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都曾经相秦,谁对秦国贡献最大

嘉林读书的 2024-12-28 15:05:17
前言

七雄争霸,最终秦国一统天下。而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的出身贫寒,有的是落魄贵族,有的是倒插门女婿,有的是富可敌国的商人。

他们用才智辅佐秦王,让偏居一隅的秦国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

他们就是百里奚、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这七位秦国丞相。但你知道吗?这七人中有人被车裂,有人被腰斩,有人被迫自尽。他们的结局竟然如此悲惨。

一、从五羊皮到霸主之路:百里奚的传奇人生

大婚当天,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蹲在秦国牢房的角落里。这个人就是百里奚。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成了秦穆公和晋国公主的陪嫁"礼物"。

五羖大夫百里奚

这一年,秦穆公向晋国求亲。晋献公答应把女儿嫁给秦穆公,还特意把百里奚当作陪嫁品送给秦国。百里奚心有不甘,趁人不备逃到了楚国。

楚成王听说百里奚来投奔,却只让他去养马。要知道,百里奚可是虞国的大夫,现在却要去喂马,这落差不可谓不大。但百里奚并没有抱怨,而是认真伺候马匹。短短几个月,他手下的马匹个个膘肥体壮。

消息传到秦穆公耳中。秦穆公早就听说过百里奚的才能,立刻派人带着五张羊皮到楚国,要换回百里奚。楚成王一听,心想不过是个养马的,换五张羊皮已经很划算了,就答应了这笔交易。

百里奚来到秦国后,秦穆公并没有立即重用他。而是先安排他和另一位能人蹇叔一起担任中等官职。百里奚处事稳重,说话点到为止。秦穆公经常和他讨论国事,渐渐发现这个人见识非凡。

有一次,秦穆公问百里奚:"我们秦国在东边有强大的晋国,想要东进很难。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百里奚想了想说:"西边的戎狄部落实力分散,我们何不先向西发展?"

秦穆公眼前一亮。此后,在百里奚的计划下,秦国开始向西扩张。短短几年间,就征服了12个戎狄部落。秦国的疆土扩大了一倍不止,实力大增。

百里奚还向秦穆公推荐了由余和百里傒等人才。在这些能臣的辅佐下,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后来的历史学家评价说:"自此秦国称霸西戎,渐至富强,君主号为秦霸。"

秦穆公经常感叹:"早知道百里奚这么有才能,当初就该出一百张羊皮去换他!"

秦穆公

百里奚在秦国的故事告诉我们,识才、用才、容才,往往能让一个国家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五张羊皮换来了一个能臣,这笔买卖,秦穆公赚大了。

有趣的是,百里奚年轻时就满腹经纶,但直到七十岁才真正施展抱负。他先是在虞国当大夫,后来又辗转晋国、楚国,最终在秦国帮助秦穆公成就霸业。这段经历,堪称战国时期著名的伯乐相马故事。

这位当年靠五张羊皮换来的老人,最终帮助秦国在西部地区建立了庞大的势力范围。他为秦国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后人所说:"百里奚虽老,却为秦国开创了新局面。"

二、一场豪赌:商鞅变法背后的故事

咸阳宫内,一片寂静。秦孝公正在翻看各国奏报,突然抬起头问道:"景监,你说这个卫国来的年轻人真有那么厉害?"

景监拱手回答:"公子,我见过不少能人,但像商鞅这样的人才,实在罕见。"

"那就见见吧。"秦孝公放下竹简。

商鞅走进大殿。他身材修长,目光如炬。秦孝公打量着这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心想:这就是景监推荐的变法人才?

"听说你有强国之策?"秦孝公开门见山。

商鞅不卑不亢:"秦国若想称霸天下,必须变法。"

"说说看。"

"当今之世,诸侯争霸,表面上看是军队厮杀,实则是国力较量。秦国偏居西陲,战车不过千乘,带甲之士不过万人,即便杀得头破血流,也难敌六国。"

秦孝公皱眉:"那该如何?"

"臣有三策:其一,废除世卿世禄制度。让有能力的人当官,而不是让官位世袭。其二,实行军功爵位制。谁为国立功,谁就能获得爵位和土地。其三,奖励耕战。重农轻商,让百姓专心务农和参军。"

殿内一片哗然。在场的贵族们面面相觑,有人已经开始摇头。

甘龙站出来反对:"自古以来,世卿世禄就是国家根基。现在要废除,这不是动摇国本吗?"

杜挚也说:"商鞅此言差矣。变法必定会得罪权贵,激起民怨。到时候国家不但不会强大,反而会四分五裂。"

商鞅不慌不忙:"变法就像给病人治病。病人吃药时必定痛苦,但不吃药病情会更重。秦国现在就像重病之人,再不改革,只会越来越弱。"

秦孝公陷入沉思。这一刻,他想起了十多年前在魏国当人质的日子。那时魏国是何等强大,而秦国却只能寄人篱下。

秦孝公

"如果变法成功,需要多久能见效?"秦孝公问。

"十年之内,秦国必将强盛。"商鞅掷地有声。

秦孝公站起身,目光炯炯:"好!寡人就与你赌这一场。若变法成功,官居上卿;若失败,提头来见。"

商鞅开始变法了。他先在都城竖立木棍,悬赏五十金,说谁能把木棍搬到城南门就给谁赏金。百姓们都觉得这么简单的事一定有诈,没人敢动。最后有个人壮着胆子搬了过去,商鞅立即兑现赏金。老百姓这才相信新政令是认真的。

接着,商鞅颁布新法令:明确土地私有制,允许自由买卖;实行连坐制,邻里互保;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方便交易;奖励军功,重赏战士。

一开始,反对声此起彼伏。公子虔甚至想杀死商鞅。但秦孝公顶住压力,坚定支持变法。慢慢地,秦国开始发生变化:荒地变良田,懒汉变壮士,社会风气由散漫变得严整。

秦国出兵河西,一战击溃魏国军队,夺取了二十五座城池。秦国终于强大了!秦孝公感慨万千,亲自为商鞅举行封君大典,赐他商地十五邑。

商鞅的变法,是一场真正的豪赌。他押上自己的性命,赌秦国能够通过变法而强大。最终,他赢了。这场赌局,不仅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更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

三、纵横捭阖:张仪的话术之道

一场秋雨过后的楚国王宫内,楚怀王怒不可遏,摔碎了手中的青铜爵杯:"张仪这个奸贼!明明说好给朕六百里土地,现在竟然说只给六里?来人,给我把他碎尸万段!"

谁能想到,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张仪主动入楚。满朝文武都以为他是来送死,却不知这正是张仪最精彩的外交表演。

张仪见到楚怀王,不慌不忙道:"大王,臣有一事不明。秦国地域辽阔,何必在乎区区六百里土地?倒是齐国,前些日子派使者来秦国,说只要楚国退兵,他们愿意献上七百里土地给大王。"

楚怀王一愣:"此话当真?"

"大王觉得齐国会心甘情愿割地吗?他们是见楚国与秦国关系紧张,想趁机渔利罢了。"

楚怀王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

"秦楚若能联手,何愁大事不成?臣建议暂且搁置土地之争,先解决齐国这个心怀叵测的邻居。"

就这样,张仪不仅化解了危机,还成功挑拨楚齐关系。这一手"祸水东引",堪称外交典范。

张仪的口才从何而来?这要从他年轻时说起。他曾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与苏秦是同窗。有一次,他在洛阳街头被人诬陷偷了别人的玉,被打得血流满面。苏秦见了讥讽道:"你学的纵横之术,连自己都保不住,还想游说诸侯?"

这句话刺激了张仪。他发誓要在外交场上大展身手。经过刻苦学习,他掌握了"四两拨千斤"的话术技巧。

魏国上郡之战就是明证。当时,张仪对魏王说:"大王,秦国军队就在边境,随时可能入侵。但我有一计,可保魏国平安。"

魏王问计。张仪胸有成竹:"只要大王主动割让上郡十五县和少梁,秦国必定感念大王诚意,从此与魏国和平共处。"

魏王犹豫道:"这是割地求和啊..."

张仪循循善诱:"大王想想,若开战,不但要损失这些土地,还要搭上几万将士性命。与其两败俱伤,不如化干戈为玉帛。"

魏王终究被说动,主动割地求和。张仪用三寸不烂之舌,替秦国不战而屈人之兵。

最绝的是,张仪还能把敌国变成友国。有一次,齐国派兵攻打秦国。张仪出使齐国,对齐王说:"秦国愿与齐国结盟,共同对付楚国。楚国强大对齐国可没好处。"

齐王听完,立即撤军,与秦国结盟。张仪就这样三言两语,化敌为友。

他的外交手腕,在战国纵横家中独树一帜。他不像苏秦那样主张合纵抗秦,而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六国联盟。

苏秦

有人问张仪:"你为何总能在危机中化险为夷?"

张仪笑答:"话语如水,可以滋养万物,也能冲垮堤坝。关键是要知道对方真正在意什么。"

这话道出了张仪外交术的精髓。他善于抓住各国君主的心理,因势利导,以言取胜。他的一张巧嘴,抵得上秦国十万雄师。

正如后人评价:"张仪之能,在于知人心之所向。他的外交智慧,不仅助秦国破解了合纵之局,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谈判艺术。"

四、血色战场:魏冉与白起的军事传奇

伊阙古道,秋风萧瑟。魏冉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敌军营地。他身边站着一个年轻将领,正是日后名震天下的白起。

"你看出什么了吗?"魏冉问道。

白起指着韩魏联军的营地说:"他们分兵驻扎,首尾不能相顾。若从中间突破,可一举分割敌军。"

魏冉击掌赞叹:"我正有此意!"

这是魏冉与白起第一次并肩作战。两人一个是秦昭襄王的舅舅,一个是初露锋芒的年轻将领。谁能想到,这对组合会给战国格局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天拂晓,秦军突然发起进攻。韩魏联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白起率领精锐骑兵直插联军中军,一举攻破敌军大营。魏冉则率领步兵切断敌军退路。这一战,秦军斩首数万,生擒韩魏将领无数。

白起

伊阙之战后,魏冉看中了白起的才能,向秦昭襄王推荐:"白起此人,有大将之才。"

果然,在后来的战事中,白起屡立战功。而魏冉也成了他最坚实的后盾。每当朝中有人质疑白起的用兵策略,魏冉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

魏冉亲自率军攻打河内。这次行动,他依然与白起密切配合。白起率军在前线牵制魏军主力,魏冉则带兵绕道后方,一举拿下六十余座城池。魏国腹地门户大开,再也无力东山再起。

魏冉与白起的配合,堪称完美。魏冉擅长战略布局,白起长于战术指挥。两人一文一武,互补长短,所向披靡。

最惊心动魄的要数华阳之战。魏国名将芒卯率军十五万来犯,气势汹汹。魏冉镇定自若,对白起说:"芒卯骄狂轻敌,必定中计。"

两人商议后,采取诱敌深入之策。秦军佯装败退,芒卯果然上当,率军追击。等魏军进入华阳谷地,秦军突然杀出,分割包抄。魏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这一战,光是被斩首的就超过十万人。

战后,有人问魏冉为何能屡战屡胜。魏冉说:"用兵之道,不在于逞一时之勇,而在于谋全局。我与白起配合,正是以谋略取胜。"

魏冉不仅是军事统帅,更善于发掘人才。他经常对秦昭襄王说:"打仗要用悍将,治国要用能臣。"正是在他的推荐下,秦国启用了一批杰出将领,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军事基础。

然而,权力过大总会招来忌恨。范雎向秦昭襄王进谐:"魏冉权势太盛,恐怕不利于国家。"秦昭襄王听信谗言,最终罢免了魏冉的职务。

临别时,魏冉对白起说:"我虽去位,你要继续为秦国效力。"白起含泪拜别。谁知这竟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魏冉功过是非,后人评说不一。但有一点无可争议:他与白起的军事传奇,为秦国开创了军事强国的新纪元。他们用一场场胜利证明,秦国军队当之无愧是战国第一劲旅。

正如史书所载:"魏冉白起,军事之绝配也。两人同心协力,使秦军威震天下,诸侯闻风丧胆。"这对军事搭档的故事,永远镌刻在战国历史的丰碑上。

五、远交近攻:范雎的政治智慧

秦王宫殿内,灯火通明。范雎正在向秦昭襄王阐述他的远交近攻策略。

秦昭襄王

"大王,您看这幅地图。"范雎指着地图说,"秦国东出函谷关,先要面对韩国,其次是魏国。这两国就像门槛,不跨过去,就别想东进。"

秦昭襄王点头:"所以魏冉才主张先灭魏韩?"

范雎摇头:"魏冉错了。他想越过韩魏去打齐国,这就像隔着墙打人,就算打赢了也守不住。臣以为,应该先结交远方的齐、燕、楚三国,集中力量打击近处的韩、魏、赵。"

这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范雎的这番话,为秦国指明了统一天下的路径。

但要实施这个策略并不容易。当时的魏国,就像一块硬骨头卡在秦国咽喉。范雎想出了一个妙计。

他派人散布消息:"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魏国一听,立即放松了防备。范雎抓住机会,突然调转兵锋攻打魏国,一举夺取了上郡。魏国腹背受敌,只能割地求和。

这一战,范雎没动用太多军队,却用计谋赢得了胜利。秦昭襄王大喜,问他:"你是如何想到这个计策的?"

范雎答道:"用兵之道,攻心为上。让敌人疑神疑鬼,就已经赢了一半。"

最精彩的还是长平之战前的布局。范雎得知赵国老将廉颇稳扎稳打,难以速胜。他暗中派人在赵国散布谣言:"秦军最怕赵括。赵括熟读兵书,是当世名将。"

这些话传到赵王耳中。赵王果然上当,换掉廉颇,任用赵括为将。结果赵括纸上谈兵,全军覆没。四十万赵军被坑杀于长平,尸横遍野。这一战,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赵括

有人问范雎:"你为什么懂得这么多权谋之术?"

范雎苦笑:"这都是在魏国学来的教训啊。"原来他曾在魏国任职,被同僚陷害,差点丧命。这段经历让他深谙权谋之道。

范雎在秦国变得越来越得势。他不仅扳倒了魏冉,还在褒斜道修建栈道,打通了巴蜀运粮通道。秦国的粮草补给问题得到解决,军队再也不怕打持久战了。

然而,权力越大,忌恨也就越多。在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乘胜追击,攻取赵国都城邯郸。范雎因嫉妒白起的军功,劝阻秦王停止进攻。结果错过了灭赵的最佳时机。

白起

后来,范雎更是设计害死了白起。临终前,白起说了一句话:"范雎误国!"这句话成了范雎一生的污点。

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确实帮助秦国在战国纷争中占据上风。但他对待功臣的手段,却让后人唏嘘不已。

有意思的是,范雎晚年也栽在了权力斗争中。他被新晋的权臣尹逐渐排挤,最终抑郁而终。这位运筹帷幄的谋士,也难逃权力游戏的覆辙。

史书评价说:"范雎之智,可以安邦;范雎之术,足以亡身。"这句话道出了范雎一生的成败得失。他的远交近攻策略,为秦国统一天下指明了方向,但他玩弄权谋的手段,最终也害了自己。

如今回看范雎的故事,不禁让人感叹:在权力的游戏中,谁都可能成为棋子,即便是最善于下棋的人。

六、商人从政:吕不韦的人生赌注

咸阳集市上,一个商人正在清点货物。这个人就是吕不韦,当时还是个成功的大商人。但他很快就要押上全部身家,押上一个让所有人都觉得疯狂的赌注。

那天,他遇见了流落在外的秦国公子异人。异人是秦国王室成员,却因为政治斗争被迫质子赵国。更糟的是,他排位第十几,根本没希望继承王位。

普通人只看到了异人的落魄,但吕不韦看到了机会。他仔细打听秦国朝廷的情况,发现秦国太子嗣并不牢固。如果运作得当,异人未必没有机会。

吕不韦找到异人,开门见山:"公子可愿意赌一赌?"

异人苦笑:"我现在连饭都吃不起,拿什么赌?"

"我愿意投资千金,助公子返回秦国。"

异人震惊地看着这个商人:"你为什么要帮我?"

吕不韦胸有成竹:"商人逐利,我投资公子,就是看中了这笔买卖的回报。当然,这是场豪赌,赢了我们都好,输了我们都完。"

异人深深看了吕不韦一眼:"好,我跟你赌这一把!"

吕不韦立即变卖了大部分家产,总共凑了一千金。他先是让异人在赵国过上体面生活,又派人打点秦国朝臣,为异人回国铺路。

最关键的是,他给异人找了个美人赵姬。这个美人不但貌美,还极具心机。果然,异人被迷得神魂颠倒,对吕不韦言听计从。

机会终于来了。秦国太子犯了大错,被废黜。朝中大臣推举异人回国。异人登基后,就是著名的秦庄襄王。吕不韦的豪赌,第一步赢了。

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相国,赐号"文信侯"。吕不韦成为秦国最有权势的人。但他知道,仅此还不够。他要为将来做好准备。

吕不韦开始笼络各方人才。他出资聘请学者编撰《吕氏春秋》,树立自己的政治理论。他还培养了一批亲信,渗透到朝廷各个部门。

秦庄襄王驾崩后,年仅十三岁的秦王政继位,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吕不韦成了太后赵姬的托孤大臣。权力达到顶峰的吕不韦,开始了他的政治布局。

他大力推行法治,继承商鞅变法的传统;他重用蒙骜等将领,扩张秦国版图;他改革币制,统一货币,促进经济发展。在他的治理下,秦国蒸蒸日上。

但是,吕不韦太自负了。他与太后赵姬的关系越界,还在朝中安插亲信。这引起了年轻秦王的警惕。等秦王亲政后,立即开始打击吕不韦的势力。

最终,吕不韦被免去相国之职,被迫迁往河南。临行前,他看着自己曾经主政的咸阳宫,感慨万千。这位商人从政的传奇人物,最后饮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吕不韦的故事告诉我们,政治投资比商业投资风险更大。他押对了异人这张牌,却没料到权力更迭的无情。正如他自己说的:"商人逐利",但在权力的游戏中,利益往往抵不过帝王的猜忌。

历史学家评价说:"吕不韦以千金起家,以身家性命为注,确是奇人。他的成功在于善于把握机会,他的失败在于不懂适可而止。"

吕不韦

这个曾经的商人,用自己的人生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他的故事,永远是政商关系中最精彩的一页。

七、最后的相国:李斯的荣辱兴衰

咸阳宫的烛光摇曳,李斯正在誊写一份奏折。这位出身寒门的楚国青年,靠着自己的才学,终于站在了权力的巅峰。然而他不会想到,这份关于焚书的奏折,最终会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二十年前,李斯还只是荆轲县的一名小吏。当时他看到老鼠在厕所里吃剩饭,被猫狗追赶,而粮仓里的老鼠却过着优渥的生活。这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的地位高低,决定着生活的优劣。

于是他来到咸阳,拜在荀子门下求学。荀子的学生中,有个叫韩非的特别出众。李斯与韩非成为挚友,两人常常彻夜讨论法家思想。后来韩非写下《韩非子》,很多观点都来自与李斯的讨论。

机会来了。秦王政亲政后,需要能干的人才。李斯抓住机会,上书陈说治国之道。他的奏折字字珠玑,引起了年轻秦王的注意。

"天下之势,已成合纵。六国联手,意在抗秦。臣以为,应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心坎里。

秦王任命李斯为廷尉,主管法制。李斯立即大展拳脚,完善法律制度,严惩贪腐,朝廷肃然一新。他还推荐了不少人才,其中包括著名的将领蒙恬。

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李斯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分析各国形势,为秦军制定战略。韩国灭亡后,其他诸侯国人心惶惶。李斯建议:"可派使者暗中许以利益,离间各国联盟。"

这个计策果然奏效。六国联盟很快分崩离析,秦军各个击破,最终统一天下。秦始皇说:"天下一统,多亏李斯谋划。"

但统一后的治理才是最大挑战。李斯提出:"应该废除诸子百家,统一思想;统一文字,便于管理;修建驰道,加强统治。"

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了。李斯主持制定小篆,统一全国文字;督建灵渠,沟通南北;制定法令,规范吏治。他的政绩有目共睹,但也树敌无数。

特别是焚书令的推行,让天下文人都对他恨之入骨。李斯解释说:"百家争鸣会动摇国本,统一思想才能长治久安。"但这种解释并不能平息众怒。

秦始皇晚年变得多疑。李斯为了自保,不得不与赵高结盟。他没想到,这个决定会把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设计诱使李斯同意立少子胡亥为帝。这个决定,成了李斯一生最大的错误。胡亥即位后,赵高开始排挤李斯。最终,李斯被赵高诬陷谋反。

在狱中,李斯写下了著名的《狱中上二世书》:"臣冒死上书,愿陛下思收天下之心..."但这封书信并没有挽回他的命运。

他被处以腰斩,还要忍受株连三族的痛苦。行刑时,李斯望着自己的小儿子,痛苦地说:"我想与你共游上蔡,看到旧时明月,可惜再也没机会了。"

李斯的一生,是一部权力悲剧。他帮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却最终命丧于自己参与建立的专制体制之下。

史学家评价:"李斯才华横溢,但过于重视权势。他支持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反噬了自己。"

这位最后的秦相,用自己的命运诠释了一个真理:在专制体制下,即便是最高权力的执掌者,也难逃命运的无情捉弄。

八、秦国崛起之路:七相之功谁最大?

秦国从一个偏居西陲的小国,发展成统一天下的强国,离不开这七位杰出丞相的贡献。让我们穿越时光,重新审视他们各自的功绩,看看谁对秦国的崛起影响最深远。

百里奚,秦国崛起的奠基人。他在秦穆公时期主政,提出"远交近攻"的雏形。但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帮助秦国站稳脚跟,开创霸业的基础还是太过初步。如果说秦国是一座大厦,百里奚只是打下了地基。

百里奚(右)

张仪的外交手腕确实高明。他提出"连横"策略,成功瓦解六国联盟,为秦国赢得了发展空间。但他的成就局限于外交领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秦国的国力。这就像给大厦修建了防护墙,但未能增强大厦本身的结构。

魏冉与白起的军事配合堪称完美。他们打下了河西、上郡等重要领地,奠定了秦国的军事优势。然而,光靠武力并不能让国家持续强大。这就像给大厦增添了坚固的支柱,却没有设计出完整的框架。

魏冉

范雎完善了"远交近攻"策略,主持修建褒斜道,解决了军需补给问题。但他过于注重权谋,害死白起这样的功臣,最终贻害秦国。这就像在大厦上增加了一些实用设施,却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

吕不韦虽然富有商业头脑,也确实为秦国收集了不少人才,编撰了《吕氏春秋》。但他执政时期正值秦国强盛,个人建树有限。这就像是在已经建好的大厦上做了一些装饰工作。

李斯主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但这些都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的延续和完善。这就像是给大厦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反观商鞅,他的变法可以说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

首先,他革除旧制,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奠定了秦国强大的政治基础。这就像设计了大厦的整体框架。

其次,他重农抑商,奖励耕战,使秦国形成了"人人为兵,人人务农"的社会风气。这培养了秦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就像为大厦注入了钢筋混凝土。

第三,他建立了严密的法制体系,推行连坐制,确保政令畅通。这让秦国成为最有效率的中央集权国家,就像给大厦安装了完善的运行系统。

最关键的是,商鞅变法的影响持续了数代。此后的秦国丞相,无论是张仪的外交、魏冉的军事,还是李斯的统一措施,都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像后来的建设者都是在他设计的框架内工作。

正如司马迁所说:"商君,天下疑惑者。卒为从来储峰之地,为强国之主。"秦国的崛起,商鞅功不可没。

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六位丞相的贡献就不重要。他们就像接力赛跑的选手,每个人都在不同阶段推动着秦国向前发展。但商鞅无疑是这场接力赛中跑出最关键一棒的人。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商鞅堪称一位伟大的改革家。他的变法不仅改变了秦国,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看到商鞅变法的印记。

这就是为什么说:论秦国崛起之功,商鞅当居首位。他为秦国的崛起设计了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其他六位丞相都是在这个体系内发挥作用。这种根本性的贡献,是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结语

历史长河中,制度的力量往往超越个人的才能。商鞅变法为秦国打造了一副强健的筋骨,让秦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但如果没有其他六位丞相的努力,秦国统一天下的道路必定更加漫长。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做哪一位秦相?

参考文献:

1.《史记》,司马迁

2.《商君书》,商鞅

3.《战国策》,刘向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白寿彝

5.《秦汉史》,韩兆琦

0 阅读:14
嘉林读书的

嘉林读书的

积极向上;爱学习;爱思考;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