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买印度大米救急,解放军吃后全身浮肿,后勤部:难道有毒?

探索智慧者 2024-04-04 09:46:58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52年10月,驻扎在西藏的解放军18军吃完从印度运回来的大米后,陆续有士兵出现了异常的情况,有人浮肿,有人全身无力。

后勤部极为诧异,莫非有人在米里下了毒?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而且,当时我军又为何要从印度运回的大米呢?

这还要从解放西藏开始说起。

进军西藏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举国欢庆的同时,毛主席仍然在思考着解放西藏的问题。

西藏地处我国的边陲,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宗教信仰,除了国民党时刻想要反扑我军的残余势力,在本地有着一股势力,被这称之为“噶厦”。

“噶厦”中有一部分顽固的势力,在当地十三世达赖和摄政达扎的带领下与印度驻西藏总领事吉生勾结,想要趁我军还没有进藏之前,谋取西藏。

正是考虑到这样的复杂情况,毛主席认为:“解决西藏问题刻不容缓,时间一长恐怕会夜长梦多。”

得到指令后,彭老总便立刻开始考量,如何进藏的事宜。

要说从内地进入西藏,一般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从青海出发,另一条是从四川出发。

考虑到效率问题,彭老总也对两条路进行了一番调查。

1949年12月,彭老总带着整理好的调查报告,走进菊香书屋,向主席报告:“由西北入藏区不仅困难重重,还要先囤兵囤粮,修筑道路,估计这一切准备好了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听到彭老总这样说,主席便向西南的邓公和刘伯承发出电报,让他们商讨出适合进藏的人选以及队伍。

1950年1月,邓公与刘伯承接到了电报后,立刻开始商讨入藏的人选。

此时的二野一共有3个兵团,也就是9个军,其中属第十军的战斗力最为强悍。

不过此时十军军长杜义德正在疗养身体,不适合前去担此重任。

想了又想,邓刘二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人:张国华。

此人自14岁就上井冈山跟随毛主席战斗,在战场上有勇有谋,也是二野的一员虎将,也是十八军的军长。

张国华

1月6日,邓公与刘伯承二人在重庆接见了张国华。

还没等二人说话,张国华似乎就已经知道,敬了个军礼表示:“一切听从党的安排!”

邓公与刘伯承相视一笑,说道:“这次是派你去西藏,任务很重啊!”

张国华坚定地点了点头,表示一定会完成任务。

随后,邓公让张国华在二野中挑三个师,一起入藏。

张国华想了半天,觉得还是自己的队伍带起来最合适,而且十八军最擅长的就是单独作战。

对于他的这个决定,邓刘二人当即表示支持,并上报给了主席。

主席接到电报后,朗声大笑:“这一看就是井冈山出来的爽快人!”

而后,他大笔一挥,写出两个字:“同意!”

1950年5月,刚刚结束了成都战役的十八军原定是向泸州、宜宾一带进驻,整个大军正在向川南移动。

但在1月7日这一天,他们却收到了原地待命的消息。

等待军长张国华赶到后,他向全队转述了中央的指令,转向西藏进军!

可这一去,他们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考验。

解放西藏

由西北入藏的这条路因为极端的气候,每年除了5月至9月这段时间,其余时间路上都覆盖着皑皑白雪。

十八军一路向西前进,情况并不像想象中顺利。

因为川西一带地势险要,这里的匪患极为猖獗,从成都到雅安的公路与桥梁也被人为破坏。

一路上的村庄村民也因匪患横行而叫苦不迭。

于是,十八军一路一边剿匪,一边前进,行军速度也有所耽误。

而且因为至西藏的公路不同,军队的补给也成了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十八军制定了分两步进军西藏的计划。

一部分队伍先行,另一部分队伍集结于甘孜地区,修好公路已解决供给的问题。

于是在1950年3月2日,十八军的先遣人马率先一路向西前进,拉开了进军西藏的序幕。

大家越走海拔越高,别说人走着会因为缺氧而晕晕乎乎,就连部队里的骡马也有了高原反应,走着走着就停在了原地,就算是打它也不再想前进一步。

就这样的恶劣条件,将士们仍旧在努力赶路,大家心里都在想,快一点到达藏区,就能早一点完成党下达的任务,让全藏区的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大部队于4月陆续到达了甘孜,正在大家以为可以在这里休整休整之时,不想从周围的喇嘛庙中冲出来几个带着枪的匪徒,对着我军射击。

张国华见状,急忙下令:“消灭了这帮匪徒,再抓几个俘虏问问究竟是什么情况?”

只听到一阵枪响之后,战士们把为首的头子押到了张国华的面前。

一阵审问,才发现这并不是单纯的匪患这么简单,这个土匪原来是被藏区赶出来的国民党军,无处可去就干脆做了匪徒。

早在1949年7月,印度驻拉萨代表理查逊找到“噶厦”的头目达扎,二人密谋不轨。

随后,达扎又在理查逊的协助下,又是扩军又是购买武器,并且勒令驻扎在此的国民党军离藏,除此之外,他们还将在藏区的一切汉族同胞都驱逐出藏,包括在庙中的汉籍喇嘛。

这样的行为已经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噶厦”的意图。

其实在解放前,毛主席曾提出“和平解放西藏”的想法。

早在1950年2月,我军就曾派出藏族的侦查员张竟成等人,以商人的身份去劝和。

当时,张竟成身上还带着青海政府副主席廖汉生的亲笔书信,而且,藏族本地颇有威望的高僧饶嘉措也前去劝说了摄政达扎,但“噶厦”还是无动于衷。

张国华得知这些情况后,做好了打一仗的准备。

于是,他立刻将此事还有自己的想法报告于中央,毛主席很快回电:“原则上可以打昌都战役。”

得到允许后,张国华等到所有兵力都集结于甘孜后,就发起了昌都战役。

这一战比想象的更加简单,从10月6日起到24日,仅仅用时19天,我军就将敌军主力消灭了七七八八,被打怕的“噶厦”也终于答应了和谈的要求。

于是经过一个月的和谈,最终在1951年5月,中央与“噶厦”签订了《十七条》协定,至此西藏和平解放。

不过,西藏和平解放对18军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在之后还有更多的工作等着他们去完成,新的难题也在陆续出现,其中就包括粮食供应的问题。

粮食问题

西藏解放后不久,于1951年10月,张国华带着部队来到了拉萨。

因为反动派散播的谣言,当地百姓起初对解放军还是放心不下,甚至还有人还向将士丢石子。

不过,这一切都在张国华的意料之中。

他还提前嘱咐战士们:“面对百姓过激的行为,要做到以德服人,这样才能让人民更愿意接纳。”

除此之外,“噶厦”还故意将我军的营地规划在拉萨河边,周围还都是藏军的营地,足可见其对我们还有着排斥的心理。

虽然我军成功地在西藏安营扎寨,但是有一个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就是粮食短缺。

张国华出面,向“噶厦”申请粮食补给,对方周旋一番后,见张国华将军毫不让步,“噶厦”只好说他们会从每个县里收集一些粮食,为我军提供粮食补给。

随后,“噶厦”的人还真从布达拉宫中,拿出了5000斗粮食供我军解燃眉之急。

但是没有两天,张国华就发现其中的猫腻。

“噶厦”拿出的5000斗粮食全是发霉变质的,根本不能吃。

可所谓的各县里的粮食也迟迟到不了位,这中间的猫腻自然不用多说。

于是,张国华识破他们的诡计后,想到还是得自力更生。

他下令把部队分散驻军,大家都自力更生,开荒种田。

但是,种田最快也要几个月后才能见结果,眼下还是得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

张国华只好将十八军所遇到的困难如实上报中央,毛主席收到电报后,与中央领导商讨了几个方案,现在再从内地运输肯定是来不及了,不如先从印度买一些,距离更近一些。

没过几天,印度的大米就运送了过来。

张国华心情大好,想着大家终于能吃口饱饭了。

没想到,还没高兴几天,战士们却陆陆续续出现了状况,不少人全身浮肿,甚至有的一个团都出现这样的状况,大家回想共同点,就是吃了印度运回来的大米。

出现这种情况,自然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人在大米里下了毒。

但是在大米运送回来之时,张国华怕被人做手脚,已经化验过了,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直到有一天,他在视察一个连队时,发现该队的士兵都很健康,没有浮肿的问题。

一问该队的连长,才发现了战士异常的真实原因。

这位老连长说,因为苦日子过惯了,看见白花花的大米舍不得多吃,所以他们就将藏区的糌粑和大米混起来吃。

张国华听了以后,连忙拿着糌粑与大米一起去化验。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原来是糌粑中含有维生素B2,正好是印度大米中所缺少的,两者一起吃就弥补了大米的不足。

而人体长期缺乏维生素B2就会出现浮肿,无力的现象。

发现这一点后,张国华立马下令,让所有士兵吃印度大米的时候,还要就着青稞或者糌粑。

此后,张国华领着十八军在西藏一守就是十七年。

在这期间,部队也将西藏建设起来,而且多次打碎境外势力的图谋不轨。

在相处过程中,谣言被打破,藏民慢慢也接受我军,民族关系也渐渐地融洽了起来。

他在当地也被人民亲切地称为“雪域名将”。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顾草萍《一项光荣而艰苦的任务——进军西藏经营西藏》 中国藏学

王锡堂《雪域名将张国华》 党员干部之友

芦继兵《为什么决定是十八军进藏?》 炎黄春秋

戴超武《粮食、外交与边界》 史学月刊

0 阅读:1

探索智慧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