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简称“渝”,别称山城、江城,这里是巴渝文化发祥地,有三千余年建城史, 自古被称为“天生重庆”。 宋光宗先封恭王再即帝位,升恭州为重庆府,由此得名。夏商巴国在此建都,元末大夏在此建国。 清末重庆开埠及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使重庆成为近代中国大后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红岩精神起源地。
一起来看重庆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最美14个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涪陵区大顺乡大顺村
大顺村位于涪陵区大顺乡境内,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该村是早期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共产党人李蔚如的故乡,村内现有革命烈士李蔚如烈士陵园、解放军烈士墓、李家祠堂、李蔚如故居、洋房子等,红色文化厚重。

陈氏庄园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大顺乡大顺村一组,原名“陈凤藻庄园”,当地人称之为“洋房子”。原为民国时期原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少将旅长陈凤藻于1924年所建私家庄园。

此外,大顺村的村落建筑风格,有机融合了地域特色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文化,存留着明清时江浙、四川、福建、贵州、湖南等地风格的建筑,算得上是一座移民建筑文化博物馆。碉楼民居建筑群,尤其闻名遐迩。
2 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安镇村是川东巨富陈氏家族历经三代人逐步修建形成,其传统村落主要由陈万宝庄园群和附近其他院落组成。

陈万宝庄园群始建于清朝,以石龙井庄园为核心,共14园。庄园主要体现了徽派建筑特征,以穿斗式木结构为主,采用“金包银”方式建设,即庄园外墙为砖石,里面是木结构。庄园两重堂四合院带附院一楼一底建筑,柏木青瓦,雕龙画凤,其建筑结构、风格和艺术堪称民居精品。

庄园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品种纷繁的各种石雕木刻栩栩如生,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木雕石刻技艺,是一座生动而古朴的建筑艺术与手工雕刻的天然展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3 九龙坡区走马镇椒园村
椒园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走马古镇核心区,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曲艺之乡,“走马镇民间故事”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位于风景秀丽的缙云山南麓的慈云山下,地处九龙坡区西部,幅员面积29.9平方千米,因场镇依山建在一山岗上,远看地势形若一匹奔跑的骏马而得名。

走马古镇始建于东汉,兴盛于明清。曾是成渝古驿道交通要冲和重要驿站,是巴蜀西郡邮驿、军事、交通历史变迁的缩影和见证;也是离重庆市主城较近、至今保存完好的千年古镇。有苍劲的千年黄葛树、成渝古驿道、三界碑、牌坊,清代穿斗建筑、过街楼、青石板街面、街心石、院落式民居、民宅、古井等。

关武庙戏楼值得一看,位于走马镇走马街下街场口,建于明代中叶,已近500年的历史,现存主体建筑为清代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进行大修。
4 綦江县东溪镇永乐村

永乐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东溪镇核心区,四川盆地的东南边缘,贵州大娄山脉北端,重庆南部。

东溪镇历史源远流长,于公元前202年建场,名万寿场。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在此设丹溪县,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4年)撤丹溪县为镇,宋、元、明、清为安里统治中心,属县行政公署所在地。东溪建镇1300多年,建场2200多年,素有“川东第一山水古镇”的美誉。

古镇人文景观众多,西汉时开辟的川黔青石板古道穿场而过,5000余棵黄葛树和明清穿斗结构的吊脚楼景致清幽,一村、二碑、二石、三宫、三瀑、四街、五桥、六院、七巷、八庙、九市各具特色,太平渡口、琵琶古寨、贞节牌坊、石刻木雕、川剧评书、龙灯舞狮多姿多彩。
5 忠县花桥镇东岩古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据史料记载,东岩古村(寨)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占地近30亩,为古代巴人驻地。“湖广填川”大移民时期,以刘氏家族为主的移民迁徙至此,生息繁衍延续至今。这里的主体民族为汉族,以农耕文明为主,兼顾经商。

古寨院落集中,分为前寨和后寨。原有数座三合院和四合院、刘家祠堂、戏台、太平池花园等组成,现存有1座三合院、钟楼、寨墙、碉楼、寨门、炮台等。该村(寨)是全国迄今为止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汉文化古寨,享有“中华汉族第一古寨”的美誉。

东岩村(寨)西部为百丈悬崖峭壁,属精华山山脉。村落靠山而建,据险而筑,既能抵御战乱,又利于家族发展。整座村寨集“幽、秀、清、奇、险”为一体,选址和建造巧妙利用了山形地势,布局巧妙、层次丰富、景观优美,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寨内青石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沿寨墙走一圈,可见几十栋木石结构的房屋散布在绿树丛中。其房屋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瓦屋面结构,随形就势、错落有致、精雕细琢、工艺精湛,具有显著的汉式风格和川东北民居特色。穿行寨中,宛如走进一座明清建筑的博物馆。高耸的红白碉楼,雕梁画栋的古民居,美观精致的凉亭,气势恢宏的炮台……
6 忠县新生镇钟坝村

新生镇钟坝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因境内望水老街凝聚着农耕文化最悠久灿烂的魂、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闻名遐迩。这里迄今为止渝东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海拔最高的高山古镇集市。

望水老街海拔900多米,修建在三面临空的山崖上,一条石板街从东向西蜿蜒逶迤,随着地形起伏变化。明末清初钟坝村盛产盐巴,加之望水老街是忠县后乡片区到达县城的必经之路,望水老街成为官宦商贾、骡马挑夫的驿道,是当时忠县最兴旺的集镇之一。

如今的望水老街两旁,保留完整的80余间明清商铺建筑,错落有致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民居,依山就势、顺坡起伏。街道长约500米,但宽仅2~3米,抬头仰望俗称“一线天”。如今的望水老街,依然讲述着它曾经的繁华。
7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金岭乡银杏村

银杏古村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金岭乡,被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吊脚楼技艺的集中分布区域。

整个村落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依山面谷,满带土家风情,值得一看。这里的吊脚楼形态庄重,富有弹性和节奏感,给人一种粗犷洒脱、淳朴深沉的艺术美感。此外,银杏村有一线天、泉眼和溶洞暗河等众多景观。

金铃乡银杏村因境内遍布的天然银杏林而得名,村内有挂牌上百年的银杏树上百棵。每到秋冬,这里是到处绚烂的美景。
8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黄龙村
石柱县石家乡黄龙村,被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于古时候西沱经黄水到湘鄂的巴盐销楚盐大路上,当地建筑古色古色,别具风情。整个村落传承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至今保存了大量的全木结构、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建筑。

典型的如湾板凳、沙丘、池谷等吊脚楼,颇具特色。沙丘、池谷、湾板凳共有全木结构房屋60多幢,建筑样式有三合院、四合院式和吊脚楼式和碉楼等种类,大部分为清末、民国时期修建。

尤其是在池谷冲,四合院、三合院、朝门、吊脚楼、千柱落地木楼、碉楼等集中在一个院落,堪称民族建筑的微型博物馆。
9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新城村

悦崃镇新城村,新场老街闻名遐迩,老街上那顺坡拖檐的云梯式街道全用青石板铺成,随山势蜿蜒曲折,层层递升,一直到山巅,像一层层登天的云梯,一坡一个台阶。老街两旁是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青瓦房、吊脚楼、木柜台。精美的雕花木格门窗、悬空飞翘的吊脚楼,透出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格,给人独特的美感。

新城村有一个古称水车坝,即今天的古城坝的地方遗存着一段早期土司历史。古城遗留了马氏祠堂、马氏巨碑和土司石桥等历史文物。
10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

民族村位于梅江镇南部。地处湘黔交界地带,属于典型山区村寨,村内有一条小河流经全村,村民沿河而居。主要由花香、三大坪、金珠、民族4个自然寨组成。村落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录”,同时还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等多项荣

民族村保存着大量四合院式和吊脚楼式的传统木质建筑。据统计有共计2.4万平方米的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70%,其中花香、油坊共有木房40幢,金珠刘家大院木房有70多幢。

村内生活着苗族、土家族、汉族三个民族,其中苗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70%,是重庆市唯一完整保存苗语的村寨,拥有重庆市唯一一所汉苗双语教学的小学。至今还传承着说苗语、唱苗歌、举办苗王节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里也被评为“重庆市最具民族风情小城镇”。
11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苍岭镇大河口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以石泉古苗寨闻名遐迩,古寨位于酉阳县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苍岭镇大河口村阿蓬江畔,又名“火烧溪”。有渝东南第一苗寨之称。

古寒分上中下3寨,全是石姓,寨上有128栋木质民居,有138户500多村民。古寨被1000多棵古树,500多丘梯田和满山翠竹紧紧围绕,是重庆市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苗寨。

古苗寨依山而建,占据了一个形似半岛的山腰,形如一把坐北朝南的椅子。整个寨子里有8孔山泉,这8孔山泉不仅清冽甘甜,四季不干,而且冬暖夏凉。整个寨子梯田层叠,竹林环绕,郁郁葱葱,美不胜收。古朴的木屋、明亮的石板、流淌的溪水、别致的木桥、高耸的古树连为一体。

古苗寨清一色的石姓人家,因而被称为石泉,“石泉苗寨”也由此得名。另有传言,这里过去常有猛兽毒蛇出没,无人敢居住,后来,石氏祖先来到这里,放火烧山,烧走猛兽毒蛇后定居下来,故“石泉苗寨”小地名又为“火烧溪苗寨”。

据《石氏族谱》记载,酉阳石姓一世祖石宦曹系北宋开国元勋石守信六世孙石士器后裔。石泉石姓从“才”字辈传至“世”字辈,迄今已有15代。石姓人素来尚武,故人多高大,性格粗犷豪爽,明清出了两个武秀才。后来随着汉文化的渗透,逐渐重视文化和教育,清末即有石昌熙中举、石宗俊中秀才。

石泉古苗寨中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木质瓦房。有的是吊脚楼,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3间正房,有的是5间正房,有的除了正房还有转角加厢房。走在整个村落里,苗寨风情扑面而来,别有风情。
12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河湾村

酉水河镇河湾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因位于酉水河河湾处而得名,距今已有600余年,是土家文化重要的汇聚地和传承区。有着“中国最美土家山寨”之称的河湾山寨正是在此,寨后山势磅礴,寨前水流蜿蜒。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土家人的勤劳聪慧,将山、寨、水融为一体,古老的土家族传统文化在这方少为世人所打扰的桃源之地完好保存下来。
13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水河镇后溪村
酉水河镇后溪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又称后溪古镇。是重庆市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是土家摆手舞的发源地,是土家文化的发祥地,享有“中国最美土家村寨”、“巴渝水乡胜地”的美誉。

后溪的居民以移民为主,形成了田、彭、白三大姓。村内至今还保存完好的水巷子白家祠堂、新寨白家祠堂和彭家祠堂,建造年代在咸丰至光绪年间。白家祠堂还保存有于光绪二十五年刻立的石碑,上面刻有严格的宗族家规和道德标准,是研究宗族祠堂文化的宝贵资料。

该村文物十分丰富,地面文物点计60余处,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近10处,重要的文物景点有后溪悬棺葬、土司白总管将军墓、龚氏节孝坊、后溪万寿宫等。此外,后溪老街老街的历史文化景点还有洋屋楼和曾家印子屋,保存完好值得一看。
14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南腰界乡南界村
南腰界乡南界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的南腰界老街又名“红军街”闻名遐迩。

街道两旁传统建筑分布密集,临街面石木镶嵌。1934年贺龙率红三军进驻南腰界,将街上的余家桶子设为司令部,红三军在此建立了以司令部为核心的南腰界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红军在此地学习、工作、战斗和生活的痕迹清晰可见,是重庆市唯一的革命老根据地。


南腰境内仍完好保存有数十处红军战斗遗迹和红军烈士墓,包括红二、六军团会师大会会址,八一军民会址,大坝场祠堂红军政治部旧址,还有红军大学、红军医院、十大政纲等56处文物景点,为研究我国GM史和军事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