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那一天起,毛主席做出的每一项决定几乎都是正确的。
中国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能发展至今离不开毛主席的英明领导。
1949年,林彪站在深圳河畔边,他的脑海里升起了一个伟大的作战计划。
然而,当他将这个计划上呈给中央时,毛主席却直接驳回。
事实上,毛主席对林彪还是十分看重的,对于他的战略眼光也十分认可,在作战时也给他了很大的权力。但这一次,毛主席则直接叫停他的计划。
那么,这项计划究竟是什么?毛主席为何叫停?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三天收复香港”1949年,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国民党政权节节败退,军队已经到了军心涣散的地步。
尤其是在得知国民党高层已经在为撤退做准备后,更是到了放弃抵抗的地步。
反而是解放军势如破竹,在前方阵地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内战也即将迎来重要的转折点。
解放军以分进合击的战术,兵分三路,直插敌人腹部。
此时的白崇禧已经无力抵抗解放军,根本守不住广州。
林彪则带领着第四野战军迅速拿下广州,这意味着香港解放在即。
从1842年以来,香港就一直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并成为英国在东亚地区的重要军事、经济据点,为英国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尤其是在经济上。
二战结束后,英国被迫放弃很多殖民的情况下,依然不愿放弃香港,可见香港对英国的重要性。
但英国的自身实力早已大不如前,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已经不复存在,到了无法与美国相抗衡的地步。
显然这对解放军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战机。
林彪有“快刀将军”之称,在东北战场的胜利,靠的就是雷厉风行的打法。
解放广州后,他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发现当时香港驻守的英军不仅数量少,装备也较为一般。
因此,林彪认为只需要三天的时间就能拿下香港。
他甚至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林彪决定以采取闪电战术最快拿下香港。
利用第四野战军的机动能力快速突破英军的防线。
而让林彪坚定收复香港的决心还有侦察兵带回来的好消息,即英军边防地区的防御工事并不严密,这就为解放军突破防线提供了契机。
在他看来以后绝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林彪开始组织部队进行充分的战前准备,后勤部门也开始调集充足的弹药和物资,各部队也做好了战术演练工作。
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等中央下令。林彪信心满满地向中央发出电报,希望尽快出兵,解放香港。
高瞻远瞩,叫停计划为了证明自己的作战的可行性,林彪还详细写了作战的细节。
正当他以为中央一定会批准自己的计划时。却没想到他的作战计划直接被毛主席叫停。
在回电的内容中,更是用了不准、立即停止进攻的字眼,可见措辞之严厉。
林彪接到电报的一刹那都懵了。他怎么也没想到中央竟然不允许自己收复香港。但军令如山,最终林彪只能放弃作战计划,撤回北京。
事实上,毛主席的这份叫停电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关于香港,不能仅仅从领土收复的角度去思考,更要全方位、综合性的去考量和谋划。
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正是百废待兴之际,强行收回香港,不仅会影响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最重要的是对国内的影响。
此刻强行收复香港,虽然能让香港回归,但会让英国破罐子破摔,转而彻底倒向美国。
当时的美国对新中国并不友好,此时新中国再树敌,壮大美国的队伍,导致美国和英国联手对中国实行更严厉的封锁,这将让新中国在国际上陷入更艰难的处境。
但如果先不收香港的话,英国就会主动出面维护香港的利益,英国虽然大不如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美国在封锁中国时还是要考虑给英国是三分颜面,保留对香港的封锁。
因为一旦此时动了香港,甚至不需要中国出面,英国就会出面解决。
这从某种程度上,能缓解中国的外部压力。中国就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交流。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也先后打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可以说到了一穷二白的境地。
经济更是一塌糊涂,但香港不一样,香港不仅是英国的“钱袋子,”更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
足可见香港的经济价值,只要当时中国不收回香港,香港就能继续发挥它的经济价值,这对大陆的经济也是有帮助的。
尤其是在石油、化工等重要物资的供给上,当时的大庆石油还没有被发现,石油完全依赖进口。
香港就是最佳的港口和渠道。
同时,也可以利用香港贸易渠道赚外汇,缓解国内的经济压力的基础上,为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国内而言,尽管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如果贸然将香港收回,很有可能会引起香港民众的抵触心理,这会给收复后带来极大的治理难题。
大陆尚且需要恢复元气、发展经济,此时处理香港治理问题,必然会力不从心,对新中国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毛主席认为保持现状是最好的选择,但却不意味着中国会放弃收回香港,也不意味着将香港主权问题交给英国。为了让英国和世界各国看到中国的态度。
毛主席特地向英国提出了三个条件。
这三个条件分别是香港决不能成为反中国的军事基地、禁止在香港从事有损中国的事务和活动、香港居民必须接受香港政府的保护。
对于这三个条件,英国很快做出回应,表示完全同意,甚至为表诚意表示承认新中国。
而英国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地位的西方国家。有了英国的支持,这让新中国在国际外交上至少不会受到更多的阻碍。
毛主席的高瞻远瞩为香港的回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在早期新中国最艰难的时刻利用了香港的特殊地位为新中国争取了更多的发展时机。
也利用英国为中国抵御了西方最严厉的封锁。这种智慧体现了伟人韬光养晦的思想,香港能够成功回归,离不开伟人的铺垫。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香港终于顺利回归,离开百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之所以会有这一天,就是因为当初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
毛主席1949年的决策,为香港和平回归打好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当初毛主席决定搁置香港回归问题,很快就起到了连锁反应。
有了英国打头阵,很多西方国家开始利用香港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新中国的贸易开始有了质的飞跃。
哪怕到了六十年代,在中苏交恶的情况下,香港依然能独立发挥自身的经济价值,以至于中国未曾断掉和世界的联系。
离开了苏联,中国依然能通过香港引进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未曾中断。
七十年代末,有了经济基础的新中国在邓公的带领下,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
此时香港的经验则为内陆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
随着深圳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发展,让香港充分发挥了最大的作用,香港与内陆的联系也愈加紧密。
显然,香港回归的问题条件也开始日益成熟,解决香港问题也要重新放在桌面上。
于是,上世纪80年代初,邓公就亲自就香港问题与英国谈判。谈判过程是艰难的,香港的重要性让英国不会轻易放弃。
然而在整个过程中,邓公都以坚定的态度表示香港问题不容置疑,是一定要回归的。
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曾访华与中国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谈判,但邓公的态度始终都没有变过。
甚至在撒切尔隐晦的表示不排除与中国动武时,邓公也未曾动摇。反倒是撒切尔动摇了,她认识到中国绝不会放弃香港的主权。
在多年的谈判过程中,“一国两制”的提出更是让香港的回归顺理成章。
而这一伟大的创举正是沿着毛主席当初对香港的思想创立的。
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不宜树敌,他便权衡利弊,做出了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决策。
等到中国综合国力提升,香港问题就能摆在桌面上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
不得不说,毛主席当年的决策哪怕过了几十年依然闪着耀眼的光芒,为国家处理主权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是最好的印证,台湾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的领土不容侵犯,也是中国人的底线。
参考信源:《1949年中共暂不动香港 海外臆测攻港会伤亡百万》2007年08月29日 09:12人民网
《毛新宇解释毛主席为何未在建国时解决香港问题》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