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不联系的人,突然联系你了,逃不过这3个原因!

名语言 2025-01-11 11:11:57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

漫漫人生路上,我们会与无数人相遇,也会与无数人告别。所谓生命,就是不断相遇和告别。天下无不散的宴席,聚散离合总有时,就算是曾经再亲密的亲朋好友,也终会分道扬镳。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他们注定只能陪自己走一段路,然后便慢慢消失在人海之中,甚至都还没做过告别。

当一个许久不联系你的人,突然又开始联系你,多半也逃不过这3个原因。

【找你借钱、随份子】

网上有个段子说,断联很久的人突然联系你,不是借钱,就是结婚。相信这一点,很多人都深有体会。

记得去年,有个小学同学突然找我聊天,问我:“最近咋样,什么时候回家?”我跟她自从小学毕业后,几乎就没怎么联系过,甚至我都不知道她在哪个城市读的大学,什么时候毕业的。但这些都不影响她和我的寒暄,以及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她说,我们那会儿一起上下课,她常来我家找我做作业,周末还会一起跳皮筋、看电视剧。经她这么一说,我确实想起很多往事,想起我们俩共有过一段特别美好、纯真的时光。但她突然来了一句:“我十一要结婚了,你一定要来。”瞬间将我拉回现实。原来,找我叙旧是假的,让我随份子才是真的。

有人说,这世上所有的关系都是有利可图的。诚然,人与人的关系是需要维系的,或是利益,或情感。但我想说的是:一段长久且稳定的关系,一定是双向奔赴的,而不是单方面的算计或付出。因为,谁都不傻,谁也不想当冤大头,被各种占便宜。

而那些愿意随份子,或答应借钱的人,或是顾及当年的情谊,或者也想从对方身上“图”点什么。更多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拒绝,拒绝去维系一段变质的关系。有些人走散了,有些感情消失了,那就放手吧,别纠缠,别追忆,往前走,不回头。相信远方也有风景,以及更值得的人。

【实用价值:求你帮忙】

这是不是你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不怎么联系的朋友,突然发过来一条讯息:“朋友圈第一条帮我点个赞;麻烦给我家宝宝投个票吧;帮忙砍一刀,谢谢!”……点赞、投票、砍一刀等,虽说都是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让人很烦恼。

你如果拒绝了,对方可能觉得你小气,不近人情。你如果答应了,那么下次,下次,对方还是会来找你。更过分的还有那种,不直接说事儿,而是先试探性地问一句:“在吗?”你想忽略过去,但怕对方真的有事;你想回复他,又怕对方让你为难。

网上曾有个问题:在微信或QQ上发“在吗”为什么让别人反感?其中有个答案是这样的:有些时候,我们宁愿对方开门见山,直接说事,而不是一遍遍地问“在吗”。因为,看到具体的事情,我们的内心才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知道自己该不该帮,该怎样帮。而一句“在吗”,却会让我们纠结很久,不知道对方到底有什么意图,自己该怎么回复。

作家林语堂曾说:一个心地干净、思路清晰,没有多余情绪和妄念的人,是会带给人安全感的,因为他不伤人,也不自伤,不制造麻烦,也不麻烦别人。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持戒。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不随意麻烦别人,是一种情绪智商,更是一种修养。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是本分。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努力强大自己,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己动手处理的,就不要随意打扰他人。

【情绪价值:惦念着你】

(某书/某文章)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要接受朋友之间疏远是常态。虽然我有很多朋友,我也很在乎身边的人,但是我从来没有奢望要把任何人留在身边一辈子,因为这个很难。还有一点很重要,有的人他来就是陪你一段。

我们的通讯录里,是不是还有这样一类人?曾经,是特别要好的朋友,后来,有了各自的圈子,各自的生活,慢慢也断了联系。联系虽然少了,不代表感情就没了。就像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友情,曾经他们一起搭档演出小品,合作默契,关系要好。随着各自离开小品的舞台,两人的交集也越来越少。虽说生活中不太联系,但他们依然惦记得彼此。在接受采访时,朱时茂表示,相信在陈佩斯的眼里,自己是他最好的朋友。而陈佩斯对这段关系的评价是:从来不会想起,但永远不会忘记。

有的人突然联系你,是想找你借钱,或是求你帮忙;而有的人联系你,只因为他一直默默关心你,惦记着你。可能因为不在一个城市了,脱离原有的圈子了,你们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生活交集也逐渐变少。可是,一段真正的感情,并不会被这些打败。在看到和你有关的某个东西,想起与你有关的某件小事时,还是会忍不住怀念,忍不住去联系。

当你遇到困难时,他会第一时间送去问候;当你情感受挫时,他会默默地守护你。人这一生,真正关心你、惦记你、对你好的人不多,遇到了,一定要用心珍惜。

年龄越大,越感觉时间飞逝的无情。人生在世,没有平白无故的遇见,凡事皆有其因果。我们要感恩每一段遇见,世上所有的相遇,都有它的意义。

【有幸邂逅,萍水即是缘】

张爱玲这样说缘分: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提早一步,也没有再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人这一生,会经历无数次萍水相逢。两个人之间,从开始的萍水相逢,到后来的知无不言,每一段缘,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什么是缘分?有人问隐士,隐士想了一会说:“缘是命,命是缘。”此人听得糊涂,去问高僧。高僧说:“缘是前生的修炼。”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问佛祖。佛不语,用手指天边的云。这人看去,云起云落,随风东西。于是顿悟:缘不可求的,缘如风。

风不定,云聚是缘,云散也是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亦是如此,云起时汹涌澎湃,云落时落寞舒缓。

三毛也说过:其实活着还真是一件美好的事,不在于风景多美多壮观,而是在于遇见了谁,被温暖了一下,然后希望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个小太阳,去温暖别人。

缘分的路上熙熙攘攘,生活匆忙,也许我们终将被淹没在这杂乱的车流人潮之中,很多缘分也会在渐行渐远中慢慢走失。可没关系啊,萍水相逢即是缘,感恩邂逅,让我们彼此之间有了牵绊。惟愿你我安好便足以,岁月无恙便是上上签。

【珍重相处,知己常相伴】

司马迁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其实都需要知己相伴。知己,贵在彼此之间的那份相知。

人终究会疲惫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栖息心灵的驿站。我们为了生活而整日奔走,在为了梦想而奋斗的路上,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真正懂你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我者谓我心忧。如果一个人能看穿你笑容背后的逞强,懂你内心深处的苦累与开心,他还会愿意陪伴在你的左右,这样的人,便是知己。

知己,便是这世上另外一个自己,跟自己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相似的奋斗指向,相容的品德个性。你快乐时,他会和你分享那份喜悦;你悲伤时,他会静心聆听你的心声。

一个好的知己,贵在彼此懂得,重在相处舒服。知己如茶,微涩清甜,洁凛闲逸,不浓不淡,却香得刚刚好。

这一生,如果可以遇见一盏适合自己的茶,或遇见一个可以宽容自己的人,都是缘分,是幸运。

白落梅说:人的一生很长,所有的故事,像是那一册无法诠释的经文;人的一生很短,所有的悲喜,只在一壶简洁的清茶中。真正的知己,就像是清茶,需要淡淡品尝,慢慢相处,常常相伴。

【感恩随同,相遇即温暖】

人与人之间,没有永远的相伴,总有一天有些人会从你的世界离开。人生,本来就是五味陈杂的。

看过这样一段话:无论你遇见了谁,都是生命中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这个人的出现,一定会教会你些什么。

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或真心,或虚假;停留的时间长或短,都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受,都能教我们一些道理。不管是谁,能遇见就好,无论最后的结果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心怀感恩。

茫茫人海中,我遇见了你,你遇见了我,这本身就是一种天意。缘分,真的妙不可言,它能让陌生的两个人熟悉起来,也能让熟悉的两个人渐行渐远。

陪着我们的人,给了我们温暖;离开的人,给了我们历练。那些属于自己的缘分,必定会来;不属于自己的,缘分再想要也强求不来。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也许都是有花期的,花败人散,人散缘尽。害怕没用,唯有接受。

【很多关系没那么重要】

看到过一个很现实的贴文:帖主大学毕业那年,通过层层选拔,考进了一个规模不算小的单位。对初入社会的他来说,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他迫切地希望能尽快在单位站稳脚跟。从一开始,他就尽力融入那个环境,试图和每一个同事搞好关系。工作上,别的同事需要帮忙,他也从不推辞。有时候被人冒犯了,他也尽量不去撕破脸,因为他觉得自己是新人,又同在一个单位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太过尴尬。他能忍则忍,很快就和单位里的大部分同事到了“称兄道弟”的交情。

只可惜,他还是高估了这样的交情。去年他结婚的时候,给整个部门的同事都发了请柬,但真正去捧场的寥寥无几。尤其是后来,他被借调到了另一个单位后,原本那些所谓“称兄道弟”的同事们,也随着圈子的不同,渐渐断了联系,没了交情。甚至有的同事,连他的微信都直接删除了。他不禁冷笑,原来有些关系并没有他想像中那么重要,自己也不过是别人生命中可有可无的过客而已。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可能都会犯这样一个错误:擅长自欺欺人,习惯去美化一些关系,假装那些关系很重要。但其实,有些关系只是我们觉得它很重要,而我们彼此也只是在各自的生命中暂时停靠。没必要把一些关系当成是“非结交不可”,等离开了那个时间,那个地点,换到一个新的圈子,再去看有些关系时,才会发现那不过是自己人生中一次很平常的相遇。有些人的离开,有些关系的淡去,都是人生常态,聚散不由人。该过去的自会过去,该到来的终会到来。人活一条线,而非一个点。人生辽阔,我们从来不是只为了某一些人或某一段关系而活。不高估任何关系,也不对任何人抱有过多的期待,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伤害。

【别怕任何关系的破裂】

很难不赞同《被讨厌的勇气》里的一段话: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当我们和他人相处时,如果内心充满着不确定性,害怕某一刻会被抛弃,就注定了把伤害自己的主动权交到了对方手里。我们越害怕什么,就越容易被什么束缚、控制、伤害……我们害怕关系破裂,就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强加一条“维护关系平和”的使命。一旦关系将要破裂,你心中的“使命”就会跳出来充当关系的“保护神”。可是,反过来想想,别人会和你一样害怕关系破裂吗?关系的维系是双向的,说得直白一点,别人不怕关系破裂,你又怕什么呢?允许任何关系破裂,才是真正爱自己的开始。

但我们经常疑惑,为什么自己那么真诚,仍旧会没有朋友呢?为什么有的人根本不在乎有没有朋友?别急著索取答案,等你一个朋友都没有了,自然会发现人际关系的秘密。当你的人生处于以下几种状况时,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没有朋友,是因为你没有价值。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混到最后,一个朋友也没有,往往只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身上没有值得别人交往的价值。是的,你和人交往,总不能处处占便宜吧,总得给人什么东西,或给人一种智慧也行。你空空两手,脑海里也空空荡荡,用什么与人交换呢?就是原本是朋友的人,因为价值的遗失,也会慢慢孤立你。人穷莫入众的道理,一目了然。

唐朝的某一天,诗人张继和几个同学一起去京城赶考。大家都兴致勃勃,说如何做官,如何读书。科考之后,有人中进士,有人不中,人与人的层次立马就拉开了。落榜的人,失望而归。张继中了进士,但是铨选落第。接着发生了安史之乱,皇帝外出避祸;张继挤在陌生的人流里,到了苏州。乍一看,景色不错,但是内心却茫茫然,孤独不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只有孤独、忧愁、漫天的星光和自己作伴,辗转不能入睡。

人们没有价值的时候,难免孤零零的。不要说别人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你自己也在潜意识里会去靠近有价值并且很有可能帮忙的人。朋友的关系,在中年时是最现实的。大家都要养家糊口,出门工作,几两碎银很重要。若是每天吃吃喝喝,谈情、吹牛,是浪费时间的。

没有朋友,是因为你收起了大方。人与人交往,是有分享欲的。通过分享每天得到的信息,可以给别人好的感觉,增加信任。分享自己的美食,就是请客吃饭,大家其乐融融。你还可以在时间上大方一些,听别人倾诉,多番聊天。在一个人身上耗费了几天时间,那也是头回生,二回熟了。最大方的人,习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给最苦的朋友,也可以借钱给朋友。当有一天,你不再大方了,什么都顾着自己,自然就没有朋友了。

北宋的王安石在京城当宰相的时候,家里热闹得很。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文章中如此说:离府一箭之地,东坡下马步行前,见府门首许多听事官吏,纷纷站立。苏轼去拜访王安石,只能远远地看着,因为门口人太多,根本挤不进去。后来,王安石隐居江宁,不再过问朝廷的事情,专注于写文章,家门口就冷清多了,昔日的好友,也纷纷避让。诗曰:可怜覆谏因高位,只合终身翰苑中。人一旦不大方了,混吃混喝的人就会走开,避免自讨没趣;倾诉的人也会沉默,因为你不再回应;求你办事的人也不见了,因为你不会帮忙;借钱的人,就更不会来了,把你当成仇人也不一定,口口声声说你一毛不拔,昔日借钱给他的事情也忘记在脑后了。

没有朋友,是因为你习惯了独行。当然,有一种人,天生就讨厌朋友,并且把社交看得很通透。如古人说的: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一直独行,对别人爱理不理,那么没有朋友是很自然的。谁能承受一段不冷不热的关系呢?在《伊索寓言》里,有一个小故事。一个卖木炭的人,发现隔壁来了一个邻居,是漂洗布匹的人。卖木炭的人赶紧提着礼物去拜访邻居,表示友好。毕竟,远亲不如近邻,大家还是生意人,可以互相关照。漂洗布匹的人看到礼物,一点都不高兴,还说:“你的诚意,我知道,但是请离我远点,我漂白的布,避免被你弄黑。”从生意上来说,同行是冤家;从生活上来说,洗白和染黑是对立面,彼此不交往,最好不过了。

不管用什么方式交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要走,那就别牵扯太多,避免在路口分别时有撕心裂肺的痛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一个人听音乐,一个人看山水,一个人逛街,一个人喝酒……都是可以的。快乐在内心,不必告诉人,更不会指望谁能感同身受。

有人劝你:人抬人抬出高人,僧抬僧抬出高僧。而现实情况不是人家说的那样。若是抬举错了人,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若是无端被人抬举,那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圈套。当你去抬举别人的时候,人家是会防备你的,因为怕你有事相求。再看那些高僧,往往是高深莫测的样子,他甚至找不到接班人,因为精神层次太高了,只能曲高和寡。

如果你一个朋友都没有,那就静下来,内观自己,处于什么状态,要改变或不改变,都随便自己。别强求。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是一座孤岛,但也不必把看起来像朋友的人当成真心朋友。聚散都在风中,来无痕,去无声。

0 阅读:60
名语言

名语言

这里带给你积极,健康,快乐,给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