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伪中立到出兵干涉浅谈西方列强与太平天国关系的转变

猴大爷聊历史 2024-03-24 15:57:34

作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在承载着以往历次起义中推翻本国政权的使命的同时,又不可避免的在时代的背景下衍生出一些新的变化,即不仅要面对本国的封建势力,同时还要面对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就不可避免的要与他们进行正面的接触,纵观太平天国十四年的历史,其与西方列强的交往,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853年~1860年 “中立”旗号下的列强与太平天国

随着1853年3月7日南京被攻占,中国的大地上又新生出了一个新的政权,这个政权就是与清政府分庭抗礼的太平天国,此时的太平天国可谓兵强马壮、气势如虹,清政府和它剩下的半壁江山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英、法、美等列强就派出代表去天京进行访问,特别是英国还去了两次,为什么他们都如此迫不及待的要去天京呢?

那是因为此时的西方列强处在矛盾的犹豫期,一方面他们看到了太平天国强大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在攻占天京后,列强不敢轻易的做出蓄谋已久的干涉举动,另一方面,出于维护本国在华利益考虑,他们又不得不对这个新生的政权去进行了解,看看这个新生的政权对西方的态度如何,以确定下一步是否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当英、法、美等国的公使们都打着“中立”的旗号到天京去,经过一番访问之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立”的牌子必须坚持,至少目前要继续打这块招牌,在他们看来:

首先,太平天国极有可能推翻清政府并统一全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不能与太平天国撕破脸。至少在表面上要保持“中立”不干涉的态度。但是在私下里,列强也做了另一手准备,英国驻上海领事组织了一个包括在上海全体外国人在内的武装团体,即所谓的“上海义勇队”或者叫“上海商团”, 他们在租界内修建“防御工程”,宣称不许太平军进入租界一步。

其次,现行的“中立”招牌有利于列强对清政府进一步的讹诈与勒索。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列强正是趁着清政府与太平天国打的难解难分的时候提出了修改条约的要求,结果造成清政府处理不当,不但圆明园被烧了,而且还丢了大量国土,赔偿英法美俄等国大笔银子。

第三,19世纪中期,当时的世界舞台正处于动荡的时代,1848年的欧洲革命,让刚刚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欧洲大陆为之一震,俄国和英法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也消耗了三国太多的精力与物力,同时,在1857年英属印度又爆发了反英大起义,英国不得不集中力量镇压那里的。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西方列强在太平天国面前也不得不暂时先打起“中立”这面旗。

而这一时期的太平天国在同列强的交往中呈现出一种有别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这种政策既不是保守的拒绝一切外来势力,也不是向西方进行馋媚的卖国行为,它是一种独立自主灵活应变的对外政策,主要表现在:

第一,外交的独立性。1853年4月,英国驻香港总督兼出使中国全权代表文翰和同行翻译密迪乐来到天京,向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表达了英国保持“中立”,不助清朝的态度,同时也为后续和太平天国的进一步谈判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但韦昌辉当面的一番言辞,将他们的这个幻想打破了,韦昌辉义正词严的表示“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打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这就无形中堵住了英国人假借“中立”之名而对太平天国进行讹诈的可能,向英国以及其他列强表明太平天国不会像清政府那样任人摆布。

其次,不承认不平等条约。太平天国爆发时候,中国与西方列强已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如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太平天国的成立,让列强担心这些条约是否继续有效,是否会被承认,所以,英、法、美等国的公使一批又一批的去往天京,其目的也正是在此。但是太平天国不认这些,罗大纲在镇江的时候就明确的告诉过英国人“不应再卖鸦片”,在事实上已经表明了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的态度。对此,英国人是相当失望的,无论是文翰还是之后去天京的美国人麦克莲,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即“天王兄弟及其臣下,当他们成为这个中华帝国的主人之后,是不是会承认清朝政府与英、美、法三国已签订的条约义务呢?这是极不可能的。”

第三,正常的贸易往来。太平天国要想生存和发展处了对占领地区征收赋税外,还同西洋各国做起了生意,所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茶叶和生丝。

从图中可以看出,太平天国的出口数据是逐年提升的,这不仅表明太平天国占领区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也表明太平天国的对外贸易的正常与稳定。

第二阶段:1860年~1864年 列强摘下“中立”的面具干涉太平天国

早在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列强就已经显露出了要对太平天国进行干涉的愿望,在该条约第十款中明确写有“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唯现在江上下游均有‘贼匪’,除镇江一年后立口通商外,其余俟地方平靖,大英钦差大臣与大清特派之大学士尚书会议,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都处在太平天国的控制范围之内,列强将这条写在了《天津条约》里,不仅是他们对中国腹地的觊觎已久,更是他们准备联合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有利证明。

果然在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北京条约》笔墨未干之际,清政府就与列强结盟共同镇压太平天国,列强对太平天国的干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军事,一个是外交。

在军事方面,自1860年7月李秀成第一次攻打上海时开始,到1864年8月湖州沦陷,4年的时间里列强干涉军的身影在整个东线战场无处不在,据英国人呤利写的《太平天国》一书中估计,太平天国军民直接或者间接牺牲在清军和干涉军,特别是外国干涉军手里的,就多达二百八十七万二千五百五十人之多,其中太平军将士在历次战争中死亡的就有三十七万二千五百五十人,而老百姓的伤亡则更大,曾经诗文锦绣地的江南地区,在战争过后一片萧条,锐减的人口直到数十年后才慢慢恢复。

在外交方面,西方列强特别是英国对太平天国采取了阻挠和恐吓威胁的方法,企图阻止太平军的行动,最典型的行为就是英国阻挠太平军对武昌的进攻。

众所周知,二次西征的目的在于解安庆之围,而解安庆之围的关键,在于太平军再占武汉,而武汉三镇中的汉口在《天津条约》中就已经被划为通商口岸,不但汉口是,九江、南京、镇江等地都是通商口岸,这就等于是给太平军的西征增加了难度,为列强的干涉提供了可能。果不其然,在1861年3月和6月,英国参赞巴夏礼和汉口领事金执尔分别见到了陈玉成和李秀成,明确要求太平军不要进攻武汉,特别是巴夏礼不但阻止陈玉成大军前进,甚至还捏造假消息欺骗、威胁陈玉成,可怜的英王居然真的就此停止了前进的脚步,在留下赖文光守卫黄州后,他自己于1861年的4月22日由湖北回安徽,解安庆之围去了。

除此之外,在1861年的12月,英国人向太平天国提出了四项要求,即:1、赔偿1860年5、6、7三个月内英国人在太平军领域内被劫的损失;2、悬挂英国旗帜的船只可以自由航行太平军领域的河流中;3、上海和吴淞周围百里地带,太平军不得进入;4、汉口、九江周围百里内太平军同样不许进入,并且不得自扰镇江英国领事所在地。

对于这四项要求洪秀全以大量事实和充分的理由予以了严厉的驳斥,不仅揭露了他们蓄谋已久的侵略图谋,同时也将虚伪的“中立政策”画皮撕下,表明了太平天国反侵略、维护主权的坚定立场,同时也向列强证明即使是在困难的条件下,太平天国反侵略的立场不变。

最终,太平天国在中外力量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它为之后一系列救国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近代史上最浓重的一笔。

参考书目: 《太平天国》

0 阅读:2

猴大爷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