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满人为何能入关统治3亿人?

双儿谈武器 2024-12-12 06:07:00

当我们读历史,总有一个心坎过不去,那就是为何后金10几万人能击败明朝,入主中原,统治3亿人268年?

今天我们就拨开历史的迷雾,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其实这里我们通常犯了几个常识上的错误。

第一个常识错误是“打仗我们人多,人多就一定有优势!”。

1,打仗不是比人多人少,而且人多的时候不一定能集中优势兵力

打仗并非单纯比拼人数,人多时也难以集中优势兵力。

在战争中,兵力的多少并非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即使拥有庞大的军队,也不一定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取得胜利。这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庞大的军队往往分散在全国各地,用于维护边疆安全与地方稳定‌。调动和集中这些兵力面临巨大挑战,需要考虑后勤补给、军队训练、指挥体系等多个方面‌。‌

军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人数,还取决于士兵的素质、训练水平、武器装备以及指挥能力等多个因素‌。

即使人数众多,如果军队素质低下、训练不足或指挥混乱,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战争中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略与战术的正确运用。

正确的战略可以弥补兵力的不足,而错误的战略则可能导致兵力的浪费和失败‌,如政治腐败、内部矛盾、外部干涉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战争的胜负。

这些因素可能削弱军队的战斗力,使军队难以集中优势兵力取得胜利‌。

我们以萨尔浒战役为例。

‌战役时间‌是在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地点‌是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及其附近地区‌,明军部署‌:明军集结全国精锐,号称47万大军,主要将领包括杜松、马林、李如柏和刘铤,实际约10万,兵分四路进攻后金‌。

我们可以看到明军实际人数也就10来万,我们汉人军队一直有夸大军队数量的传统,表面上想震慑对方,实际是在欺骗自己。

在萨尔浒战役中,努尔哈赤采取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集中兵力逐个击破明军的四路进攻。

首先是杜松部。

明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杜松部是其中的主力,兵力雄厚,约有三四万人‌。

‌杜松部于1619年二月二十九日从抚顺出发,迅速推进‌。

在浑河附近,杜松做出第一次分兵决定,辎重部队由龚念遂带领造浮桥慢慢过河,精锐部队则直接蹚水渡河‌。

渡河后的明军顺利袭击了后金哨所,成功拿下萨尔浒‌,萨尔浒成为明军的一个重要据点,但主战场并非在此‌。

然后杜松决定第二次分兵,留下王宣、赵梦麟守萨尔浒,自己带精兵过苏子河去打界凡‌。

然而,这一决定使得明军兵力分散,为后金的反击提供了机会‌,后金军迅速集结,以强大的兵力对杜松部进行围攻‌,杜松部虽然勇猛抵抗,但终因兵力不足和战术失误而陷入绝境‌。

也就是说杜松部最后是被努尔哈赤以优势兵力消灭的!

其次是马林部。

马林部作为其中一路,负责“左侧北路”,从开原出三岔口,与接应的女真叶赫部配合,抄掠敌军后路‌。

‌但是马林部在行军途中就已得知杜松部已被后金军歼灭,于是果断命令暂停前进,就地组织防御‌。

马林部署严密,营寨外围挖掘三重深深的堑壕,火器部队在壕沟外围列阵,并以随行的大车环绕作为掩护‌。

然而,努尔哈赤迅速集结兵力,对马林部发起猛攻‌。

‌尽管马林部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最终仍被后金军击败‌。

杜松都不是对手,更何况马林,马林部仍然是被努尔哈赤以优势兵力歼灭的。

最后是刘铤部。

在萨尔浒之战中,刘铤部是明军四路大军之一,由刘铤亲自率领。刘铤,被誉为“晚明第一猛将”,以其勇猛和作战经验著称。

兵力构成刘铤部共有4万人,其中包括1.3万朝鲜援军,由游击将军乔一琦监督。

刘铤部从东路出发,由于山路崎岖和朝鲜军队的迟滞,进军速度较慢。初期,刘铤部在宽甸境内取得了一些胜利,击败了后金军的一部分兵力。由于情报不通和刘铤的骄傲自大,后金军利用诈术诱使刘铤部快速进军,最终陷入伏击圈。

明军的分兵合击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各路大军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武器装备方面明军的武器装备相对落后,三眼铳在实战中的表现不如后金的弓箭。

最后刘铤部在萨尔浒之战中全军覆没,刘铤本人也战死沙场。

消灭了杜松部,马林部后,后金围攻刘铤部,意料之中的全军覆没,而而李如柏的南路军由于行动迟缓,未能及时参与战斗,最终败退幸存‌。

整场战役可以说努尔哈赤指挥高超,也可以说明军大意冒进,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点常识,那就是打仗并非单纯比拼人数,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即使拥有庞大的军队,也需要正确的战略、战术以及高效的指挥体系来确保胜利。

如果没有优秀的将领,高超的战术,高效的指挥体系,不一定能指挥庞大的军队,战场上瞬息万变,军队是移动的,战况随时发生变化,有时候人数多并不一定有优势,而且萨尔浒战役明军人数和战备都不占优势。

第二个常识错误是认为女真人比较落后,装备比较差,其实不然,后金的装备并不比明军差。

2,后金的装备并不差

努尔哈赤的家族,特别是他的祖父和父亲,曾是明朝的建州指挥使,负责管理女真部落的事务,并接受明朝的册封和管辖‌。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明朝可以视为努尔哈赤家族早期的“上级”或宗主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关系更多是政治上的隶属和依附,而非军事或行政上的直接上下级关系。

后来,努尔哈赤起兵反抗明朝,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后金政权,与明朝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因此,在努尔哈赤起兵后,他就不再依附于任何“上级”,而是成为了一位独立的政治和军事领袖。

但是,后金的装备来自于哪里?

这可能是多方面的。

第一是自行制造,努尔哈赤早年生活贫困,一度受到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赏识,并在其帐下任职,这段经历使他对汉文化有了较深的了解‌。

努尔哈赤利用辽东地区的冶金资源,自行制造装备。他深知铁器对于军事的重要性,因此上任后聘请了汉人铁匠,为军队制造坚固的铠甲和锋利的武器,从而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通过开放八旗制度,吸引了汉族工匠加入,其中不乏冶铁工匠,大大提升了后金军队的装备制造能力。

第二是战争缴获,在接连的战斗中,后金军队缴获了大量明军的武器装备,比如在萨尔浒战争中,后金就缴获了大量紫红,包括火炮等重武器。

第三是走私贸易,在金国时期,女真部落通过与中原商人和朝鲜的走私贸易,获取铁等原材料,用于制造武器装备。

第四是投降部队的装备,后金通过接纳投降的明军部队,如孔有德、耿仲明等,获得了大量的火炮和火炮工匠,极大地增强了后金的火器实力。

后金铠甲

‌所以当时的装备情况,后金并不比明军差‌。

明军方面‌:明朝掌握当时世界领先的火器技术,并发明了多种火器,如三眼火铳、火龙出水等‌。然而,明朝的生产体制落后,部门间相互压制,导致兵器制造不力,且战场上使用的火器兵往往缺乏训练‌。

‌后金方面‌:后金虽然起初没有火器,但懂得利用资源换取火药,并雇佣工匠研究火器‌。同时,后金骑兵装备精良,是武装到牙齿的重甲骑兵,且后金在攻坚时也会使用重型器械如楯车‌。

后金楯车‌

最后体现在战斗力对比方面‌:

明军虽然拥有火器,但由于组织结构、训练不足以及战场策略等问题,其战斗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后金则通过严格的奖惩制度和连续的掠夺,培养出了当时最强的军事集团,其战斗力远超明军‌。

总结来说,明军虽有火器加持,但是缺乏训练,内部腐朽,指挥体系混论,战场决策失衡,而后金呢,虽然在火器上略有逊色,但是有重甲骑车,攻坚时也有楯车和重型器械,综合战斗力远超明军。

第三个问题,既然后金战斗力这么强,指挥体系完善,明朝为何一开始没有集中所有优势兵力将后金消灭在萌芽中?

明末为何没有集中力量一次性歼灭后金

其实不是明朝不想,而是没做到,做不到。

总的来说,后金是越打越强,明朝是越打越弱。

从一开始可能没有足够的重视,到最后无力回天。

第一场战役抚顺之战(1618年):这是后金与明朝之间的首次正面交锋。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由发动战争,成功攻占抚顺,并击败了前来救援的明军。这场战役标志着后金势力的崛起。

这明显是造反了,明朝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明朝为了解除后金的威胁发起了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1619年):在抚顺之战后,明朝组织了大规模的反击,由杨镐指挥,分四路进攻后金。努尔哈赤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策略,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击破明军。在五天内,后金军连续击败三路明军,歼灭约五万人,这一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事实上萨尔浒之后明朝精锐尽失,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对后金发起进攻了,对后金政策转为战略防守‌。

随后后金发起了广宁之战(1622年):后金攻占广宁,进一步削弱了明朝在辽东的控制力。

后来的袁崇焕时期,明朝仅仅也只是守住而已。

宁远之战(1626年):在这场战役中,明朝将领袁崇焕成功抵御了努尔哈赤的进攻,这是明军对后金的一次重要胜利。

袁崇焕

到了洪承畴时期,明朝已经有点守不住了。

松锦大战(1639-1642年):这场战役持续了三年,最终以明朝失去松山、锦州等关键城池而告终,洪承畴、祖大寿等明军将领投降清军。这场战役后,明朝在辽东的防御体系被彻底摧毁。

最后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山海关之战(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后,吴三桂拒绝投降,并引清军入关。在山海关一片石,吴三桂与清军联合击败李自成,清军由此顺利进入北京,为大清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入山海关之后,后金再也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因为明朝已经完全没有了可以抗衡后金军队的军事力量。

所以这里又引申出第四个常识,一个国家要保持军队和武装力量是成本非常高的,而短时间把平民训练成军事单位也是不可能的。

而明朝的军事建制也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明末军事力量的保持和养成

明末军事力量的保持和养成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实力逐渐下滑‌。

‌一、军事建制与兵源问题‌

‌建制弊端‌:明军的建制原则是“将不专,兵不私”,导致将领与士兵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管理混乱,训练不充分‌。‌兵源素质‌:明军主要由军户制的垛集军组成,这些士兵待遇微薄,生活悲惨,平时屯田被役使,战时则因疲弱无力而毫无斗志‌。

‌二、养兵与后勤问题‌

‌养兵制度‌: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但承平日久后,屯田荒废,将帅贪腐,军户怯懦,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后勤不足‌:明中后期军饷供给危机严重,粮饷不足成为常态,无法有效支撑军事行动‌。

‌三、战略与指挥问题‌

‌战略失误‌:明朝在对抗后金时,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如萨尔浒之战中,明军四路出击,导致兵力分散,被后金逐个击破‌。‌指挥不畅‌:明朝军队内部政治斗争严重,指挥体系不畅,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指挥,导致战斗中配合不默契‌。

‌而明末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十分激烈且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明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明朝末期党争愈演愈烈,东林党与其他党派如宦党、浙党等之间争斗不断,导致朝政混乱不堪‌。

京察成为党派倾轧与清洗的重要手段,不同政治理念、政治派别的士大夫通过京察进行残酷的斗争‌。

明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权力争夺始终存在,如万历皇帝与大臣张居正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后来皇帝与内阁、宦官等势力的较量‌。

大臣之间因政见不同、权力之争而普遍勾结同党、排除异己,形成多个政治派别,如宣党、昆党、齐党、楚党、浙党等‌。

这些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对明朝的统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速了明朝的衰落和灭亡。

综上所述,明末的腐败,战斗力下降,军事指挥失误,没能集中力量一次性歼灭后金,后金军以骑兵为主,战斗力极强,被称为“满万不可敌”。明军在多次战斗中屡战屡败,如萨尔浒之战等,使得明军难以一次性集中足够的力量进行决战。

明末时期,明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幅下降。军队腐败严重,装备落后,士气低落。此外,明军还需要应对其他地区的叛乱和外部威胁,如西南地区的土司叛乱、西北地区的农民起义、东南沿海的荷兰殖民者侵扰等,使得明军难以集中力量对付后金。

另外经济困难,明末时期,明朝政府财政困难,国库空虚。大量的军费开支使得政府难以承受,更无法一次性集中足够的资源和兵力进行决战。

政治腐败和党争,明末政治腐败严重,党争频发,导致政府决策混乱,难以形成有效的战略规划。此外,一些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可能不愿意将兵力集中在一处,以免影响自己的权力基础。

辽东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后金军熟悉地形,具有地利优势。明军在此地作战,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后勤补给困难,增加了作战难度。

战略失误,明军在面对后金时,多次出现战略失误,如分兵作战、指挥不统一等,使得明军难以发挥整体优势。此外,明军缺乏有效的战略规划,没有制定出一次性歼灭后金的明确战略目标。

所以,您认为后金入主中原,是历史的偶然性还是必然性?

2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