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有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真让人心潮澎湃,如醉如痴。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是由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当时叫宣传队)胡宝善和王传流作词,胡宝善作曲,创作于1973年,胡宝善演唱。
1971年,周恩来总理为了欢迎金日成和西哈努克亲王,特意组织了陆海空三军文工团编排一台歌舞晚会。由于正值“文革”期间,编排的节目几乎都走的是雄壮激昂的路子,看过晚会后,总理不太满意:“海军的同志都知道,大海有汹涌澎湃的时候,也有风平浪静的时候,那是很美的景象。因此,我们不但要有革命的激情,也要有革命的抒情呵!”这启发了胡宝善的创作激情,他决心要写一首部队的抒情歌曲。
1972年,胡宝善随团出海拉练,从南平到汕头,三天三夜都在船上。在船上,胡宝善有感而发,创作出《我守卫在海防线上》的歌词。由于军舰行进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风浪,所以他产生了用圆舞曲写曲的念头。胡宝善在船上的三天里,完成了该曲的创作。回到北京后,胡宝善和同事王传流对歌曲进行了整理,因为海军还有航空兵,所以王传流在两段词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段词,并将歌名改成《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胡宝善年轻时。他的领章上有金色盾牌符号,50年代中期他在公安军文工团。
王传流年轻时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歌词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
我爱海岸耸立的山峰
俯瞰着海面像哨兵一样
啊
海军战士红心向党
严阵以待紧握钢枪
我守卫在海防线上
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祖国的海疆有丰富的宝藏
我爱晴朗辽阔的海空
英雄的战鹰在展翅飞翔
啊
穿云雾破海浪
海空战士胸有朝阳
我守卫在海防线上
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矫健的海燕在暴风雨里成长
我爱大海的惊涛骇浪
把我们锻炼得无比坚强
啊
战舰奔驰劈涛斩浪
毛主席挥手指引航向
我守卫在海防线上
保卫着祖国无尚荣光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整首歌曲采用3/4拍的圆舞曲形式,赋予了旋律海浪和波涛般的流动感,也使歌曲具有了强烈的抒情性,改变了军旅歌曲铿锵有力、雄壮威武的传统风格,优美舒缓的旋律,令听众耳目一新。整首歌曲的旋律简单动听,歌词贴近海军战士的真实生活。以海军战士的角度抒发人民解放军对于祖国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了海军在艰苦的海疆边境,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以及战士们乐观向上和作为一名战士为国站岗的自豪之情。
演唱者胡宝善的音质纯净润厚,吐字真切,音域宽广,非常具有感染力。胡宝善先后在公安军文工团、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总政治部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海军政治部文工团任职。胡宝善的哥哥是著名歌唱家胡松华,嫂子是著名舞蹈家张曼如,姐姐胡昕曾是防空军文工团演员,胡宝善的妻子王亦满是空军文工团话剧演员,儿子是著名影视演员胡军。瞧这一家子!胡宝善年轻时的照片看着比胡军还帅。
胡宝善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1973年“五一”节,海政歌舞团要在北京中山公园游园活动中演出。胡宝善他们准备把《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拿出来。演出节目要经过有关部门严格审查,在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下,真担心这首抒情歌曲被“枪毙”。还好,审查顺利通过了。当时审查组说了三个好:“内容号、唱得好、形象好”。当年“五一”胡宝善第一次公开在群众场合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一炮走红。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的游园活动精彩照片中,就有胡宝善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的照片。没过几天,《人民日报》在副刊破例登载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歌谱,《歌曲》《解放军歌曲》《解放军文艺》《上海歌曲》等全国二十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歌页……
在当时许多歌曲像政治口号的特殊年代,《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首歌一诞生,让人为之一振,立即风靡全国,深受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喜爱,和《我为伟大祖国站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我为祖国守大桥》等军旅抒情歌曲一样,成为特殊年代人民解放军对祖国无比热爱和忠诚的一种表达,也满足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抒情愿望和审美需求。
1975年,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入选当时影响很大的国务院文化组革命歌曲征集小组编的《战地新歌》(续集)。
《战地新歌》(续集)
2019年,《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胡宝善、胡军父子同台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说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人们往往会想起另一首圆舞曲曲调的著名军旅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如果说《我爱祖国的蓝天》是一首“空军圆舞曲”,那么《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则是一首“海军圆舞曲”,这两首歌就像一对“姐妹曲”,一个空军的,一个海军的,花开并蒂,相得益彰,表达了人民解放军热爱祖国蓝天、大海的情怀和坚决捍卫祖国领空、领海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