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宦官势力在,压制文官势力根本用不着宗藩,即使没有宦官势力,勋贵集团也可以压制文官势力,轮不到宗藩的。
明初历史证明用宗藩的成本太高,很容易使得宗藩反客为主的,还是宦官势力好用,只要使用得当,身为皇帝的贴身奴仆,就是皇权的触手,就是皇权的影子,不只是做不到反客为主,反而会使得皇权大为集中,至于制衡文官势力更是不在话下。
明朝的权力格局是几经演变的,文官势力不是一开始就大的,宗藩也不是一开始就被排除权力格局之外的。
明初的权力格局,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苦心营造,大致可以理解皇帝居中,宗藩与勋贵集团互相供卫中央朝廷和互相牵制。
宗藩在地方供卫中央朝廷,虽然有三护卫兵权,但兵力并不多,对于封地的控制也远不及汉晋藩王那般宛如国中之国一般,不会酿成西汉七王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那种大乱,中央朝廷对其拥有碾压性实力,也就是像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这样处于边境,经常率军抵御蒙古军队南下的塞王,手下拥有精兵悍将,并且在北方军队拥有广泛影响力,对中央朝廷有着一定的威胁,但问题并不大,正常情况来说,宗藩是翻不了天的。
勋贵集团则是在中央朝廷辅佐皇帝,所谓勋贵集团主要是当时的开国功臣及其后人。诸如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他的魏国公爵位是世袭的,其长女被许配给燕王朱棣,成为燕王妃,之后随着朱棣靖难之役成功,成为了徐皇后。
可以说勋贵集团与皇权是深度绑定的,两者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的,勋贵是开国功臣及其后人,他们的权力世袭来源于皇权,相对于文官,对皇帝忠诚度更高。皇帝则是需要勋贵集团加深对朝廷的控制。
可以说明太祖朱元璋不只是对儿子好,让儿子们都是世袭罔替的亲王爵位,对于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们也是不错,让其子孙世享富贵,并且拥有很大权力,可以说是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共治天下,而且还是共同世袭掌天下,跟宋代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有点类似。
当然随着开国功臣尾大不掉,对皇权构成威胁,明太祖朱元璋害怕后继之君压不住他们,为了给后人铺路,对开国功臣进行清洗,就是另一番后话了,毕竟权力欲望和亲情大于战友情。
等到燕王朱棣造反成功以后,也是效仿父亲大封开国功臣一般大封靖难功臣,并且将大部分开国功臣之后留在南京坐冷板凳,只享荣华富贵,而不享太多实权,自己则是带着自己的“开国功臣”之靖难功臣,迁都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北京,靖难功臣们也成为新的勋贵集团。
可以说当明初宗藩和勋贵集团互为犄角和互相牵制之际,宦官势力和文官势力还处于权力格局的边缘,还在猥琐发育,在等待时代的垂青。
宦官势力是明太祖朱元璋有鉴于汉唐宦官乱政,因此严禁宦官干政,宦官当时就是工具人,小角色。
文官则是在明初不只是勋贵集团掌实权,而且还是重武轻文,同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集权,还开创性的废除了丞相制,对文官系统进行削弱,所以文官虽然在权力的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但更多只是观众的定位。
建文帝朱允炆之所以在靖难之役失败,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很明显的表现出重文轻武趋势,并且重用文官,使得北方军队很是不满,变相使得燕王朱棣获得军队的更多支持。
正常情况下,明太祖朱元璋布局的这一权力格局,应该会一直延续下去,最多历经开国初期的重武轻文,进入重文轻武时期以后,使得文官集团抬头,从而形成宗藩地方虎踞,中央朝廷勋贵集团和文官集团互相牵制的局面。
但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意外马上发生了,新上位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是充满理想主义却实践能力为负的文人皇帝,他开始霸道削藩,短短几个月,就将几位亲叔叔不是废为庶人流放,就是废为庶人禁锢,甚至逼得叔叔湘王朱柏自焚而死,并且不先难后易,使得本就有野心的燕王朱棣一看,不反抗连命都不一定保住,于是就反了。
本来中央朝廷对燕王朱棣拥有碾压性优势,奈何建文帝朱允炆一系列昏庸可笑的操作下,最终使得朱棣竟然逆袭成功,化不可能为可能,成为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藩王。
等到明成祖朱棣上位以后,身为明太祖朱元璋重用宗藩的受益者,他当然要堵住这个漏洞,避免以后宗藩中出现效仿自己造反者,于是软性削藩,削了宗藩的兵权,只保留宗藩的经济特权,意思你们吃好喝好,好好享受荣华富贵,不用你们供卫中央朝廷了,你们不要掌握兵权了,宗藩们一看,这可比建文帝朱允炆那个大杀星好多了,而且也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事实证明明成祖朱棣这一招很成功也很失败,成功的是之后即使有效仿他造反的藩王,也因为没有兵权,而草草失败。失败的是藩王从享受特权也负有责任的团体成为无所事事的存在,因此很多人只能在敷衍后代的方面下功夫,随着宗藩越来越多,中央朝廷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并且还造成严重的土地兼并,这也可以视为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
削藩不彻底,就是彻底失败,最终是后患无穷。
宗藩实际上退出权力格局以后,之后的皇帝们基于起码的职业素养,肯定不会让勋贵集团一家独大,而且开国功臣及其后代,有功劳,有世袭爵位,很容易尾大不掉,对皇帝来说,用着也不是那么顺手。
这时候新的权力格局开始出现,皇帝的忠实奴仆之宦官开始正式上线,自明成祖朱棣开始,太监开始广泛活跃于政治舞台,等到明宣宗朱瞻基时代,甚至违背祖训,明目张胆的教太监们识字,明宣宗还命令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替自己对内阁的票拟进行批红,使得宦官势力开始正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重要的一极。
当然皇帝们也不是傻子,宦官虽然拥有实权,但自始至终并没有完整的兵权,所以根本不可能反客为主,只能是皇权的依附品,可谓是起到了很好的“夜壶”作用,皇帝用他们挺顺手,不好的事情让他们做,让宦官起到脏手套的作用,到了一定时候,觉得没用了,或者感觉不太听话了,就一言定其生死,然后就是一片皇上圣明的马屁声。
像明武宗时期的“站皇帝”大宦官刘谨,不过是明武宗压制大臣的一只恶犬,他胡作非为,明武宗不可能不知道,只不过需要用他,所以也任由他,等到他搞到天怒人怨,并且滋生野心,明武宗就放弃了他,将他杀掉,骂名让他担了,圣名则是留给自己,以此来平息众怒。
明宣宗之所以扶持宦官势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明仁宗、明宣宗时期,明朝开始重文轻武,皇帝以文官来辅佐自己治理天下,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等于是皇帝们不认可明太祖朱元璋那一套,虽然不再设立丞相,但是却以重用文官来集中皇权,因此文官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已经实际上开始超越勋贵集团,这时候就需要有新的制衡者,那便是宦官势力。
之后也演变成为宦官势力之司礼监和文官势力之内阁互相牵制和互相辅佐皇帝的格局,两者加起来才拥有完整的丞相权力,皇帝则是居中调节,可以最大程度上集中大权,想励精图治了,可以日理万机。
不想那么勤政了,则是让司礼监和内阁解决掉大部分政务,自己只需要处理大事便可以,极具灵活性。
勋贵集团本来也不会那么快退至边缘位置,但明朝就是这样,强人的后代往往会出现奇葩,明太祖朱元璋是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太水了,明成祖朱棣虽然有好圣孙明宣宗朱瞻基,但是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就不正常了,又菜又爱玩,觉得自己可以像明太祖和明成祖那样成立一番马上功业,非要御驾亲征,并且还带着重要的文武大臣去送人头。
结果一场土木堡之变,不只是明英宗被俘,成为叫门天子,还导致随行大臣大部分死于乱军之中。像参加过靖难之役,平定过安南的一代战神英国公张辅,竟然憋屈的死于乱军之中,可以说勋贵集团损失惨重,文官集团则是在明英宗被遥尊为太上皇,明代宗上位的新一轮权力分配中,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占比。
自此权力格局开始演变成为宦官势力和文官势力互相牵制的局面,勋贵集团虽然不再举足轻重,但依旧拥有权力,并没有彻底退出,而宗藩已经从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的那一刻起,被判了政治上的死刑,不可能再被皇帝抬上来压制文官集团,毕竟宗藩造反或篡位的成功几率,可比文官大太多太多。
与其抬宗藩,还不如抬勋贵集团来压制文官势力,不过皇帝拥有更好的选择,那便是宦官势力。
宦官没有完整的兵权,又没有生育能力,造反或篡位的成功几率可以说是最低的,用宦官可比用宗藩好太多了,也比用勋贵集团要好,于是宗藩只能继续坐在富贵的冷板凳上,直至明亡。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冰圣幽紫竹
土木堡之变文官武将死了一堆,唯独江西籍的几个文官奇迹般的回北京了!死的文官大多还是北方人
用户74xxx27
主要是做皇帝又不用考核,而辅佐皇帝的都是千万人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但凡这个皇帝笨一点,就压不住这些人
人文热点
因为朱棣是外藩篡位[得瑟]
南若妖
杀人的时候就会发现不同:自家亲戚不好下手!
金刚
那会引狼入室引火烧身,搞不好会成大明的八王之乱,后来的清朝不也没让王爷掌权吗?比大明更狠是圈养王爷不许出京[笑着哭]
用户16xxx94 回复 04-20 23:16
清朝王爷大多是实权
双鱼
朱老四☞你在想我的事?[得瑟]
书同文车同轨
因为朱棣一事,大家都重点防止藩王造反!! 明朝是禁止藩王进京除非有圣旨!! 清朝刚好反过来,禁止藩王出京,除非有圣旨!!
Long
因为朱棣!
碎叶
朱元璋的想法 但是朱棣是藩王篡位自然防着
用户10xxx79
说到底还是从宣宗时期开始 自己威信下降,武将不行了,只好重用太监,自己做的。
警警惕五筒小小心两索
@:朱那钰,也想扶持朱祁镇,制衡文官,你就不怕一不小心,搞成了“夺门”,~?[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