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客车厂引进欧日技术,打造国产客车标杆,昔日辉煌今何在

骆哲讲车 2025-04-11 18:05:23

黑龙江制造之殇:龙江客车厂引入欧日技术,曾是全国客车领头羊!

曾连续六年质量评比拿第一的龙江客车,咋就突然不行了呢?

是技术跟不上趟,还是这背后另有隐情?

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客车厂,看看它到底经历了些啥。

话说1951年,哈尔滨成立了个汽车修配厂,这就算是龙江客车厂的前身了。

那时候是啥年代?

计划经济!

国家说你干啥你就干啥,好处是旱涝保收,坏处是没啥自主权,像原材料、资金啥的,都得听上面的,想创新?

没门儿!

你品你细品,这不就跟温水煮青蛙一样嘛,慢慢地企业就没了动力,等着上面给饭吃,这为啥后来竞争不过别人埋下了雷。

1964年,黑龙江寻思着,咱也得有自己的客车啊,要不老百姓出行太难了。

这任务就落到了修配厂头上。

他们就用长春一汽解放牌的卡车底盘,捣鼓出了第一台客车——JT660型长途客车。

这算是龙江客车正式起步了。

1971年,泰莱县新生机械厂(也就是后来的黑龙江汽车制造厂)研发了LJ680型客车底盘,这玩意儿可帮了大忙,给龙江客车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持。

到了80年代,那可是龙江客车最风光的日子。

1980年,厂子改名叫黑龙江客车厂,龙江牌JT680型客车卖的那叫一个火爆。

这车质量好、配置高,收音机、豪华座椅、侧置行李箱,当时跑长途客运就认这个!

连续六年,这车在交通部的质量评比中都是第一名,你说牛不牛?

黑龙江客车厂也被交通部定为重点企业,加入了啥中国公路客车挂车联营公司,简直红得发紫。

那时候的老汽车人,提起龙江客车,那都是一脸的骄傲。

但是吧,这人不能总活在过去。

市场经济来了,光靠以前那一套肯定不行。

有些企业就开始想着扩大规模,搞多元化经营。

龙江客车厂可能也一样,寻思着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就可能投了点钱到房地产、金融啥的。

结果呢?

主业没搞好,副业还赔钱,资金链一紧张,整个企业都受影响,你说亏不亏?

更要命的是,技术上也没跟上。

80年代中期,他们引进了匈牙利的客车底盘和德国的柴油发动机,生产豪华客车。

1993年,还和日本日野汽车合资,成立了龙日客车有限公司,推出了LJ6980CH12型旅游客车。

听起来挺高大上,但说白了,核心技术还是人家的。

自己没掌握核心技术,就只能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人家一变,你就傻眼。

还有就是人才问题。

市场经济嘛,人才都往待遇高、发展好的地方跑。

龙江客车厂的待遇可能没啥竞争力,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都走了,你说创新能力能强吗?

没人才,没技术,产品当然就没啥竞争力了。

说起来,政府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

要是政府管得太多,企业啥事都得听政府的,效率肯定低;要是政府啥也不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又容易吃亏。

龙江客车厂可能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政府要么管得太多,要么支持不够,导致企业发展受限。

到了90年代末,龙江客车厂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1996年,他们接手了哈尔滨市客车厂,成立了龙港客车集团,想抱团取暖。

这合并也没啥用,公交客车是卖出去一些,但还是没能阻止企业下滑的趋势。

那时候,扬州亚星、郑州宇通、厦门金龙这些竞争对手都起来了,龙江客车厂的压力可想而知。

到了2000年以后,他们也想过转型,搞了点无轨电车、纯电动客车啥的,但都没啥效果。

2007年,黑龙江客车厂就被卖给了哈尔滨柏佳经贸公司,后来又卖给了大庆蚨鼎集团,但最终还是没能救活这个品牌。

唉,曾经的全国客车领头羊,就这么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确实让人惋惜。

龙江客车厂的兴衰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企业要发展,就得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要重视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要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一个企业的命运,既要靠自身的努力,也要靠时代的机遇。

龙江客车厂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进则退,逆水行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

唉,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的,也许只有一声叹息。

0 阅读:5
骆哲讲车

骆哲讲车

分享汽车知识,传递正能量,求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