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尘谷行知
格物,即是量物。
量物,不是拿着现代科技的产物尺子去量的,而是用我们自己的心去丈量天下间的万事万物。
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量物这两个字是我自己发明的,你如果能在任何经书上找到这两字的话,欢迎反驳和赐教。
我也是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地在内心里面依照古先圣的教义反反复复地推演,从而慢慢体悟出来的。
当前的这个时空变动不定,一切事物的呈现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其本质依然未曾变过毫厘。
你如果一直强调格物的重要性,但说者有心,而听者却一头雾水,不知道格物到底为何物,如此便会失去很生命本真的色彩,既然这样,那我为什么不重新创造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名词,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论道呢。
那么是不是说,在修习格物心法的时候,要不要把世界上的每件事物都量遍呢?
当然不是,如果你这样认为的话,就是在走朱熹的老路子了。朱熹在释义格物二字的时候,便是向外探索万物之理,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如此长年累月,必然会有格遍天下万物的那么一天。
等到了那个时候,你将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此时,就可以通晓天地之道了。
当然,可能朱熹他老人家当时并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受时空的限制,没办法把自己的切身体悟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
返身而诚,是中华五千年智慧的最高心法,除开此门,任何人都进入不了圣贤世界。
格物致知,这四个字作为儒学生命的第一把钥匙,同样要求修习者向自己的内部世界寻求万物之理。
格物的目的是光复良知,而在我这里,量物的目的,其实非常明确,为的是制定一种能够丈量天下万事万物的尺子,也就是心尺。
良知就是心尺,它的作用是明善明恶。
那么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觉得要泄露天机,并不是时机到与不到的问题,而是要事先确定你到底有没有诚心迈进儒家圣贤的大门。
因为再锋利的工具,倘若没有那个心力去运用出来的话,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只能提供给你一个框架,至于如何抽剥这个框架,就要靠个人的悟性和修为了。
亚当斯密说屠夫、酿酒师给我们提供食物,不是因为他们仁慈,而是为了要从我们这里得到报酬。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不拘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