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今年3月全省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8种、26490例,死亡411人。这一数据提醒我们,春季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期,科学防控尤为重要。
乙类传染病为何需重点关注?
乙类传染病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中危害较大的一类,包括病毒性肝炎、肺结核、艾滋病、麻疹、梅毒、淋病等。这些疾病具有以下特点:
传播途径多样:空气飞沫(如肺结核)、血液/体液(如艾滋病、乙肝)、性接触(如梅毒、淋病)等。

潜伏期长:部分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导致延误治疗或二次传播。
社会影响大:如肺结核可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人口密集场所易发生聚集性感染。
如何预防乙类传染病:
1、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病菌。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通风换气,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2、避免高危行为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在医疗行为中确保使用经过正规检测的血液和制品。保持健康的性生活,正确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

3、增强免疫力
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保证充足的睡眠,成年人每天应保证 7 - 8 小时的睡眠时间。
4、及时接种疫苗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适龄儿童应尽早、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等各类疫苗;成年人也可根据自身情况,接种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5、避免接触传染源
了解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尽量避免接触可能的传染源。如避免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避免被动物咬伤以预防狂犬病等。

特别提示:这两类高危人群更需加强防护
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免疫力较低,建议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的次数。
医务工作者、教师、公共交通从业者:接触人群多,需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乙类传染病虽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危害性,但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共同关注传染病防控,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发生谨遵医嘱。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个关注,再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起携手打造高质量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