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毛岸青回韶山,有人问:你还记得哥哥的事情吗?毛岸青:记得

觅波评过去 2023-09-24 08:06:01

毛岸英和毛岸青

前言

毛岸青和毛岸英之间的感情有多深?作为他们两个人的妹妹,李敏知道得很清楚。

那么,1951年毛岸青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时是什么反应?据李敏回忆:“得知大哥牺牲的消息后,二哥痛苦万分。”

毛岸青和李敏

李敏心里明白,二哥思念大哥,但再也没有一个机会能让他再见到自己最亲爱的哥哥......

兄弟情深

1927年8月中旬,为了完成“八·七”会议上制定的决策,毛主席和妻子杨开慧带着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尚在襁褓中的毛岸龙从武汉启程前往杨开慧的老家湖南长沙板仓。

板仓

抵达板仓的这天,毛主席没有过多逗留,而是趁着夜色掩护,悄悄离开板仓。他告别妻子、儿子,一路向东,不久后就现身湘赣交界处。27天后,震惊国内外的秋收起义爆发了。

1927年,毛主席在武汉

留下来的杨开慧和儿子们继续在板仓生活。年幼的毛岸英、毛岸青不知道全国的战争形势、也不知道爸爸四处奔波是在干什么,他们只是沉浸在父母营造的安全的环境里,一天天地在长大。

杨开慧、毛岸英、毛岸青

在板仓,杨开慧没有停下革命的步伐,她继续发动农民开展革命斗争,经常早出晚归,行踪成谜。

杨开慧不在家的时候,毛岸英、毛岸青大多数时候闭门不出,兄弟俩一起背诵古诗、做算术题,或者帮助保姆陈玉英干活。

每天,他们早上朗读古诗、背诵下来;上午做算数题;下午和陈玉英一起在菜园子里忙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偶尔,毛岸英会带着毛岸青到不远处的红菱港抓鱼,抓到鱼后两个人高兴地直嚷嚷。有时候,他们会蹦蹦跳跳,用稚嫩的嗓音一起大声合唱:“摇、摇、摇,摇到外婆桥......”两个人之间的相处充满温暖的骨肉之情。

不难看出,在毛主席走南闯北干革命、杨开慧日夜为革命奔走的动荡岁月里,毛岸英和毛岸青彼此陪伴,那些欢笑和快乐的童年时光进入了他们的记忆深处,令人难以忘怀。

多年后,毛岸青向大嫂刘思齐回忆过一个场景:“在板仓,一个雨天,哥哥拉着我的手,穿着爸爸的大鞋,踏进积水,边跑边喊:我们敢在大海里航船!开船哪!”

后来许多年,这个场景一直铭记在毛岸青的脑海里。

1930年10月,杨开慧牺牲,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被接到舅舅杨开智家。1931年2月,经周恩来指示,毛泽民将兄弟三人送到大同幼稚园。

后来,毛岸龙因病离世,只剩下毛岸英和毛岸青相依为命。骤然失去了一个弟弟,毛岸英心里很害怕,他把毛岸青紧紧抱在怀里,生怕他也不见了。

1933年3月,大同幼稚园解散,地下党员董健吾收养了兄弟二人。但董健吾常年在外东奔西走,每天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只能把他们交由前妻黄慧英照看。

毛岸英(第二排左一)和毛岸青(第二排右一)在大同幼稚园

有一天,黄慧英吩咐毛岸青点煤球炉子,但毛岸青没有把煤球烧起来。黄慧英一时气愤,捡起地上的铁钎子击打了毛岸青的头部,打得毛岸青鼻血直流,连耳朵都在不断溢血。

毛岸英卖完报纸回来,看到弟弟受伤了,心里又自责又心疼又愤怒,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没过多久,毛岸英背着生病的毛岸青离开了黄慧英家,也就意味着从此无家可归。

一开始,涉世未深的毛岸英以为毛主席还在井冈山,想带着毛岸青去井冈山找爸爸,但他们年纪太小,不知道路要怎么走,只能去街上流浪,拼命活下去。后来,兄弟俩寄居在一间四面漏风的庙里,靠卖报纸为生。

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毛岸英对毛岸青照顾有加。有了食物他舍不得吃,先给弟弟吃;有了衣服他也舍不得穿,先给弟弟穿。他们的兄弟之情在相依为命中变得越来越强韧。

毛岸英和毛岸青

也许是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虽然过着居无定所、漂泊无依的生活,但毛岸英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只要看到上面印着字的报纸、废纸,他都要捡起来,努力认全上面的字,汲取知识,再教给弟弟毛岸青。

好不容易攒了一点钱之后,毛岸英立即跑去买了一本字典,一有时间就和毛岸青靠着这本字典自学起来。凭借这本字典,兄弟俩认识了很多汉字。后来,这本字典跟随了毛岸英很多年。

据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根据他所了解的情况说:“每次翻看这本词典,伯父和爸爸总要洗净双手,小心翼翼地翻开,用完后,用一块月白色的布仔细包裹起来,放在枕边。”

后来,中央特科成员李云接到上级命令,让她在上海街头寻找一位烈士留下的两个儿子。当时,李云并未被告知她要找的人就是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

有一天,李云在一个粥摊旁边看到两个身形消瘦、衣衫褴褛的男孩,长相、年纪和组织上提供的情况基本吻合。

为了多多了解两个孩子的情况,李云向附近的老百姓打听,对方告诉她:“这两个孩子从来不说话,很可怜。”

从老百姓那里了解的信息有限,李云只能尝试着接触他们本人,并提出请他们吃粥。但兄弟俩警惕心很强,无论李云怎么问,他们都一言不发。

无奈之下,李云只好把情况报告给中共上海办事处副主任冯雪峰。冯雪峰得到消息立即赶到现场,问他们的籍贯是哪儿,他们回答:“湖南人。”

就这样,中央特科找到了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结束了漫长的流浪生涯。

毛岸青和同学合影

1936年,经毛主席同意,毛岸英、毛岸青即将被送到苏联。1937年初,他们顺利抵达苏联。从那以后,毛岸英、毛岸青常常收到毛主席的来信,接通了隔断十年的父子情意。

如果说,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和毛岸青一起度过了许多年形影不离、艰难求生的岁月。那么,他们在苏联的那段岁月,是一段共同抵御风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岁月。

毛岸英(二排左一)在苏联的合影

1940年,周恩来因胳膊上的伤势严重,赴苏联治病。正式住院之前,周恩来到莫尼诺尔国际儿童院看望毛岸英、毛岸青,并在儿童院的男生宿舍里见到了他们,还给他们捎来一封毛主席的亲笔信。

早在1939年8月的时候,毛主席就致信儿子们:“为你们及所有小同志,托林伯渠老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你们”。

这天,毛岸青拿着周恩来捎来的信,突然想起了爸爸说要寄书的事情,转过头问哥哥:“爸爸说给我们寄了一批书。我们怎么没收到呢?”

毛岸英笑着拍拍毛岸青的肩头,安慰道:“也许是丢了,也许还没寄到。别着急,我们再等等吧。”

这一年,毛岸英18岁,毛岸青17岁。

周恩来、邓颖超与毛岸英、毛岸青合影

1946年,中央和毛主席同意毛岸英回国。收到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毛岸英找到陈昌浩的儿子陈祖涛,一再对他说:“我走了,你住在这里,照顾我的弟弟毛岸青。”

1947年,毛岸青也回到了国内。1949年5月,毛岸青也来到毛主席身边生活,住进双清别墅,兄弟俩又聚到了一起。

毛主席和毛岸英在双清别墅

从1927年至1949年,二十多年来,革命就要从黑暗走向光明,毛岸英、毛岸青的人生也要从动荡走向安稳。二十多年来,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坎坷坷,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依旧如初。

1949年9月,毛岸英给外婆向振熙、舅舅杨开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毛岸英写道:“弟弟耳朵稍许有些毛病,但不要紧,以前在苏联与我一样没有学技术,吃了亏,现加紧补习中文,预备考专科学校。”

笔墨之间无不透露着毛岸英对毛岸青的关心。

新中国成立后,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作,毛岸青在中宣部编译局工作。虽然兄弟俩都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但毛岸英依然关心着弟弟,毛岸青也一直尊敬、信赖哥哥。

只要不忙的时候,毛岸英和毛岸青就会相约到刘思齐家里玩。当时,他们亲切地称呼刘思齐的母亲张文秋为“张妈妈”。

许多天里,兄弟二人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一路骑到刘思齐家里,总要玩个开心才回家。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结婚。

毛岸英和刘思齐

1950年的春天,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庄稼收成不好,乡亲们的日子过得艰难。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对当地的真实情况牵肠挂肚、寝食难安。

正好这时候,毛岸英告诉毛主席,他想回湖南看看老家的亲戚们。这正如了毛主席的心愿,当即同意让毛岸英替他回老家省亲。

然而,正当毛岸英准备启程时,毛岸青突然晕倒了,被紧急送进医院。毛岸英实在放心不下弟弟,只好推迟了回乡的时间。

自那以后,毛岸英每天一下班就跑去医院照顾毛岸青。直到毛岸青的病情稳定了下来,他才松了一口气,并于1950年5月踏上了回乡之路。

结束省亲之旅回到北京后,毛岸英在给陈玉英的信中写道:“我的身体比以前要好一些,岸青不久前在医院里割了扁桃腺,身体好多了。”

毛岸青

事实上,毛岸英结婚后,也操心着毛岸青的婚姻大事。

1950年10月,在去朝鲜之前,毛岸英给杨开智写了一封信,信中就提到了毛岸青:“他近来颇有进步,身体也还好,就此老问题(指个人问题)还没有解决,是一个问题。”

可以看出,毛岸英对弟弟的婚事很着急、也很关心。

1950年10月,毛岸英即将奔赴朝鲜,他最牵挂的就是弟弟毛岸青,临走前要把他托付给信赖的人。

于是,毛岸英拜托张文秋多多照顾毛岸青:“岸青一直是我照顾,我走后,就把岸青交给您了。”张文秋一口答应了下来:“你放心,我会好好照顾他的。”

与此同时,毛岸英还千叮万嘱刘思齐:“每周你都要去看看岸青,他没有钱,每周给他一点钱。”

这是即将奔赴战场的毛岸英对毛岸青的一份兄长之爱和责任感。

毛岸英

起初,毛岸青、刘思齐、张文秋都不知道毛岸英去了朝鲜战场,以为他只是像往常一样出差去了。

1950年11月,身在朝鲜的毛岸英托人给刘思齐捎回一封信。这封信上没有邮戳,也没有地址,是让内部人员带回来的。

毛岸英在信的开头最先提到的就是弟弟毛岸青,他又一次吩咐刘思齐,要好好照顾毛岸青。

刘思齐晚年回忆:“11月下旬,我收到他的一封信,像平常一样看完就揣在口袋里,以后揉来揉去揉乱了。唉!这封信没保留下来,真遗憾!信很长,一是谈他弟弟,要我们好好照顾他弟弟;二是嘱咐我要好好学习。”

这封信,也是毛岸英去朝鲜之后,给刘思齐捎回的唯一一封信。

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牺牲。

毛主席和毛岸英、刘思齐、李讷

毛岸英走后的几个月,毛岸青经常去张文秋家做客,有时候来了兴致,还会给张妈妈一家人弹上几曲,他最拿手的曲子是俄文版的《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当然,毛岸青也非常惦记出门在外的哥哥。

1951年元旦,毛岸青到张文秋家一起欢度节日。一向沉默寡言的他小声嘀咕:“哥也真是,走了几个月,连个信儿都不捎来,爸爸惦记他,张妈妈念叨他,让全家人都为他担心。”声音里充满了关切。

张文秋一家

1951年,当毛岸英牺牲的噩耗传来,毛岸青的世界轰然崩塌,他感受到难以言说的痛苦。

毛岸青

在二十多年的生命里,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患难与共、亲密无间。想起和他互相依靠的大哥,一起在上海度过了数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一起在苏联彼此鼓励和成长,好不容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今生却再也见不到了。

毛岸青受到沉重的打击,病倒了......

你还记得哥哥的事情吗?毛岸青:记得

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结婚了。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了却了毛岸英生前的一桩心愿。

此后几十年,毛岸青也常常会想起哥哥......

毛岸青和邵华

建国后,毛岸青曾多次去过韶山。1984年2月,毛岸青携妻子邵华、儿子毛新宇又回到了韶山。

这一天,毛岸青先来到“毛泽东故居”参观,看到故居的一草一木还是原来的样子,毛岸青心里那种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这一年,61岁的毛岸青觉得身体没有从前灵活了,视力也逐渐下降,听觉也不灵敏了,偶尔还会头疼。

当邵华扶着毛岸青走到上屋场,陪同人员热情地问他:“你还记得这儿吗?”毛岸青目光中露出深情的眼神:“当然记得。”

毛岸青对这里的熟悉程度,比这里的工作人员都要清楚一点。哪怕蒙着眼睛,他也不会走错一条路。

毛岸青在韶山

离开“毛泽东故居”,毛岸青一行人来到晒谷坪,眺望着远处的山色短暂的休息了一下。

晒谷坪对面的山上就是爷爷、奶奶的墓地,陪同人员问毛岸青:“你想不想去?”

陪同人员声音小,毛岸青听得不真切,也没有再问清楚,只是摆摆手,他感到疲惫了。

这时候,有人说:“去墓地的路修好了,现在有很多人去参观。”

毛岸青愣了一下才明白陪同人员在说什么,着急地说:“要去,不能不去。”

在陪同人员的带领下,毛岸青走了很长一段路才走到墓地。在爷爷、奶奶的墓地前,毛岸青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

离开墓地,毛岸青告诉陪同人员,他想去纪念馆看看,不用安排讲解员。

走到纪念馆的家庭陈列室里,当一张母亲杨开慧和哥哥毛岸英的照片映入眼帘时,毛岸青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张照片,顿时泪如下雨。

有人问:“你还记得哥哥的事情吗?”毛岸青脸上悲痛,表情凄然,回答道:“记得!”

毛岸青

离开纪念馆,毛岸青仰望着天上温暖的太阳,碧蓝的天空,凝望远处的村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里是他日思夜想的地方啊,因为这里承载着他对父亲、母亲、哥哥温暖的回忆。

在毛岸青的影集里,一直珍重地珍藏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毛岸青和毛岸英靠得很近,眼睛直直地看着前方,这是他们刚抵达苏联时拍得。

在人生的晚年,毛岸青经常翻出这张照片,定定地看着照片上年幼的自己和牺牲了许多年的哥哥,一个人陷入深深的回忆中,他回想最多的,是30年代和哥哥在上海度过的那段相依为命的时光。

偶尔,他会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对妻子邵华说:“那时和岸英哥哥就是两个张乐平笔下的‘三毛’。”

就这样,时间匆匆过去了......

0 阅读:34

觅波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