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村书画院走进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

老王文化 2024-06-20 05:37:17

6月18日上午,参加杏花村书画院“兼济天下·口子窖杯全国水墨名家书画展”的艺术家们,在院领导的带领下,一行20余人走进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

化城寺,位于九华山风景名胜区九华街盆地的中心位置,原名地藏寺,是九华山佛教起源最早的寺庙,称为开山祖寺。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僧人杯渡曾在此筑室为庵。唐至德年间(756年—758年)改建,定名为化城寺,“化城”源出于《法华经》中的佛教故事。化城寺建筑占地面积1381.28平方米。

化城寺为四进院落式建筑,化城寺前有半月形偃月池(放生池)和花岗岩铺成的广场,广场面积1864平方米。化城寺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特色,全寺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是研究古建筑艺术重要的一座重要寺庙。

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

唐开元年间,僧人檀号居之,寺额曰“化城”。

唐建中二年(781年),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移旧额“化城”于该寺。

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圆寂后,僧众视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辟为地藏道场。

元至治元年(1321年),住持僧真观,后称为“无像禅师”。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化城寺住持僧宗琳、法鉴扩建为丛林。

明宣德十年(1435年),居南京灵谷寺的福庆禅师(号云岩)因年老回九华山住持化城寺,又重建大雄宝殿和藏经、祖师、金刚、天王、伽蓝等殿,扩大了东序寮房。正统间住持僧道泰,继后都冈、法演、法广扩建佛阁、方丈、廊庑、地藏殿、石阶,组成西序寮房。

明隆庆六年(1569年),徽州商人黄龙鼎捐款重修化城寺。

寺内大钟

化城寺原有大钟一口,重约万余斤,但已毁于兵燹。

化城寺遗存的一口洪钟,重约1000余千克,高一丈有余。该钟铸造精美,体积超群,音质悠扬洪亮,以手轻叩即可听到清脆悦耳的微微响声,用槌撞之,则瓮声宏亮高扬,由近及远慢慢在山谷中回荡,每当红日西沉,白云归岫,蒲牢一击,鲸铿徐应。这就是九华山十景之一的“化城晚钟”。

寺内法器

化城寺有竹根雕狮子、铜蟹、玉如意、银塔、玛瑙佛珠项链等古物。有一条镂花岩石质地的金龙,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作品,刀法明快,造型精美。另一块经人工琢磨成的八音石,也是明代制品,敲击时能发出8种悦耳的音响,是和尚念经时敲击的法器。

经文

化城寺有建于明代的藏经楼,珍藏明版藏经6777卷,内藏有完好的《涅盘经》,更保存有明代百岁宫无瑕和尚用自己身上刺出的血配以金粉,花了28年写成的《华严血经》。此外,楼上尚藏有贝叶经及上刻“地藏利生之宝”字样的金、玉、铜质佛印多种。现明版《大藏经》、宋代《贝叶经》、明代圣旨等九华山珍贵佛教文物珍藏于此。

搬迁文物

化城寺辟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将以前保存在月身殿西侧的佛教文物和该寺的一些文物珍宝搬迁过来,集中展览。其中有康熙、乾隆二帝的手谕笔迹,有传说是金地藏王穿过的僧靴和使用的宝印,还有宋代和元代的岩红瓷和青蓝瓷钵,以及从缅甸传入的仰光大金塔模型、梵文贝叶经等文物。

文物价值

化城寺在九华山佛教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中国佛教界享有较高的盛名。化城寺具有典型的地方建筑特色,硬山顶、马头墙、砖木结构,全寺严格按照中轴线对称布局,庄严古朴,严整有序,是研究古建筑艺术的一座重要寺庙。

寺名由来

化城寺的名称来源有二,一实一虚。

一实,指化城寺坐落在九华街上。九华街是过去因香火兴旺而形成的香火集市,逐步发展成为九华街,屋舍鳞次栉比,多是两层小楼,街巷东西横贯,溪水在街下流过,淙淙有声,如隔岸弦鸣,一副世外桃源的恬静。九华山四大丛林中的百岁宫、祗园寺、东崖寺均坐落在九华街上。化城寺高跨在山顶盆地之中,背倚白云山,南向芙蓉岭,东崖雄踞于东,神光岭起伏在西,虎形诸峰环绕于北,四山环绕如城,确如“高山流水别有天”,人一入此,犹如内城,故名化城寺。

一虚,相传释迦牟尼曾和一小沙弥下乡布道,山重路阻,小沙弥口渴腹饥,无力前行,释迦牟尼只得向前方一指,点化一城,让小沙弥前去化斋,以图继续前行,这就是《华严经》所载的“佛指化城”的故事。寺僧取其中前进途中“化一城郭”的间歇,以图继续精进之意,将九华山第一座寺院题名为化城寺。安徽当涂城内有一座寺庙也名化城寺,系三世纪中三国时期孙吴政权所建,以城郭之城而命名,李白作《化城寺钟铭文》即指这一化城寺。

地藏转世金乔觉

人们都知道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但为什么将九华山作为地藏显灵之地,为什么化城寺又成为九华山的开山寺呢?原来这均与九华山佛教的开创者金乔觉密切相关。

据典籍记载,金乔觉异人异相,奇骨耸出头顶,却面恶心慈,人品聪颖慈祥。无意于二十四岁剃发为僧,遁入佛门。“弃却金銮纳布衣,修身浮海到华西”,于八世纪上叶唐开元、天宝年间来到九华山。

初时,金乔觉夜则宿于东崖峰峭壁下一个深数米、宽三米多,高二米多的岩洞内,日则端坐于东崖峰顶的一块巨石之上,刻苦修行悟道。人们将金乔觉修炼之洞称为地藏洞,将其端坐过的巨石称为晏坐洞。“东崖晏坐”为九华山十景之一,至今犹存。

八世纪中期唐至德年间,山民诸葛节等人上山打柴,见金乔觉闭目蜡足于石室之中,以白土和小米烹而充饥,深为其苫修的德行而感动,伏地号泣,并自发捐款,买下了人家的地基,为金乔觉建寺。

倡议发出之后,远近民众,应者云集,就连郡中上首僧胜瑜等也远道而来,拜金乔觉为师,并帮助他化缘,同建寺院,经数十年经营,寺院初具规模。唐建中二年(七八一年),地方官表奏朝廷,将寺院定名为化城寺。

金乔觉在化城寺落成后当了住持,声名曰盛,信徒日众。但金乔觉仍一如既往,苦行笃修,其德行深受僧俗各界尊重。人们在他身上赋予了很多故事,显示佛法的广大无边;又因金乔觉生前笃信地藏菩萨,传说其相貌也酷似地藏,被认为是地藏菩萨转世,是地藏在人间的化身,故在中国又称地藏菩萨为金地藏、地藏王。

确是菩萨与修行相互印证,真身与法身水乳交融。因此,大雄宝殿楹联贴切准确地表达了地藏宏愿,塑像虽显奇特,更突出了“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之心。

—END—

0 阅读:0

老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