多年前因逃荒而深入这片沙漠。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殷老爹与白老爹频繁相聚,浊酒言欢。在一次畅饮中,殷老爹表示,愿将女儿许配给白家的儿子。白家人闻言,自然是欣喜若狂。
当殷老爹回到家中,他却犹豫了不知该如何向女儿解释这一切。在一次深呼吸后,他向殷玉珍坦白了这一切。他直接道:“女儿,我给你找了个婆家,在沙漠里。你准备一下,过几天就嫁过去吧。
殷玉珍得知自己将被嫁到沙漠深处时,泪水如泉涌而出,眼睛几乎无法睁开。她的父亲在一旁苦苦哀求,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与自责:“孩子,咱们是庄户人家,不能说话不算话啊!
一个清晨,薄雾还未完全散去,殷玉珍便被迫踏上了前往沙漠婆家的路途。一头毛驴,承载着她的悲伤与不舍,从靖边一路向北,深入毛乌素沙漠的腹地。她的父亲默默地陪伴在旁,却无言以对。当抵达目的地时,父亲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默默地转身离去。
那一刻,殷玉珍心中的悲伤如潮水般涌来。她望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多么希望他能回过头,哪怕只是多看自己一眼。直到父亲的身影消失在茫茫沙漠之中,她也没能等到那个期待的回眸。
初到沙漠的殷玉珍,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未知的未来,她感到无比的绝望。她哭了整整七天七夜,泪水似乎都快要流干。每当想到自己将在这片荒凉的沙漠中度过余生,她就感到无比的恐惧和不甘。
“就算死,我也不能死在这里。”年仅十九岁的她对这片沙漠充满了嫌弃和厌恶。对于新郎白万祥,她更是百般看不上眼。自从来到这个家,她从未与他说过一句话,心中的隔阂和怨念可见一斑。
第二天清晨,殷玉珍拉开房门时,堆积的黄沙如潮水般涌入屋内。她一边哭泣一边往外刨沙,不知过了多久才清理出一条通道。当她踏出房门时,虽然四周仍然是漫无边际的荒漠,但她的心中却涌起了一丝兴奋和自由的感觉。
她撒开脚丫子在沙漠中奔跑起来,白万祥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没有阻拦也没有言语。然而当殷玉珍因迷失方向而呼喊时,他寻声找去并将她带回了家。这一次的经历让殷玉珍深刻体会到了白万祥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性。两人的关系也因此逐渐好转起来。
当殷玉珍的娘家人得知她在沙漠中的窘迫生活后,他们齐心协力帮助她盖起了两间土坯房。婚后五个月的一天,殷玉珍的家门口突然出现了她父亲的身影。
做父亲的终究还是放心不下女儿,他鼓足勇气来探望她。然而当他看到眼前的殷玉珍时却惊呆了:原本皮肤白皙水嫩、娇艳如花的女儿如今变得蓬头垢面、满脸土灰且瘦了一大圈。这哪里还像个十九岁的大姑娘啊!
面对父亲的惊讶和关切殷玉珍却透露出满满的抱怨和懊恼:“还不都是因为你把我嫁到这么个鬼地方!”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父亲的埋怨和不满。
然而她却没有料到这次见面竟是父女俩的最后一面。父亲回去后不久便传来了噩耗,这一次来的是披麻戴孝、失魂落魄的弟弟,为父亲带来了不幸的消息。
殷玉珍急匆匆地赶回家中,一见到父亲的遗像,便忍不住放声大哭。父亲的丧礼结束后,她本可以选择留在娘家,享受亲人的陪伴和温暖。她却选择乖乖地跟随丈夫白万祥回到那片荒凉的沙漠中去。
在从娘家回去的路上,殷玉珍意外地在荒漠边缘发现了一颗嫩绿的树苗。那一刻,一个让这片黄沙充满生机的梦想在她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回到家中,殷玉珍迫不及待地与丈夫分享了这个想法。白万祥听后非常赞同,他表示愿意全力支持妻子的梦想。于是,夫妻俩毅然决定卖掉家中的羊群,用换来的钱购买了600颗树苗,计划将它们种在房子周围。
但在气候恶劣的沙漠里种树绝非易事。一年四季,黄沙漫天飞舞,有时温度甚至高达六七十度,鞋底常常被烤得软化变形。尽管如此,殷玉珍和白万祥却硬是咬着牙,一颗又一颗地将树苗种下。他们的皮肤被高温烤得破皮流血,却从未想过放弃。
为了避开烈日的炙烤,夫妻俩决定每天早上四点多就起床,扛着树苗去沙梁种树。即便如此,他们的脚面还是被高温烫起了大大的血泡。风沙吹过,打在皮肤上,立刻刺破了血泡,沙土黏在破皮的伤口里,将疼痛刻进骨子里。那种钻心的疼痛,让他们每走一步都如同刀割一般。
在沙漠里栽树的难度远超他们的想象。刚栽下的树苗很快就被风沙拔起,他们只能捡起来继续栽,反反复复半个多月,才终于将600颗树苗全部种完。殷玉珍每天都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照顾这些树苗,希望它们能够尽可能地活下来。
冬去春来,经历了风霜和干旱的考验后,栽下的600棵小树最终存活下来的还不到10棵。看着这些在次年春天的料峭风沙里依然挺立的树苗,干瘦的枝条上抽出的那一抹沁人心脾的绿意,殷玉珍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为了实现心中的“绿色梦”,殷玉珍和丈夫决定短暂离开家,去外面打工挣钱购买更多的树苗。他们靠着给人家砌砖盖房、掏粪、挖土种地等繁重的体力劳动换取微薄的收入,然后用这些钱换回一批又一批的树苗背到沙漠中去种植。
那时候通往井背塘的道路崎岖不平,没有公路可走。每一批树苗都是殷玉珍和丈夫一起肩扛手提运送到沙漠中的。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家和沙漠之间,每次都要走上12公里的路程,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殷玉珍还动员了叔父一起加入到他们的植树造林行动中来。三人齐心协力在只有铁锹、锄头等简陋工具的情况下挖了一条长达4000米的水渠用于树苗灌溉。一场风沙却将他们的努力成果瞬间吞噬,连水渠的影子都看不见了。
她暗暗给自己打气:“我一定可以!”于是他们再次开始挖渠,但这次他们吸取了教训改变了方法。他们先是扎了一条4000米的防护带来阻挡风沙的侵袭,然后再去挖渠道。接着他们又挑了19000立方米的土种了5000多棵树,形成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然而风沙似乎并不打算就这样放过他们,它刮得更加猛烈了,将他们的努力再次化为乌有。
婚后第三年,殷玉珍的腹中孕育了新的生命。这并未让她停下绿化沙漠的脚步。怀着身孕,她依然坚持在沙漠中种下一颗颗希望的树苗。
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和过度的工作,殷玉珍在怀孕8个月时突然早产。好在她身体底子好,恢复得迅速。而在二胎即将临盆之际,她在种树的路上不慎摔下沙丘。好在母子平安,这次意外并未动摇她绿化沙漠的决心。
1989年,林川村大院那5万株无人申领的树苗成为了殷玉珍的宝贵资源。“无论多么艰苦,我都能坚持,但种树不能没有树苗。”她曾这样回忆道。
每天凌晨3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甜美的梦乡中时,殷玉珍和丈夫已经踏上了前往苗圃的路程。他们顶着狂风,在下午2点前将苗木运回家中。虽然疲惫不堪,但他们明白,树苗必须当天移栽,否则就会失去生机。
在那段时间里,三头牛车、两个人,他们连续十几天不眠不休地工作。一个负责刨坑,一个负责填苗,然后再一起引水浇灌。树苗种下后,有时会被风刮走,有时会被沙掩埋,有时还会因缺水而干枯。但他们从未放弃,而是循环往复地补种,直到每一片土地都充满了绿意。
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活下来的树苗越来越多,它们布满了白家周围的空地。在殷玉珍的坚持下,沙漠中竟然出现了一整套完美的生态循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除了种植庄稼和树木外,殷玉珍还喜欢在空地上种些瓜果蔬菜。她甚至养了几只羊,让这片沙漠中的绿洲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
到了1993年,殷玉珍和丈夫终于攒够了钱,可以盖一套新的瓦房了。他们再也不用住在那个满是黄沙的旧房子里了。为了把瓦片送到沙漠中的新家,他们只能靠着牛车走上十几公里的路程。在这个过程中,殷玉珍心中又萌生了新的想法——修建一条可以连接外地的道路。
于是,殷玉珍和丈夫找来了十几个帮工,大家齐心协力地开始了修路的工作。修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沙漠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有时一场风沙过后,他们辛苦修建的路基就会被掩埋得无影无踪。但大家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反复修建、不断改进方案,最终成功修建出了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
这条道路的修成极大地促进了荒漠绿化事业的发展。它方便了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往来,也为这片绿洲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截至2021年,殷玉珍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平均每年种植高达60万株树木,并开设了将近七千米长的引水渠。在她的号召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家开始承包荒地进行治沙造林。每个人都在为着“沙漠变绿洲”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着、努力着。
殷玉珍的坚持与付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她先后获得了国内外各类奖项100多项,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表彰。她还被中宣部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她和丈夫的抗沙事迹不仅震惊了中外各界人士,更感动了无数人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