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 2300 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7 分钟)
花开花落,人山人海。每当我们回望历史,总能在大浪淘沙的戏谑中找寻到一丝不寻常,什么样的不寻常这般惹人喜爱呢?那自然是能够唤醒每个读者心底思绪的白月光了。
今日我们要讲述的这位女子,她便算得上是明末刀山火海下,惯看风云的一束白月光。
可以说,她亲眼见证了一幢超级大厦在摇摇欲坠的侵蚀下后轰然倒塌,她甚至差点就为此与一个王朝一同殉葬,但是些许蹊跷的是,因为体态微胖,被她欲用来自缢上吊的白绫无法承受此生命中最沉重的负担进而导致自缢不死,坠地昏厥。担心受到贼寇侮辱,她的夫君思宗皇帝一剑砍来,却误伤其肩,疼得她再次昏厥过去。思宗以为她已死便遁走,没想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上吊与剑伤的加持都无法让她彻底解脱。最终,她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从文字中看出过往的真相
怎么样?这传奇人生一般的前言简介,是否让您有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呢?让我们收拾好思绪,整理好史料。所谓“读史知今世,来者犹可追。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
明朝后妃选辑,至此来到第59辑的内容,让我们正式拉开今日故事之序幕,今日文章主角是为明思宗皇帝之袁贵妃。
·后妃列传中罕见的记录
首先,我们要惊叹的是,作为明思宗身边所有女眷中排行第三位的袁贵妃,居然很难在《明史》这样的正史中找到对于她细致的记录,仿佛在编修《明史》之时,人们通过滤镜特意遗忘了她的存在。
回过头来细看,如果您要找寻思宗皇帝之袁贵妃的故事,或许在《清史稿》、《崇祯朝野纪》、《纤言》、《烬宫遗录》、《启祯宫词》等中反而能找寻到更多端倪。
《崇祯朝野纪 第五卷》:“袁与田系贵妃人也。袁妃居翊坤宫,田妃居承乾宫;袁仅生一女,宠爱去田远甚。”这里的论述认为,袁氏与田氏相比,得到的宠爱相去甚远。
《思陵典礼记·卷二》:“田已立为贵妃.袁乃铺宫.相去七八年.袁固上即位时与田同选者也.袁仅生一女.袁妃之父佑视田宏遇声势相去远甚。”此论断认为,不仅是袁氏自己与田氏不可比拟,连同袁氏的父亲也很难与田氏的父父亲田弘遇进行媲美。
虽说这般的既定事实反应在多个旁支史料中,但是种种证据表明,袁贵妃很得周皇后的欢心,且两人都未缠足,且不事涂饰。按照常理推断,在当初为还是信王的朱由检选择王妃之时,周氏、田氏与袁氏应该就是最终入围三甲的选手。又根据后来各自的位份进行推断,最终周氏夺魁,田氏排行第二,而本文主角袁氏排行第三。其实,这也即是亘古不变的哲学,第一名与第二名之间很难保持良好的关系,往往第一名会和第三名交好。此处可参考孙悟空、猪悟能与沙悟净之间的关系。
·与周皇后以及田贵妃的关系
从现有的史料记录能够确信的是,朱由检自即帝位后,于公元1628年农历四月,将田氏封为贵妃,将袁氏封为淑妃。所以,袁氏排行在田氏之后,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值得玩味的是,正如上一段结束时咱们所述,田贵妃与周皇后之间关系一般,而袁氏却与周皇后关系甚笃。袁淑妃对于周皇后谦恭有礼,后妃之间关系融洽。进而才发生了前面两辑咱们提及过的田贵妃被周皇后拒之门外的桥段。其实,所谓的拒之门外在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的情况,并不会显得过于夸张。相反,周皇后冷落田贵妃提前召见袁淑妃,这就让原本恃宠而骄的田氏过于尴尬。
明朝自从宪宗皇帝朱见深开始,便有历来贵妃受宠恃宠而骄的传统。到了思宗皇帝,或许田氏也做着这样的梦。公元1640年时,袁淑妃在西六宫之一的翊坤宫居住,其居住的规制较之于田贵妃更低。
评述历史
公元1641年农历四月,田贵妃晋封为皇贵妃,袁淑妃晋封为贵妃。这是思宗效仿万历帝妃嫔的例子。但我们可以确定,袁氏受到的宠爱远逊于田皇贵妃。袁氏父亲袁祐的声势也不能与田氏的父亲田弘遇相比。
·离奇的遭遇映射王朝的落幕
《明史 卷一百一十四 列传第2 后妃二》 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发人深省:
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暝(1644年),都城陷,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乃抚太子、二王恸哭,遣之出宫。帝令后自裁。后入室阖户,宫人出奏,犹云“皇后领旨”。后遂先帝崩。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世祖章皇帝定鼎,谥后曰庄烈愍皇后,与帝同葬田贵妃寝园,名曰思陵。下所司给袁妃居宅,赡养终其身。
其中对于袁氏结局的描写,颇为离奇。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李自成挥军攻陷北京后直捣紫禁城,朱由检见亡国在即,便命周皇后与袁贵妃自尽。因为,当时田贵妃早已去世,朱由检身边的重要女眷只剩周皇后与袁贵妃,而袁氏领命后,回宫悬梁自尽,但因为体态微胖,却导致绳带断裂,袁贵妃遂堕地昏去,许久后才苏醒。求死不能,怎么办?朱由检见状,便毫不犹豫地补上一刀,用剑砍伤其肩部。袁氏随即再次昏厥,朱由检以为袁氏已去世,便离开。结果,袁氏依然未死。
杀将而来,寸草不生
满清入关后,袁贵妃成为思宗皇帝唯一在世有封号的遗孀。按照《清史稿》的说法,袁贵妃得到了清廷的怜悯与尊重,赐其居所赡养终身。但是《清史稿》记载袁贵妃于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逝世,并于同年五月己酉入葬,但葬地未详。这就有一点矛盾了,又说赡养其终身,又说其当年去世,到底哪个版本是真的?就请读者们自行品评吧。
另外,明末《北游录》等书记录她于1654年逝世,独自葬于金山。
如此这般,明朝最后一位见证江山改色的皇帝遗孀,从中国历史的舞台下架,在无法诉说清楚的沧海桑田下,这位历经上吊不死,又被刀砍剑伤的女子,但求一死,却求死不能。在那一刻,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她心中的苦楚呢?所以,读到此,要问她的结局,省愚认为,1644年也好,1654年也罢,不管她到底是哪一年离开的人世,都只能在随着历史湮没的白月光,在昏暗的灯光下,让人独自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