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敢让王子和亲?《掌心》的编剧应该恶补一下历史了

隹山 2025-02-13 19:06:06

武则天敢让王子和亲?《掌心》的编剧应该恶补一下历史了

近日某部以武则天时期为背景的电视剧引发的争议,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历史题材创作中令人忧虑的倾向。剧中让武则天下令"王子和亲"的情节,不仅违背了《旧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中"突厥请尚公主,制遣武延秀"的明确记载,更暴露了部分创作者对历史的基本敬畏已然缺失。

一、破碎的史镜:被解构的历史逻辑

公元698年的"武延秀事件",在司马光的笔下是场惊心动魄的政治博弈。突厥可汗默啜以"我女拟嫁与李家天子儿"为由发难,武则天以武周宗室偷换李唐血脉的应对堪称精妙。这种政治智慧在剧中却被简化为"大女主爽剧"的粗暴设定,历史的复杂性被压缩成单薄的爽感符号。当突厥发现来者非李唐宗室时,《通典》记载的"拘之别所"与后续战事,在剧中消失无踪,历史的因果链条被生生斩断。

历史剧创作从来不是史实的复读机,但必须遵循基本的历史逻辑。正如陈寅恪所言:"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武则天执政时期面临的是"唐室虽微,人心未去"的困局,任何涉及李唐宗室的决定都可能成为政治风暴的导火索。剧中轻率地让李氏王子出塞和亲,无异于在武则天的政治棋盘上投下毁灭性的棋子,这种创作既缺乏对历史情境的体察,也丧失了最基本的政治常识判断。

二、消逝的匠心:失守的文化责任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修复现场,文物工作者会用与原作相同的矿物颜料,以"最小干预"原则延续千年文明。这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恰是当下某些历史剧创作者缺失的品格。当《贞观政要》记载的治国智慧被简化为宫斗权谋,当《唐六典》中的典章制度沦为华服美饰的陪衬,历史的精髓已在娱乐化改编中支离破碎。

文化创作的自由边界,始终应以不伤害历史内核为底线。钱锺书曾讽刺某些历史小说是"挂着历史的羊头,卖着狗肉的勾当",此言今日听来仍振聋发聩。真正优秀的创作如《大明宫词》,虽不乏艺术加工,但其对盛唐气象的还原、对历史精神的把握,始终建立在对史实的深刻理解之上。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创作智慧,才是历史题材应有的创作态度。

三、重建的路径:在敬畏中创新

提升创作者的史学素养已成当务之急。当年郭沫若创作《武则天》话剧时,能在《全唐文》中钩沉索隐数月;如今某些编剧却连《新唐书》都不愿翻阅。建议建立历史剧创作顾问制度,邀请唐史专家马驰、杜文玉等学者担任学术督导,让专业力量为创作保驾护航。这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是承载文明基因的密码本。当影视城里的仿古建筑越来越精致时,我们更应警惕精神层面的"豆腐渣工程"。唯有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真实,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魅力,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佳作。

0 阅读:6
隹山

隹山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什么,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色便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