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如果加了提督衔,那么他们的品级是正二品还是从一品?
世人皆知,在清朝官场上,总督和巡抚是封疆大吏中最显赫的存在。总督原为正二品,巡抚为从二品,因加兵部尚书、侍郎衔,品级便有了提升。可有趣的是,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西五省的巡抚,不仅兼了兵部侍郎衔,还加了提督衔,这可就让人犯起了嘀咕。
要知道,在清朝中后期,各省提督可都是从一品的大员。那么这五省的巡抚,既然身兼提督之职,是不是也该享受从一品的待遇呢?
更让人好奇的是,为何偏偏是这五省的巡抚才能加提督衔?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这其中的曲折,还要从康熙年间说起......
督抚制度的渊源
话说在明朝时期,总督和巡抚这两个官职可不是固定的地方大员。那时候的总督多是临时差遣,遇到边境有战事,朝廷就派大臣出任总督,平定边事;若是地方发生大灾,朝廷又会派遣巡抚前去赈灾。这些大臣们,走马上任时都是带着圣旨,办完事就回京复命,可不像后来那般固定在地方当官。
顺治皇帝开国之初,面临的局面可不轻松。南明政权尚未平定,吴三桂、尚可喜等降将割据一方,朝廷要想彻底掌控天下,非得在地方设立得力的大员不可。
这不,顺治五年,朝廷就在江南一带设立了督抚。谁知这一步棋走得妙啊!督抚制度一出,地方大小事务都有了专门负责的官员,朝廷再不用为地方治理的事情操心。
可话说回来,总督和巡抚虽都是封疆大吏,但二者地位可大不相同。总督位居正二品,不仅品级高,还掌管军政大权;而巡抚只是从二品,主要管着民政。这不,顺治十二年就出了一桩事。
那一年,浙江巡抚方贻辰上了道折子,说自己品级低,管不住属下的提督和总兵。这话一出,可是在朝廷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当时的内阁首辅洪承畴就站出来支持方贻辰,说巡抚确实该有个响亮的头衔才好办事。
这一说,朝廷还真就重视起来。没过多久,朝廷就给巡抚加了兵部侍郎衔,让他们在地方说话也硬气些。不过这可不是一下子就定下来的规矩,而是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的调整。
康熙年间,一些总督还没有固定的部堂衔,巡抚就更不用说了。直到雍正皇帝登基,才给总督们统一加上了兵部尚书和都察院都御史的衔。至于巡抚,则要等到乾隆年间,才都有了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头衔。
这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朝廷给督抚加衔,可不是为了让他们好看。兵部的衔是为了让他们能管得了军队,都察院的衔则是让他们能监察属下官员。这一招可谓是高明,既给了督抚体面,又让他们能真正成为一方大员。
特殊五省的形成
说起山西、山东、河南这三省的特殊之处,还得从康熙帝的一道圣旨说起。康熙七年,朝廷突然下旨裁撤了山西、河南两省的提督,到了康熙二十一年,山东提督也给裁了。这一裁,可就让这三省的巡抚成了特别的存在。
要说这事儿还真有意思。康熙初年,各省提督可都是威风八面的人物。有的提督加了左都督衔,那可是正儿八经的正一品大员;有的提督带着都督同知衔,也是从一品的显贵;就连最低的,带个都督佥事衔的,那也是正二品。这品级,比巡抚可高出不少。
在别的省份,有总督压着,提督也就老实了。可这山西、山东、河南三省不设总督,提督们没了约束,可就闹出不少事来。康熙四年,山东提督尚可喜就和巡抚起了冲突,两人为了一件军务事情,互不相让,闹得沸沸扬扬,最后还驊惊动了皇上。
这还不算完,康熙六年,河南提督宋永清又和巡抚闹起来了。这宋永清仗着自己品级高,根本不把巡抚放在眼里,军政大事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巡抚上折子告状,宋永清也不示弱,一来二去,朝廷为这事可没少费心思。
康熙帝一看这架势,这可不行啊!地方上若是军政不统一,那还了得?于是一纸圣旨,先把山西、河南的提督给裁了。过了十四年,见这法子管用,又把山东提督也裁了。从此,这三省的军政大权都落在了巡抚手里。
可新问题又来了。巡抚虽说接管了军务,但按规矩,他们只有"节制"之权,就是说只能管个大方向,具体的军务却插不上手。这不,雍正十二年,山西绿营就闹出了乱子。
那年山西绿营将士因为饷银发放不及时,竟然闹起了哗变。巡抚虽说是一省大员,可对军务却无实权,只能干着急。这事闹到雍正帝那儿,皇上一怒之下,立马下旨让山西巡抚管起了提督的事。这一来,巡抚不仅管着提督的差事,还加了提督的衔,可就真成了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
乾隆爷登基后,觉得这办法不错,便把好事儿往外推。乾隆五年,河南巡抚也加了提督衔;三年后,山东巡抚也跟着享了这份福。到了后来,连安徽、江西这两个有总督的省份,巡抚也都加上了提督衔。
就这样,朝廷为了解决地方军政难题,阴差阳错地让这五省的巡抚成了特殊的存在。他们不仅有了文官的体面,还掌握了武将的实权,真可谓是一人身兼数职,大权在握。
武将与文官的博弈
自打清朝建立以来,提督和巡抚这两个官职之间的纷争可没少过。要说这其中最热闹的,还得数乾隆十年发生在山东的一桩公案。
那年,山东巡抚赵国麟和绿营将领杨显名因为一件军务起了争执。这杨显名仗着自己是武将出身,又有军中威望,竟然公然抗命不遵。赵国麟一怒之下,上折子参了杨显名一本。
这事传到京城,朝廷大臣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巡抚节制绿营是祖制,杨显名抗命就是抗旨;可也有人说,军中事务自有军中的规矩,文官不该事事插手。一时间,这文武之争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
其实这样的纷争,在康熙年间就已经显现。康熙三十二年,兖州总兵宋永福就曾经抱怨说:"我们武将在地方上,什么事都要听巡抚的。巡抚大人一句话,我们就得跪着应'是'。这哪里像个总兵官的体统?"
这话传到朝廷,当时的大学士李光地就出来说了一番话:"从古到今,文官统帅武将,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武将若是不服管教,岂不是要闹出大乱子来?"
可实际上,绿营将领们的抱怨也不是没有道理。那时候的绿营,可是地方上的主要军事力量。将领们个个都是在战场上立过功的,有的还是世袭的勋贵。让他们事事都听一个从来没摸过刀枪的文官差遣,这心里自然不痛快。
更让武将们难受的是,巡抚虽然管着军务,可对军中的具体事务却并不了解。比如说操练如何安排、军械该怎么保养、士兵伙食该怎么调配,这些事情巡抚大人也就是说说而已,真正干起来可是一窍不通。
雍正十年,陕西绿营就闹出了一件事。当时的陕西巡抚因为觉得军中操练太费钱,就下令减少操练次数。这可把绿营将领们急坏了,纷纷上书说:"军队若是不常常操练,战时拿什么去打仗?"
这样的矛盾,在山西、山东、河南三省尤其明显。这三省因为不设总督,巡抚既要管民政,又要管军务,实在是分身乏术。有时候巡抚大人正在处理民间诉讼,军中突然来报说有紧急军务,这可就让巡抚为难了。
到了后来,朝廷也意识到这个问题。雍正十二年给山西巡抚加提督衔,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了提督衔,巡抚在军中说话才更有分量,下面的武将也不敢像从前那样阳奉阴违。
朝廷的权宜之计
雍正十二年的那道圣旨,可不是一时兴起。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年春天,山西绿营因为饷银迟发,竟然闹出了兵变。当时的山西巡抚眼看着事态严重,却又无可奈何。这事传到雍正帝耳中,可把皇上气坏了。
"这是怎么回事?"雍正帝当即召集大臣们商议。大学士张廷玉站出来说了一番话:"山西巡抚虽说节制绿营,却没有直接管理军务的权力。这就好比是个外人,说话自然不中听,军中将士也不服管教。"
这番话倒是提醒了雍正帝。当即,一道圣旨发下去,命山西巡抚兼管提督事务。这一来,巡抚不仅有了提督的衔,连提督印信也一并用上了。这可是开了个新先例!
不过这事还有个有趣的细节。当时的山西巡抚上折子请示:"臣既然兼管提督事务,是不是该把提督衙门也搬到巡抚衙门来?"雍正帝想了想,回道:"提督衙门还是单设为好,你要处理军务时就去那边。"
这么一来,山西巡抚就成了"两头跑"的官员。早上在巡抚衙门处理民政,下午赶到提督衙门料理军务。虽说辛苦了些,但总算是把文武之事都管到了手里。
看到山西的做法效果不错,乾隆爷登基后就把这好事往外推。乾隆五年,河南巡抚也加了提督衔。这事还真有个典故。那年河南闹水灾,绿营士兵参与救灾,可将领们各自为政,指挥不灵。河南巡抚一状告到乾隆帝那里,说是没有实权难办事。乾隆爷一想,索性让河南也学山西的样子。
三年后,轮到山东巡抚也沾了这份光。这回可有意思了。当时的山东巡抚阿里衮是满族人,在上折子时还特意提到:"臣虽是满洲旗人,但治理汉地还得按汉地的规矩来。山西、河南的巡抚都有提督衔,山东为何独独不同?"
这一说,乾隆爷倒觉得有理。于是山东巡抚也加上了提督衔。这三省的巡抚都成了"一人二任"的大员,既管民政又掌军权,在地方上的威望可就更重了。
到了后来,安徽和江西的巡抚也跟着要求加提督衔。这两省虽然有总督,但地处江南腹地,军务繁重。朝廷想着反正是个好制度,就一并准了。这五省的巡抚,从此就成了清朝独特的存在,他们不仅有了提督的名分,还真正掌握了军权。
这事要是放在康熙年间,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可到了雍正、乾隆时期,朝廷为了地方治理,也是一步步在变通。这不仅解决了文武之争,还真让地方政务理得更顺当了。
品级之谜的真相
说到这五省巡抚的品级问题,还真有一段有趣的公案。乾隆十八年,山东巡抚富德上了一道奏折,说是自己既然兼了提督衔,按理说品级也该跟着提升才是。这事可在朝廷引起了不小的议论。
当时的军机大臣刘统勋就说了这么一番话:"巡抚加了提督衔,那是为了好办事,可不是为了升官。若是品级跟着提升,岂不是乱了朝廷的制度?"
这话还真不是随便说说。要知道,清朝最讲究"体统"。嘉庆年间就发生过一桩事,直隶总督为了提督的事上折子请示朝廷。那折子里写道:"提督是武职从一品,可巡抚只是文职从二品。这品级高低不一,办起事来怪难为情的。"
这折子递上去,嘉庆帝连看都没看就给驳回来了。还特意训斥道:"文武官各有品级,这是祖制。你一个总督不懂这个道理,还在这里胡言乱语!"
其实这里头还有个说法。乾隆二十年,江西巡抚衙门发生了一件趣事。那年年底发放养廉银的时候,巡抚大人提出说,既然自己加了提督衔,是不是该按提督的标准来领养廉银?
这话一出,朝廷的户部官员们可就忙活起来了。他们翻出旧档查了查,发现提督的养廉银比巡抚要少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清朝,文官的待遇向来比武官优厚,这也是重文轻武的体现。
那江西巡抚一听这个,立马就改口说:"那还是按巡抚的标准来吧!"这事传到乾隆帝耳朵里,皇上还笑着说:"这些当官的,还真是会打算盘啊!"
可见,朝廷给巡抚加提督衔,根本就没打算改变他们的品级。为什么呢?这里头有三个说法:第一,巡抚本来就是文官,文武分途自古有之;第二,若是提了品级,那其他省的巡抚怎么想?第三,提督虽然品级高,但在实际待遇上反而不如巡抚。
雍正年间就有一个典故。当时的山西巡抚上折子请示:"臣既然兼提督衔,是不是该改穿武官的服色?"雍正帝回道:"你还是穿你的文官服,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这么一来,这五省的巡抚倒成了清朝独特的存在:名义上有了提督的职衔,实际上却保持着文官的体统。他们手握军权,却不用受武将的那些繁文缛节;他们统领绿营,却还能享受文官的优厚待遇。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朝廷颇费苦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