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高风险的创业比赛中,你拿着“欧洲制造”的牌子,却背后依赖着中国这位“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这怎么能赢得比赛?
“北伏”收罗英才搞科研是可以的,但是中日韩技术已经成熟了,该走的弯路都走过了,重新“发明轮子”有必要吗?落后不是问题,傲慢自大才是。很多人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太尊重和太看得起自己了。
Northvolt(北伏)将“环保”作为卖点,宣传将生产“全世界最环保的电池”,为此将工厂选址放在了瑞典北极圈附近。
瑞典一到冬天,别说北极圈里头了,哪怕很靠南的地方,都有十几个小时的黑夜,肯定影响工作效率。有人要说,那夏天不是白天长嘛。不好意思,夏天这里雷打不动要休假,1个月到2个月不等。
中国现在的优势就是产能、供应链,还包括市场,只要这几个我们自己不瞎搞,说实话慢慢发展时间是在我们这边。而欧洲美国今天就是很多先进的东西做出来了但是都拿去搞金融泡沫了。
从“豪言壮志”到“步履维艰”
回望过去几年,北伏从一个令人兴奋的初创企业到逐渐变成一个烂尾项目,背后是怎样一场令人唏嘘的“英雄出师未捷”的故事?
从最初的雄心壮志——成为欧洲的“电池独立运动”的领军者,到如今无力支撑的破产申请,北伏的命运让人感慨万千。账面上仅剩3000万美元现金,债务却达到58亿美元,且现金只能维持一周的运营。
虽宣称自己是欧洲动力电池产业的独立先锋,但背后北伏却依赖着中国企业的全套设备方案。一个看似矛盾的局面:口口声声要摆脱中国的控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得不屈服于中国的技术和供应链优势。
举个例子,北伏的电池制造依赖了中国的设备商提供的关键技术和制造设施,甚至在全球最先进的锂电池生产设备上,中国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套设备方案的来源,正是中国企业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在全球锂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换句话说,北伏想要实现所谓的“欧洲独立”,但根本上依赖的,还是中国的技术和供应链支撑。
然而,正是在这种“拧巴”的心理下,北伏最终无法脱离对中国的依赖,却又深陷对中国的“不信任”泥沼。多次向外界传达的“脱钩”战略和“自主创新”的口号,最终变成了纸上谈兵,无法支撑起真正的产能和竞争力。
这是个“死局”还是“自杀式作死”?
从高管到员工,他们口口声声宣称要打造世界级的锂电池厂,结果却在最基础的环节上犯下低级错误。你可以把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但北伏最致命的问题,恰恰是他们对自身“聪明”能力的过度自信,和对中国技术、设备与经验的极端排斥。
北伏的高层管理人员,曾在巨头公司担任过供应链管理职位,这听上去很牛,但这也让他们误以为自己能轻松搞定一切。问题是,供应链管理和锂电池制造这两者,区别就像你能从一个工地调度材料,不代表你能搞定一栋摩天大楼的建造。
在工厂建设、设备调试、量产这些环节上,北伏完全依赖中国的设备商,依赖中国工程师的“手把手”指导。然而,问题就在这里——他们虽然依赖,却又不信任。拒绝让中国工程师在中国调试设备,坚决要在瑞典本土进行。这不仅是对自己团队的不信任,更是对中国设备的轻视。真是拿着外国的“面子”砸自己的“里子”!
就在这份“不信任”中,北伏走上了一条死路。量产阶段,事故频发:从火灾到爆炸,从员工吸入有毒气体到设备故障,几乎没有一天是平静的。根据匿名透露的消息,北伏的欧洲员工甚至把中方提供的设备格子当作“收纳格”使用,放了些无关紧要的杂物——这种不专业的操作,直接导致了物流系统出错。结果呢?欧洲员工站出来指责中国设备有问题。你告诉我,这不是典型的“自己坑自己”?
这种低级错误的积累,最终让北伏错失了最重要的交付节点,尤其是宝马那份高达22亿美元的订单。宝马眼见北伏一次次的延期与事故,最终决定取消合同。那22亿美元的订单,几乎是北伏喘息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了这笔订单,北伏的资金链彻底崩塌,宣布破产也就成了迟早的事。
看北伏的惨败,我们不禁要问: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其实,问题并不在于技术。你说,中国的锂电技术差吗?如果中国的电池技术差,那为什么所有欧美车企都来“蹭”中国的技术?问题在于,北伏的管理层,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负”和“孤立”的局限性。
中国锂电崛起:从“没有到有”,从“从属到主导”的逆袭
十几年前,提到锂电池,世界的目光几乎都集中在日韩。那些全球领先的企业,不仅拥有强大的技术壁垒,背后还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的锂电池企业和设备制造商几乎处于一个尴尬的边缘地位——技术短板,资金不足,市场完全依赖进口。可以说,那时的中国锂电产业,像是站在门外,抬头望着别人家的电池技术,眼巴巴地等着从他们那里借点“残羹冷炙”。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了戏剧性。那些年,刚刚起步的中国锂电设备制造商们并没有选择坐等突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始“自我造血”。他们并不盲目地抄袭日韩的技术,而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积极研发适合中国市场的锂电设备。于是,一些技术领先的企业,逐步从模仿转向创新,走出了自己的路。
有趣的是,在那个时代,很多人对中国能否打破日韩的技术垄断持怀疑态度。谁能想到,仅仅用了十几年时间,中国锂电设备制造商就完成了从“没有到有”的蜕变。更难得的是,他们没有停留在“勉强及格”的水平,而是实现了自主创新,将自动化控制、稳定生产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目标变为现实,迅速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这段逆袭的历程,真的是满载了“信任”和“协同”的力量。别看现在中国的锂电设备大放异彩,背后那股“信任”的力量绝不可忽视。这个信任并非盲目的自信,而是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团队协作和市场洞察,一点点建立起来的。最初的合作,或许只是借鉴,甚至是依赖,但如今的合作却是双赢,甚至是共同引领行业创新。
中国的“全套方案”值得信赖
不管北伏最终选择走向何方,最值得反思的还是“技术信任”问题。在这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技术和产业链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可以单打独斗的事情。北伏的惨败,是对全球技术和产业链合作深度的警示。中国的电池技术和设备,早已走到了世界前列,北伏如果能够放下成见,真正与中国企业深入合作,今天的局面会不会有不同?
最终,北伏死于心态,而不是技术。如果你还在为“本土化”而固执自封,那只能等着让“全球化”的浪潮把你拍得粉碎。
以下为信息来源:
欧洲 “锂电之星”本可以不死,生路就在中国-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