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很多时候就像玩儿“地狱难度”的拼图,非但没有成品的画面,而且大部分拼图碎片都丢失了。
从线索——散落的骨骼和牙齿中,研究化石的科学家推断出早已死亡的生物,甚至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但时不时的,某个几乎完整的骨骼化石就会出现:可以对其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一瞥究竟。
爬爬兽
俯视这个几乎完好无损的恐龙化石的视图,该化石22年在我国辽宁省被发现——纯白色背景上,一种以植物为食的三角龙的小亲戚,鹦鹉嘴龙,与小型爬行哺乳动物进行了战斗。
这个小型哺乳动物被命名为Repenomamus,拉丁语,翻译过来再加点萌的话,可以叫“爬爬兽”。
它和鹦鹉嘴龙被锁在永恒的战斗中,已经大约1.25亿年了。
但,很多声音质疑这块化石是假的——似乎有点像恐龙时代“人咬狗”的故事。
传统观点认为,在那个时期,哺乳动物是温顺的,当可怕的恐龙脚踏地面轰然行走,哺乳动物选择白天苟且,夜间错峰出行,啃啃花草勉强生存。
最近,我国的科学家发表了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化石不假。
以小博大
动物在混战中形成化石被保存,这需要很好的运气——或者,对动物来说需要倒霉到极点。
预计的情况是:1.25亿年前的一天,爬爬兽冲出隐匿点、张口咬住了鹦鹉嘴龙——就在这时,晴天霹雳库嚓一声,背后山上发生了泥石流。结果,爬爬兽和晚餐一起沧海桑田....
由于这块化石保存完好得令人难以置信,让人不得不怀疑伪造。
化石伪造——比如将真实的化石标本“二创”,放在一起制作出完整骨骼或场景——屡见不鲜。
于是,首先,研究人员扫描了化石周围的岩石,发现爬爬兽的左下颚“确实陷入了岩石中,确实咬住了恐龙的肋骨”,并非简单地伪造;其次,分析化石中的岩石,和发现它的化石床进行比对后,匹配。基于这些独立的证据,这是一块真正的化石。
或者,如果它是假的,它被伪造得完美无瑕。
至于以小博大,反倒没什么可惊讶的。今天也有小体型哺乳动物独自捕杀大得多的猎物的例子——比如,鼬科的大佬——狼獾咬死驯鹿,伶鼬干掉兔子等等。爬爬兽可能同样是一种小型,好斗的捕食者,能够拿下比自己大得多的猎物。
写在最后
经过十年研究,在“地狱难度拼图游戏”里,这块化石依稀填补了一小块古老生态系统如何运作的空白,也小小地提升了一下哺乳动物在恐龙时期的历史地位。
当然,也有“杠精”——严谨的科学家表示:这块化石不足以证明哺乳动物正在捕食恐龙,可能只是在打架。
好吧,抬杠也是科学的常态,没有绝对、永恒的正确,只有更多的证据以及不断前行。
作者感谢你的关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