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只知道秦始皇厉害,殊不知,秦国是数代秦王慢慢积累壮大,最终才实现“秦王扫六合”的宏伟目标。
秦国壮大,除了数代贤明秦王外,还有诸多贤臣猛将的协助,除了商鞅变法,还有名相范睢、战神白起,尤其这个白起,虽然是战神,皇帝却一定要杀了他。
古有“一将功成万骨枯”之说,今有人还在讲“白起死的可惜”,但如果真读通了历史会发现:白起就是“笨”死的,换你是秦王,你也要他死!
凭心而论,战国混战比较乱,单说“秦昭襄王”还是不错的,也是历史中赫赫有名的一代雄主,他在位期间指明了秦国的发展方向,为以后的秦朝奠定了扎实基础。
虽说是雄主,也有被后世诟病千年的的举措,“杀白起”今人大多不忿,认为:白起是百年不遇的战神,一生为秦国出生入死,到最后却是悲剧收场,皇帝这是“卸磨杀驴”!
类似的说法有很多,不忿也好、惋惜也罢,真要翻开历史书,白起的生平其实并不出众,早年只是个平平无奇的老百姓。
早在2000多年前,平民想出头比今天更困难,白起的翻身也是要靠贵人相助的,这个贵人就是当时的秦国丞相“魏冉”,但要说明一下,成也魏冉,败也魏冉。
那时的秦昭襄王已经开启强国之路,急需大量人才,“招贤”重任落在了时任丞相魏冉肩上,心怀用兵之道的白起,这才有机会登上秦国舞台。
如果说白起是千里马的话,魏冉就是伯乐,魏冉对白起的认可甚至超过了白起的实际能力,如果没有魏冉,白起不可能被秦昭襄王重用,凭啥这么说呢?
当时的白起手里没兵没权,魏冉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一位高高在上的丞相肯放低身段去推荐、去保驾护航一个未起势的“白丁”,这需要多大的魄力才能做出来?
也因如此,白起在魏冉的保护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能力,这是“成也魏冉”,还有“败也魏冉”呢?
魏冉,他不仅是丞相,还是宣太后的哥哥、秦昭襄王的舅舅,说白了就是“外戚掌权”。
能当上丞相,当然不只是“外戚”身份,魏冉的政治手段也是很高明的,当时整个秦国都掌握在他手中,用今天的眼光看:魏冉直接主导了秦国的发展速度,这是何等权威?
当然,魏冉是文臣,想真正掌握朝堂话语权还需要“武将”的配合,白起成了最佳人选,如果这一文一武配合得当,秦国皇帝(秦昭襄王不是皇帝,战国诸侯王地位相当于皇帝)真就被架空了。
关键点就在这里,白起虽然是军事天才,在秦国朝堂上有一定威信,但他有一个致命缺点:只会打仗,不懂权谋。
这可好,白起总是在朝堂上耍性子,得罪大臣不说,连秦昭襄王也不喜欢他,还好有魏冉在后面替他收拾残局,这样的一文一武怎么配合?
较真起来,主要原因还是白起会打仗,带领着秦国大军南征北讨、战无不胜,虽然秦昭襄王不喜欢他,但碍于白起的军事能力,再加魏冉一旁兜底,皇帝这才暂时没有发作。
秦昭襄王是一位心有大志的君主,他暂时不动魏冉和白起,并非因为亲属关系,是想利用这一文一武的能力来壮大秦国,但“外戚掌权”是事实,如果你是皇帝,会怎么做?早晚必除之。
多说两句,白起全身心投入到领兵打仗上,他对秦昭襄王的威胁暂时不大,真正的威胁还是手腕老辣的魏冉,只要丞相倒台,回头再收拾白起就容易多了。
白起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的,尽管他只会打仗,没有政治头脑、没有老辣手段,但秦昭襄王还是会理所当然的视之为“魏冉一党”,这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
果不其然,早年一手遮天的魏冉在朝堂上树立了不少政敌,再加皇帝想除掉他,其他臣工会快速站队,“墙倒众人推”之下,魏冉很快倒台,白起就此失去保护伞。
朝堂斗争不比领兵打仗,白起会打仗却不通世故,因此很少有大臣替他说话,最重要的是:白起不懂得维护、调节与秦昭襄王的君臣关系。
别说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就是放到今天,你是不是也要和领导建立好关系?如果你对领导不满、或者领导看不上你,其下场会怎样?
再说两千多年前,魏冉下台后由“范睢”担任丞相,范睢的大名就不多介绍了,他一上台就与秦昭襄王一起制订了未来秦国的战略方向,最重要的是:范睢懂“臣子要与君王保持一致”。
范睢懂,白起却不懂,这也注定了朝堂上文、武重臣不合,与范睢不合就是与秦昭襄王不合,白起还能有好吗?
公元前259年,秦国攻打赵国,秦国胜利后,白起还想趁势追击,彻底将赵国消灭掉,但秦昭襄王却停止了攻击,这也是范睢提的建议。
白起心有不甘,认为秦昭襄王不听他的话,秦国白白失去了最佳战绩,从此赌气不再领兵。
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此时的白起就跟小孩子一样,他都没想想谁才是君主,臣子跟君主赌气,这跟孩子和父母怄气有什么区别?把父母惹生气了,是真的会打孩子的。
或许,白起觉得自己会打仗,秦昭襄王就该听他的,但在皇帝看来,此时的白起就是典型的“居功自傲”,局势很快又发生了变化。
当时赵国假意投降,秦国停止攻击后,缓过劲的赵国出尔反尔,非但不认输割地,还要联合齐国一起抗秦,这不是找打吗?
秦昭襄王大怒,又要派兵再打赵国,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白起敢公然忤逆他的意思,称病拒绝领兵出征:你让我打我就打,你不让我打我就不打,我偏不听你的。
或许,白起考虑的是战机,但公然拒绝皇帝,这就是“忤逆圣意、以下犯上”,秦昭襄王的脸面往哪儿搁?
秦昭襄王本来就因赵国而生气,此时又遇臣子不听自己的命令,这种愤怒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
气头上的秦昭襄王失去了判断力,当即放弃白起,令王陵领兵出征:我泱泱大秦离了你白起,就不会打仗了?
结果,王陵在邯郸遭遇大败,这场惨败直接损失掉了秦国数十年的积累,此时的秦国岌岌可危,逼着秦昭襄王再次去请白起掌兵。
再说一次,秦昭襄王是君主,派丞相去请白起还不够隆重吗?哪知道,白起仍旧固执己见,仍旧不给面子的拒绝了君主。
这次真把秦昭襄王气急了,皇帝愤怒的吼道“这样的臣子太过分了,没有白起,我照样灭赵,回头再收拾你!”
就这样,秦昭襄王“御驾亲征”,但战况并不乐观,消息传回秦国,白起非但不急,反而冷嘲热讽的说了句“不听臣计,今果何如?”
这话啥意思,赤裸裸的讥讽秦昭襄王:臣子敢笑话君王,亘古奇闻呀!
话虽这么讲,但事态紧急,秦昭襄王只能心不甘、情不愿、捏着鼻子,屈身亲自去请白起,这又是亘古奇闻。
与其说“亘古奇闻”,倒不如粗鄙点说“白起在找死”,按理说,皇帝都这么自降身份了,白起也该懂点事,要不说白起是“神”呢?
邯郸之败,秦国惨重,秦昭襄王为大局亲自去请白起出山,臣子却摆起了架子,宁肯让秦军一败涂地也要“宁死不领兵”,气的秦昭襄王拂袖而走。
历史书上写得很清楚,邯郸之败令秦国元气大伤,归根到底谁的错?
或许,这场仗打的不合战机,又或许秦昭襄王真的不会用兵,但皇帝会这么想吗?因为此事,秦昭襄王愤怒的同时,也找到了除掉白起的理由。
一代战神就此殒命,后人多会可怜白起,就连司马迁也说“死而非其罪”、李世民说“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话虽这么讲,但也不能说秦昭襄王一定错,如果放在今天,你身边有白起这号下属,你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