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由于各地瘟疫爆发,饥荒等天灾接踵而至,许多百姓不得不加入了起义的队伍。
在这些参加起义的人物当中,有一个名叫朱重八的安徽青年。
后来,朱重八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朱元璋。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相貌平平的朱元璋居然能够彻底推翻元朝的统治,成为后世所敬仰的一代英主。
有一次,朱元璋带领大军在河南一带追击溃散而逃的元朝军队,突然,朱元璋看到前方有几个规模较大的村庄,便让手下的人都停了下来。
几天之后,朱元璋又让身边的人仔细观察,没有人知道朱元璋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
谁知道,此时朱元璋突然怒目圆睁,对手下的士兵吩咐道:只要看见那栋房子的烟筒还在冒烟,就冲进去把人通通杀光!
接到这则命令之后,朱元璋身边的军士们都傻了眼,他们来到这里,只是为了追击溃逃的元朝军队,没想到原本的作战任务却变成了一场“屠杀”。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突然下达这样奇怪的命令呢?这个故事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人们玩味的细节呢?今天的人们又能从其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智慧呢?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地道来。
一 黑暗时代下的“农家小伙”朱元璋出生于安徽省的凤阳县,他们家本来是一群老实本分的农民,从来没有想过造反。
但是,蒙古统治下的中原汉人过的实在是太苦了,尤其到了元朝末年,朝廷对各地的百姓开展了毫无节制的横征暴敛,加上旱灾、蝗灾、瘟疫同时暴发,朱元璋家的日子很快就过不下去了。
刚开始,朱元璋的父亲已连生了八个孩子,但最后活下来的却只有两个。
朱元璋14岁那年,他的父母都在饥荒中失去了生命,而此时,朱元璋的二哥和二嫂也无法维持家里的生活了。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前往附近的皇觉寺当一名小和尚,朱元璋原本以为进了寺庙侍奉佛祖就可以过上清静安稳的日子。
然而,在那样一个乱世当中,寺庙也绝对不是“世外之地”。
几个月下来,庙里的日子也快过不下去了,寺内的主持和尚只能将朱元璋他们打发出去四处化缘求生。
当然,大家都很清楚,这只不过是庙里为了赶他们走而采用的一种说法罢了。
(如今的“皇觉寺”外景)
此时的朱元璋刚刚出家50多天,他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什么都如此不顺。
然而,云游四方的经历让朱元璋明白了一件事情: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就必先遭受非人的折磨与苦难,而现在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只是一个开始。
由于元朝的官员们为百姓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朱元璋一路走来,所见到的都是惨不忍睹的景象,他不得不一边给死者做法事,一边在向沿途的人家讨一些食物来维持生活。
他发现,当时北方各省的“白莲教”正在当地百姓中迅速传播。
于是,朱元璋便打算带着自己的行头去当地看看,而正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却收到了自己儿时玩伴徐达的一封信。
在这封信里,徐达言辞恳切地告诉朱元璋,参加起义军将来一定会获得不少好处。
当时的朱元璋也没有想那么多,他所追求的只不过是找个地方,吃顿饱饭而已。
所以,朱元璋几乎没有多做考虑,便同意了徐达的邀请。
(“明初大将”徐达)
在安徽休宁县境内,有一个名叫朱升的读书人为朱元璋想出了一条日后取胜的妙计。
朱升告诉朱元璋,如果他想成为日后的皇帝,就必须做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升的意思,告诉朱元璋不要沉迷于争斗之中,应当抓住时机,好好地发展自身的实力,在自身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实力之前,朱元璋还必须找一个可靠的后盾来做支撑。
因此,他必须表现的格外恭顺、没有野心、对别人的命令俯首帖耳,这样才有可能取胜。
朱元璋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他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思忖了一阵之后,朱元璋便同意了朱升的建议。
在元末各路起义军互相攻伐的时刻,只有朱元璋还在带领人马继续抵抗元廷的部队,这也使朱元璋的部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他的战略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
到了至正二十年(1360年),中原大地上的起义军部队基本上只剩下了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这三路人马。
而后,朱元璋派遣手下的几名大将前往江南与二人开战。
最终,朱元璋实现了对南方的统一,一举形成了与元廷隔江对抗的局面。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担任“征虏大将军”,开始率军北伐,在出师北伐之前,朱元璋的手下已经聚集了超过25万的人马。
随后,由宋濂、刘伯温等人负责为朱元璋起草了《谕中原檄》。
一场浩浩荡荡的“华夏统一之战”终于要开始了,而要进军中原,朱元璋手下的部队就必须拿下河南这个关键的省份。
元军同样也知道河南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在当地部署了大量的军队,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朱元璋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他决定先派人探听元军的消息,再做出“有针对性”的军事行动。
几个月后,前方的探子来向朱元璋汇报称,许多元军已经化妆成了普通老百姓躲避在附近的村庄里。
这些元军平日里会像普通老百姓一样种地,甚至是做买卖,但一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就能变成作战部队,给予敌人意想不到的打击。
朱元璋对这个情况十分重视,他立刻命令手下的将领密切注视元军的动向,一旦元军出现在己方的攻击范围之内,大家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将其一举击破。
不管怎么说,此时的元军已经算得上是“强弩之末”了。
很快,朱元璋找到一个机会将河南地区的元军悉数歼灭。
(“明太祖”朱元璋的雕像)
二 突然消失的“敌军”有一次,朱元璋率领大军在河南与河北的交界处追击元军,本来大家眼看着就快要追上敌军了,但敌人显然熟知此地的环境和地貌。
在明知不敌之后,这些元军便撤进了附近的村庄当中。
而后,他们又拿出了一些老百姓的衣服给自己换上,混迹在普通的村民当中。
一些村民本来还想着将此事告诉前来征讨的“起义军将领”,但村子里的元军指挥官却对老百姓们危言恐吓。
虽然此时的元朝已经失去了南方地区,但许多普通老百姓对朝廷的威严还是感到畏惧,所以自从元军来到村子里以后,没有人敢私自出村。
一连几天的搜索下来,朱元璋的部队可谓是毫无收获。
(描绘“元朝军队”的绘画)
而且,河南、河北交界地带的村庄都较为密集,元军往往都是分散地躲藏在各个村落之中。
一些村子里有人居住,而另一些村子则根本就是一片荒地,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朱元璋部队的搜寻工作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所以一直让军队埋头默默寻找敌军的下落,肯定也不是个办法。
为了更好的控制这些村民,元军的官兵们居然直接住在了当地人的家里。
由于元军与当地百姓已经完全融为了一体,朱元璋的部队就算是想杀敌也不知该从何下手。
入夜以后,朱元璋将手下的将领们聚集在一起,商量出了一个办法。
第二天,朱元璋让他手下的士兵们沿着村子里的主要道路抛弃一些金银细软,等到天快黑的时候,朱元璋再让人去查看情况。
如果这些金银都不见了,那就是被人给捡走了,如果这些东西都被原样不动地放在原地,就证明这座村子里根本没有人。
接下来,朱元璋的手下们就只需要在那些被证明有人的村落里寻找元军就可以了,在确定了几个有人居住的村庄以后,朱元璋的心情总算是平复了一些。
因为现在朱元璋的大军就驻扎在附近,这些元军根本逃不出去,而只要他们继续待在原地,那么找到他们就是必然的结果。
几天以后,朱元璋命令手下的士兵爬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坡,向坡下的几个村庄进行观望,这些官兵们很快就将他们所看到的情况如实报告给了朱元璋。
(明朝士兵的“画像”)
这些情报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或许没有什么价值,士兵们描述的都是村民们平日生活时的场景。
在这些村子里,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大的烟囱,而一到了做饭的时候,这些烟囱里就会冒出袅袅炊烟。
朱元璋听了手下的话,立刻紧锁住了眉头。
此时,朱元璋的其他手下们都只能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大家都很清楚朱元璋的脾气,一旦他发起威来,所有人都得倒霉。
那么,朱元璋到底为何会表现的如此反常呢?当朱元璋听到关于烟囱的传言时,他的心中又产生了怎样的盘算和变化呢?
(描绘农民起义的绘画)
三 残忍的“屠戮行动”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朱元璋便对身边的将士们交代道:只要看见那栋房子的烟筒还在冒烟,就冲进去把人通通杀光!
所有人听了朱元璋的命令,都被吓出了一身冷汗,朱元璋不可置疑的眼神扫视一圈周围的环境,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原来,此时的朱元璋也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面对躲藏在老百姓当中的元军士兵和将领,朱元璋只能先派懂蒙古语的人,对他们进行喊话。
如果大家实在无法查出藏匿在老百姓当中的蒙古士兵,那么,朱元璋就必然会让人杀死村子里所有的老百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杀死那些隐藏在百姓当中的蒙古人。
由于一个一个杀人效率还是太低了一些,朱元璋就命人将老百姓赶到了几所房子里。
而后,他们点燃事先准备好的干柴将房子里变成一片火海。
此时,绝大多数人由于心里防线早就已经崩溃,便会一直大喊大叫。
(“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
朱元璋正好抓住这个时机,最后向他们询问一遍关于元军官兵的下落,如果这些老百姓都如实交代情况,他们便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里。
但如果没有人主动站出来检举元军的奸细,带给他们的就只有死亡的命运了。
随后,在朱元璋的指挥下,士兵们将附近几个村的村民都屠戮殆尽。
最终,从几个老百姓的家里抓到了一些不太重要的元军士兵,看到这一切的朱元璋,不得不捧腹大笑,没想到曾经叱咤风云的蒙古军队居然会在自己的面前变得如此不堪一击。
在经历过这场战争之后,河南河北交界处的几座村庄都变成了“无人村”。
朱元璋想要采用如此简单残暴的方法找出那些隐藏起来的元军官兵,几乎是不可能的。
最终,他们不但不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还会因此伤害无数当地的百姓,在战争的宏大叙事与频繁争斗当中,命运最为悲惨的永远只有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
(“元顺帝”的画像)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率领自己麾下的文武百官在应天府称帝,与历朝历代开国皇帝所不同的是,朱元璋没有继续用自己的封号作为国号。
经过一番权衡与考虑,朱元璋第一次采用“理解字意”的方式为这个新生的国家命名。
朱元璋为这个新生的封建政权起名为“大明”,“明”这个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希望的含义。
因此,朱元璋希望他所建立的这个国家能够充满光明、海晏河清,但因为自身的思想还是具有“局限性”,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也为这个新生的政权留下了无数的隐患……
根据朱元璋的要求,明朝皇室的子孙们一定都由国家财政供养,光是“明太祖”朱元璋自己就生了20多个儿子。
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们在被封为藩王之后,又不断繁衍,到了明朝末年的时候,一些学者认为,明朝皇族的数量已经超过了100万人。
(南京“明故宫”旧址)
曾经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朱家”,最终成为了这个国家里最大的寄生虫。
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拿着简陋的武器,揭竿而起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们会取得胜利,而当这些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的时候,那些代表着封建权贵的藩王们依旧不肯拿出一分钱来抵御农民军。
最后,朱元璋的这些子孙们大都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们亲手杀死,还有不少残存下来的明朝皇室成员,也在随后清朝的追杀行动中被斩杀殆尽。
朱元璋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耗费一生精力缔造的这个庞大帝国,有朝一日也会在敌人的面前变得不堪一击。
明朝诞生在农民起义的烽火当中,最后,这个王朝又亡于底层农民的怒火与恐惧。
不得不说,这件事情本身就充满了浓浓的讽刺意味。
说到底,朱元璋也只不过是一个封建统治者,作为元末农民起义军中的杰出领袖,也许朱元璋的能力的确与众不同。
但其参加起义的初衷,也只不过是为了“朱家人”打天下罢了。
所以,当朱元璋坐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刻开始,他就已经从一个被压迫者变成了剥削者。
(“明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李自成)
而历史无数次地向人们证明,只有人民才是这个国家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从奴隶时代到封建时代,无论这片土地上的政治制度,统治集团发生了怎样的更替,他们的一切财富都是由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从天而降的正义,也没有英明神武的救世主。
一个国家想要取得发展,就必须遵照人民的意愿。
而人民的力量一旦被集中起来,就是不可战胜的。
这力量会汇聚成一阵滔天巨浪,摧毁横艮在人们面前的一切困难和敌人!
参考文献:《试论明初对军中蒙古人的抚用政策》卜照京
《论朱元璋灭元建明的战争方略》徐渭滨
《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军中的治军方策》邹德彭
《朱元璋大一统的最后一战》赵天晶
《略论明代洪武期间与北元的战和》张立凡
《试析朱元璋与北元势力军事斗争的意义》修晓波
《朱元璋起义动机及其在红巾军中的作用》陈权清
编辑:浊酒
责编: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