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湿免疫科门诊,常常会碰到患者忧心忡忡地问:“医生,我这类风湿是不是治不好了?” 甚至有些患者因为坚信 “类风湿治不好”,而放弃了积极治疗,任由病情发展,最终关节畸形,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打破 “类风湿治不好” 这个魔咒。

类风湿,为何被认为 “治不好”?
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我国的患病率为 0.3% - 0.4%。它的发病与遗传、环境、感染、性激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之所以很多人觉得它治不好,主要有以下原因:
自身免疫性难题:类风湿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从基因层面来说,目前的科学医疗技术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导致发病的基因因素。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关节组织,就像身体内部的 “自相残杀”,这给治疗带来了极大挑战。
传统治疗方式的局限:过去,治疗类风湿多选用对人体免疫系统有危害的激素类药物。这类药物虽能暂时缓解症状,让关节疼痛、肿胀等不适减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疾病问题。长期使用不仅会导致药物依赖,随着病情进展,还需不断加大剂量才能控制症状,而且激素带来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满月脸、血糖升高等,也严重影响患者健康。
中药治疗的困境:部分患者选择中药调理病情,希望能让病情稳定。然而,中药治疗一般需要较长时间,通常半年左右才可能看到效果,作用相对缓慢。而且,很多患者难以坚持长期服药,吃吃停停,导致最终治疗效果不理想。此外,长期服用某些治疗类风湿的中药,也可能引发消化系统溃疡等副作用。
物理治疗的弊端:还有一些患者寄希望于物理治疗,比如通过仪器按摩、刺激局部神经来缓解痛苦。短期内,这种方法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使用会使神经反应越来越迟钝,疗效越来越差,无法阻止病情的发展。

类风湿真的治不好吗?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困难,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控制症状、改善病情。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在类风湿的治疗上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药物治疗的新突破:如今,治疗类风湿的药物种类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改善病情的抗风湿类药物,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等,还有生物制剂、靶向合成小分子药物等新型药物。这些药物能够更精准地作用于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有效控制炎症,延缓关节破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医生一般会选择 1 - 3 种药物联合治疗,在发病急性期的前 2 个月,多数还会联合非甾类药物、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控制关节炎症。通过规范用药、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药物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疾病发展。
综合治疗的优势:除了药物治疗,还强调综合治疗。关节功能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辅助治疗手段。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稳定性,减少关节畸形的发生。比如,类风湿患者可以进行一些低强度、关节负荷小的运动,如散步、游泳、太极拳等。在采取药物治疗和辅助锻炼之后,如果仍然存在大范围的关节肿痛、功能障碍,则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专业医生的建议选择。
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性:类风湿关节炎在病程早期的 2 - 3 年内致残率较高,若未能及时诊断和及早合理治疗,3 年内关节破坏者达 70%。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类风湿关节炎初期典型症状是早上起床后关节晨僵,关节活动不灵活,到午后症状有所减轻。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检查,争取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战胜类风湿,患者需要这样做
正确认识疾病,保持积极心态:患者要摒弃 “类风湿治不好” 的错误观念,认识到虽然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有难度,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心怀恐惧、忧虑只会降低免疫力,影响治疗效果。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主动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与医生密切配合。
避免病急乱投医:不要轻信 “偏方”“秘方”,一些非法行医者声称能根治类风湿,往往是诱使患者服用大量激素药物或成分不明的自制药物,不仅没有治疗效果,反而会加速病情发展,导致骨侵蚀、骨破坏。要选择正规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就诊,接受专业医生的规范治疗。
严格遵医嘱治疗:治疗类风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要定期复诊,让医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也不同,只有遵医嘱做到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注意日常生活管理:日常生活中,类风湿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潮湿刺激,尤其是膝部、肘部及肩关节等部位。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因为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加重病情。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摄入高盐、辛辣刺激性食物,以清淡饮食为主。

温馨提示
类风湿关节炎并非 “不治之症”,虽然治疗之路可能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一定能够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