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节.易简之道(下)

袁连法爱文学 2024-08-20 02:50:33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我说,老子所论之道其实是平易之道,换成儒家的说法就是“中庸”,中即正即不偏,庸即常即不易(变)。比如此句大概愚夫愚妇都能领会,无非慎始之意。前面是互反的思维,后面则是损益的思维。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可惜的是,那些高高在上者却不以为然,往往倒行逆施。此段回应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民,其实能够体认天道的真谛,只是日用而不知,所以不能慎终如始,事情往往功败垂成。这是警告那些为政者为君者。因为“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本是他们的责任,却罔顾圣人的教诲。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学俗学而不学道,学如未学,总是重蹈覆辙,这是回应“绝学无忧”。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不敢为,不敢先天逆道而为,只是顺天应时,辅万物之自然。学了道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如同家的参赞之义,所谓“天地不与圣人同忧”。《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再参《系辞上传》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是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0 阅读:8
袁连法爱文学

袁连法爱文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