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两位“晋文侯”:史记出现重大失误,战国竹简破解错误缘由

诸史 2024-03-02 23:46:24

作为“史家之绝唱”,史记以“不虚美、不隐恶”的方式,记录了五帝至汉武帝时的历史,在中国拥有崇高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史记没有错误。

客观地说,史记中的一些“错误”,绝大部分并非主观原因造成,而是司马迁没能见到一些史料的缘故。本文所谈的史记中的错误,可谓是最离奇的错误,司马迁竟搞错了两个相隔100多年的“晋文侯”历史,那么司马迁为何出现如此重大错误?对此,战国竹简破解错误缘由!

周天子策命晋文侯

晋国有两个“晋文侯”:一是晋文侯名仇,为晋穆侯之子;一是晋文公名重耳,为晋献公之子。其中,晋文公之“公”,应该不是代表晋国升级为“公国”,因为当时诸侯国君都开始称公了,包括很多弱小的诸侯国,难道它们都升级为了“公国”?因此,“公”代表一种尊称,晋文公实际也可以称为“晋文侯”。

《史记·晋世家》记载: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派王子虎策命晋文公,“周作《晋文侯命》:‘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能慎明德,昭登于上,布闻在下,维时上帝集厥命于文﹑武。恤朕身,继予一人永其在位。’于是晋文公称伯(诸侯之长)。”

但《左传》记载周襄王策命晋文公:“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这与晋世家的称谓(一个称“父”,一个称“叔父”)、策命之词、表达的含义等大不相同。而且,晋文侯叫姬仇,晋文公叫姬重耳,似乎姬仇更接近与“义和”。

问题在于:《史记·晋文侯命》与左传策命之辞大不相同,却与《尚书·文侯之命》近乎一模一样,但尚书中的文侯之命,《尚书序》记载缘由是“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即周平王册命晋文侯,后世司马贞等皆认可这一点,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司马迁引用了《尚书·文侯之命》,但将周平王策命晋文侯的历史,错解为周襄王策命晋文公的了。

史记离奇错误背后

按理说,司马迁不该犯下如此离奇的错误,但事实却犯了,由此让人不禁要问:司马迁为何张冠李戴?对此,后世发现的战国竹简,或许给出了一个答案。

关于晋文侯,史记记载:“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文侯十年,周幽王无道,犬戎杀幽王,周东徙。三十五年,文侯仇卒。”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文侯立、文侯卒”这六个字,生平非常简略,似乎没有做过什么大事。

然而事实上,晋文侯是左右局势的风云人物,后世发现的战国竹简可以证明。

周幽王被杀后,左传记载“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因此周幽王之后是周携王,并称平王为“王嗣”。但可能因为左传记载的过于简略,导致司马迁没有深入思考,不了解这段历史,于是史记中只字未提“周携王”。

既然出现周携王,那么周平王如何夺取天下的呢?西晋时出土的战国竹简《竹书纪年》,本世纪发现的《清华简》,不仅明确指出诸公与诸侯拥立姬余臣为周携王,且都指出21年后晋文侯杀周携王于虢,同时拥立周平王,比左传等传世文献更为详细。之后,晋文侯帮助周平王东迁,左传、国语中有“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的记载,说明晋郑主导平王东迁。

因为晋文侯功劳卓著,故而周平王策命晋文侯,故而才有《尚书·文侯之命》。但周本纪却记载幽王去世后,“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与晋文侯毫无关系。

按照正常逻辑,周幽王去世之后的“二王并立”,晋文侯杀周携王、立周平王,这是重大历史事件,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司马迁于情于理都不该只字不提,但令人费解的是,司马迁却真的只字不提,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答案应有两点:首先,竹书纪年、清华简等战国文献,司马迁没有看到,故而在客观上不知道这一段历史,这可能与秦始皇焚书相关,即“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其次,司马迁对东西周之交的历史缺乏深入了解,因为即便没有看到某些文献,但左传、国语等史料上也有零星记载,司马迁却忽略了这些线索。

如此,司马迁错将《尚书·文侯之命》当成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也就不让人奇怪了。

余论

笔者以前写过周携王的文章,认为司马迁是有意“抹去”周携王。因为,周平王姬宜臼是周幽王的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属于正统继承人,而周携王不是,所以判断司马迁可能不承认周携王而将他的历史抹掉。

但以司马迁搞错《文侯之命》、忽略晋文侯等来看,司马迁犯下如此重大且离奇的失误,反而更应该是他没有看到相关文献、兼之对这段历史缺乏深入了解的缘故。毕竟,晋文侯拥立嫡长子、夹辅王室、助周东迁等,符合司马迁的价值观,因此可以忽略周携王,但将晋文侯简而略之却说不通。

因此,对于史记中的错误,还是要客观的看待,不能求全责备,在当时情况下,司马迁个人编史,能做到这一步,已可谓千古第一人了。其实,偶尔出现一些错误才正常,无懈可击反而失真。

16 阅读:3017

评论列表

西北偏北

西北偏北

10
2024-03-04 07:00

《尚书序》是后世伪作,小编拿《尚书序》来否定《史记》,是不是傻?唐代普遍认可东晋梅赜版的《尚书》,而实际只有伏生版的《今文尚书》是真的,梅赜版的《尚书》和《尚书序》是伪作,作为唐代人的司马贞被带偏了。[抠鼻]

老宋聊轻改 回复 06-16 12:58
史记也是假的,怎么不敢说?否定司马迁的一个是被你们否定的竹书纪年,一个是揭露秦国祖先乃乱臣贼子商盖部落的清华简[得瑟][得瑟]

西北偏北 回复 06-17 14:46
只有你这种人才敢说史记是假的,无知者无畏嘛。

长烟孤城

长烟孤城

9
2024-06-30 07:08

靖侯,僖侯,献侯,穆侯,文侯仇,昭侯封文侯弟成师曲沃桓叔

漂泊男儿周如谦

漂泊男儿周如谦

8
2024-06-23 13:14

三过门而不入、禹治水十三载、舜逼尧、禹囚舜、舜禅让禹、尧禅让禹、涂会诸侯、禹建夏、禹传启、(喾、俊、舜、尧)同为一人、姜原踩脚印生后稷、丢后稷三年为“弃”、……?以上《史记》记载的那点是真实的?帝尧后裔秦皇一统、你大禹裔孙司马迁的司马又妀赵姓又准备篡改历史?可见司马迁小人也,《史记》更不可信。

千山暮雪

千山暮雪

7
2024-04-02 16:49

确实不能怪司马迁,当时资料匮乏,出现错误也在所难免。

用户11xxx51

用户11xxx51

4
2024-07-07 21:47

当时没有公,王直接下去就是侯,男也没有。只有侯伯子爵

江湖百晓生

江湖百晓生

4
2024-03-18 09:23

那秦穆公呢???人家只是个伯爵[哭笑不得]战国时期,仅剩的公爵,只有一个宋国

n110553

n110553

3
2024-03-03 20:28

你也别把司马迁想得太完美了!单看其在史记中对杨某与其先祖交恶之歪曲美化之失实记载就知人性自私而致背离自己标榜看似高大上宗旨之窠臼其也一样不能逃离!哈哈哈!

用户17xxx30 回复 04-02 10:31
你说的是弘龙杨氏吧,人家可是司马迁的女婿

用户98xxx33

用户98xxx33

3
2024-03-03 11:47

中国有一脉编史四千年,非常可怕。子启,商王帝辛哥,周偷袭商立啥大功封于宋?孔子原姓子,十四代孙,北魏隋唐元清胡人集团,它一直在配合。中国历史文献脉络源于他家尚书和独儒同期史记,从甲骨金文微言词量不足,到后人不断“完善”。儒教从周代谋划复辟,毁了分权产生的春秋文明,实现商代祭祀继续集权2千年。

Alex8001 回复 03-03 15:23
微子吧

用户98xxx33 回复 Alex8001 03-03 16:10
微子启。微子,姓子名启。

吴亨利

吴亨利

3
2024-05-27 23:53

司马迁故意的,歪曲历史,就是为了迎合儒家意识形态。如果正经写历史,宜臼就是弑父杀兄(伯服),根本没有合法性。司马迁发扬孔子“为君子儒”的传统,把幽王抹黑,把平王洗白。

遠瞩世间

遠瞩世间

2
2024-04-26 15:03

也许是在当时觉得还是🈶️细毛毛制作岀来的毛笔书法篆刻和练习习乃是较🆗乃是没🈶️毛病deha[呲牙笑]😄[并不简单]

诸史

诸史

从历史百家的角度,捕捉人生的精彩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