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中和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内蒙古地区于近日挖掘出22万吨的钍金属资源。
22吨的钍是什么概念呢?
它是可以支撑14亿人用两万年的核能源!

内蒙古正式成为这场新能源革命的策源地。
美国吵吵:“中国有再多的钍也没用,我们四年都没攻克下钍的运用!”
而中国科学家的回应让美国傻眼了:“我们早已在钍基熔盐堆领域获得成功。”

中国的内蒙古正在悄然酝酿一场,可能改写人类能源史的产业革命。
这片广袤的土地,不仅坐拥着全国第一的煤炭资源,和世界第一的稀土资源。
更是在近日挖掘出了高达22万吨的钍矿资源!

很多人可能对钍元素没什么概念。
简单的来说,钍是一种非常稳定的金属元素。
钍元素是经由衰变来储存能量,储存了能量可以做什么呢?

它可以用于医疗、航空航天等工作的科技研发,尤其是核建造。
在过去,世界各国用作核燃料的材料都是“铀”。

但是铀在做核燃料的时候,会出现很多隐患和问题。
比如,众所周知咱们国家的核电站,都建在河海水域附近。

这是因为铀在助燃时,需要大量的冷却系统。
正好可以利用水资源来降温。
但是铀作为燃料,会使核反应堆的底部温度上升,就会有爆炸的风险。

即使我们国家在防爆防泄露这两个方面,防护一直都做得很好。
但是,一旦核泄漏到海水中,将会为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
比如,2011年的福岛核泄漏事件使得全球的核发展都陷入了低谷。

这次核泄漏也让民众更加关心核电站的安全问题。
大家都不想核电站建在自己的附近。
那么选址的地方要挨着水域,又要远离人烟。
导致核电站可以选择建造的地方就会少之又少。

而钍作为核燃料的话,是不需要水来冷却的,而是用风冷却。
也就意味着,如果我们用钍来做核燃料。

选址问题就不再被以前的水力发电束缚。
我们可以把核电站建设在任何荒无人烟的地方,尤其是大西北的戈壁滩。
既能远离居民,免得住在附近的居民提心吊胆。

又可以通过这个技术项目,扶持西北的发展。
另外在世界资源上来看,钍资源是铀资源储备量的三到六倍。

钍的利用率也比铀高出了50%。
所以钍替代铀是必然趋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率先看到了钍资源的优势。
并进入了研发,但在历时四年后,美国失败了。

中国不禁思考,我们是否可以成功让“钍”来替代“铀”呢?
中国的科学家在对钍元素的研究中发现。
钍基反应堆只有在700摄氏度的高温下才可以运行。

我们以往的核材料都禁不住这样的高温。
所以我们开始寻找“钍铀转化”的方法。
在2017年,中科院和甘肃省签署了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的战略部署。

并成功攻克了把“钍232”转化为另外一种核燃料“铀233”的技术。
钍铀转化不仅解决了核燃料铀的诸多弊端。
还在钍铀的转化过程中,解决了合金腐蚀的难题。
使其重要设备的工作寿命被延长了30年!

而这项最早源自1965年,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的技术。
却在中国得以实现,从图纸到现实的跨越。
如今,在甘肃武威的戈壁滩上,世界首座钍基熔盐实验堆已连续运行超500天。

在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钍元素以独居石形态与稀土共生。
这座被称为“世界稀土之都”的矿山每生产1吨稀土,就能同步提取约2公斤钍金属。

目前探明储量已达22万吨,按照钍基反应堆年消耗公式计算。
仅此一处即可满足4400座核电站千年运转需求。
这些钍矿的发掘,对于中国钍基熔盐实验,可谓如有神助,天降甘霖!

过去传统核电站需2000亩用地、百万立方米冷却水。
可是钍基熔盐堆采用模块化设计。
单个反应堆仅需足球场大小场地,且利用空气冷却。

我们将在2029年,在甘肃武威,建设首座商用钍电站并投入运营。
通过“核能-风电-储热”三联供系统,实现24小时稳定供电。
并以钍电站为中心,联动产业园,社会纷纷响应。

比如上海电气已实现熔盐泵、换热器等核心设备100%国产化。
中广核也在内蒙古布局钍燃料后处理基地。
华为更是将钍能纳入“智能矿山”解决方案。

可以展望,在未来中国的钍电站技术稳定后。
中国会把钍电技术带出国门。
带动全世界一起成为世界环保共同体。
而现在钍资源世界储存量第一的中国。

也可以通过一带一路的项目,利用钍资源,打破美元霸局,收回外汇。
据《中国新型储能发展白皮书》预测,到2035年,钍能产业链将催生12万家配套企业,带动50万亿级经济增量。
白皮书也指出,中国的新能源绿色发展必将成为全球新能源转型的引擎。

当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还在哀叹“历史终结”时。
中国正用钍元素的裂变之火,点燃核科技的火炬。

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佛朗西斯说的也没错。
美国明明在钍电上抢占了先机,却在攻克四年后选择了放弃。
美国的钍电历史的确终结了。

而中国的钍电技术正是蓬勃向上的好时机。
钍可以通过带动产业而使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
而国家经济的发展又可以使钍电拥有更多的科研基金。

并且现在我国对于碳中和的要求已经从低碳提到了零碳。
风力的清洁能源和钍电的取之不尽相互作用。

势必会使我国在环保和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正如《经济学人》的惊叹:“19世纪属于煤炭,20世纪属于石油,21世纪必将属于中国。”

19世纪,英国靠煤炭成就日不落帝国。
20世纪美国靠石油美元称霸全球。
而在如今的碳中和时代,“钍”正成为中国突破能源瓶颈的王牌。

可以看到,在不远的未来。
戈壁滩上矗立着一排排的发电风车。

风车下的钍电站里,一块大屏幕上,跳动着实时传输的发电数据。
10亿千瓦时、20亿千瓦时···
这些跳动的数字,正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注入永不枯竭的核能之光。
信源来自: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郑州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文发布的图片、文字等素材来源于网络,我们尊重所有原创作者的权益,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