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位皇贵妃,她的传说都随着死后墓改皇陵成为永远的谜题

吕布省愚 2024-02-25 09:50:34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 3400 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11 分钟)

有道是:时光随着浪潮汹涌的绵延,写下每一缕岁月的痕迹。

大家好,这里是您的老朋友省愚杂谈。明朝后妃选辑,我们今天将来到第58辑内容的讲述。上一辑,我们讲述了明朝最后一位皇后思宗周皇后的故事,在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思绪萦绕下,周皇后最终用一条白绫守住了自己,也守住了这座即将倾倒的大厦最后的尊严。

让我们展开看思宗皇帝的后妃序列中,有这样一位妃子,理论上讲,她也算是明朝最后一位皇贵妃,在明朝最后那十几年内,她也算是后宫仅次于周皇后存在的人物。然而在她身上,却有着诸多的谜题,比如她的出身,她的生父,她母亲的职业,几乎都是几百年来诸多地摊文学疯狂追逐的热点。然而,她的所有秘密都随着她去世两年后,自己的墓葬被改造成明朝最后一座皇陵而成为永远的谜题。

现代人对于古代妃嫔的理解

“读史知今世,来者犹可追。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让我们准备好所有的史料,开始今日正文的讲述。今日文章之主角,是为明朝思宗皇帝之皇贵妃-田氏。

·传说中的原名与传说中的出身

根据现有史料的证据,有一个颇为真实的事实,也即是明朝这最后一位皇贵妃田氏,她的岁数应该是要稍长于思宗皇帝的。田氏的生年,大概率在公元1611年之前,而田氏更大的神秘来自于旁支史料记载着她的原名,她居然名叫田秀英。众所周知,明朝第一任皇后马皇后的原名相传就叫马秀英。前有马秀英,后有田秀英,也不知这是否应该是上天的注定,注定要在思宗皇帝处,为明朝画上休止符。

史料《北游录》中记载,“贵妃田氏名秀英”,这也即是其秀英二字的唯一史料出处。

说到田氏的父亲田弘遇,这位也是在明末,能与周皇后父亲周奎相提并论似的传奇人物,以后在《明朝外戚列传》中,我们还会详讲这两位。然而对于田弘遇与其妻子吴氏,也即是田氏母亲之间的关系,旁支史料里却有惊人的说法。

《思陵典礼记》与《国榷》均称田氏母亲吴氏是田弘遇妻,吴氏乃娼妓出身。所以,田氏是吴氏带到田家的女儿,非田弘遇亲生。如果此说法为真,那么田氏的父亲到底是谁,要么这世上只有吴氏知晓,要么连吴氏自己也不知晓。不过此说并不见官方史料,想来也能理解,官方史料哪能记录这些让人些许害羞的纷纷扰扰。

充满故事的画像

《明史》记录,田氏家族于历史上某个时期由陕西举家迁往扬州。所以,田氏的祖籍为陕西,成长阶段更多是在扬州。在扬州生活的时间段中,父亲田弘遇曾聘请一位薛姓女琴师教授女儿鼓琴之技,而这位女琴师薛氏后来阴差阳错地成为田氏的继母。民间野史称,这位继母对田氏疼爱有加,同时田氏还学习绘画。自此,一位知书达礼的女子形象似乎已经呼之欲出。

·从信王妾室到皇帝妃嫔

史书《玉堂荟记》记录称其父田弘遇曾为千总官,也因为这个官职的原因,田家在某个时期开始,在北京长住。

改变命运的时刻,往往伴随诸多蹊跷的事情的发生。田氏在崇祯帝为信王的时候,即入王府为妾。上一辑我们讲过,天启六年,也即是公元1626年,信王朱由检“出府成婚”。同年农历六月壬辰日,明廷为信王选妃。当时年龄最小的女子周氏被选为信王妃,于次年二月完婚。而根据常理推测,此次选妃过程中进入三甲的另外两位,大概率就是田氏与后来同时成为信王妾室的袁氏。

在信王朱由检正式成婚的同一年,信王的兄长天启帝朱由校驾崩,按照顺位继承制,当时的第一顺位朱由检继承大统,也即是后来史称的明思宗。根据《明实录》的信息,田氏于公元1628年被册封为礼妃,不久后,田氏封为贵妃,另一位妾室袁氏则封为淑妃。

·从多子多福到艺压群芳

成为皇帝身边的女人后,田氏自然不能闲着,在生理机能正常的情况,为皇家开枝散叶也成为那个时代,像她这般女子的分内之事。我们在此先不谈任何有关于男女平等的话题,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切似乎是可以被理解的。

在可查询的史料中,田氏先后为思宗皇帝生下四子,分别为思宗第四子朱慈炤。思宗第五子朱慈焕,思宗第六子朱慈灿以及思宗第七子悼良王,可惜第七子的名讳已不可考。很大的可能,只有第四子朱慈炤后来在史学上真正留下了痕迹,而五子、六子、七子三人,均早夭。

公元1640年,田氏在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居住。承乾宫的铺设,皆由其父亲田弘遇所进,“多江南器玩”。可见,当时田氏的生活环境,显然不知民间几多疾苦。这一切,被记录在史书《烬宫遗录》里。

陨落的残破记忆

有了这“多子多福”的资本,田氏在另一方面也展现出自己在艺压群芳的熏陶下的技能。可见,传说中她的继母教会了她很多后来的立身之本。

相传,田贵妃“生而纤妍,性寡言,多才艺”,“古玩、时器及壁间字画,无不精好”,“又洞晓音律,管弦琴奕,色色皆工”。思宗皇帝曾听田贵妃吹笛,不禁赞赏道;“裂石穿云”。除此外,明朝时后宫女眷好玩蹴鞠,也就是踢足球,田贵妃亦不时参与。思宗皇帝在射场骑马奔驰时,听闻田贵妃也会骑,便命她上马,只见田氏从容上马,轻松安闲地驰骋一回,其风雅的姿态令人无不称赏。

除了以上技艺之外,田氏还素喜丹青,经常临习宫中所藏之帖,或在花前描摹,她所画就的群芳图和一幅兰花,都令思宗十分喜爱。由于自小跟随母习琴,田贵妃也经常在御前献艺,一次听完田贵妃鼓琴,痴醉的思宗便问在场的周皇后为何不谙此道,周皇后便正色面严的答到;“妾本儒家,惟知蚕织耳,妃从何人授指法?”。显然,此时皇后似乎话里有话,皇使人不禁怀疑起田贵妃的出身,思宗便询问田贵妃从何习得琴艺,田贵妃当然回答是母亲传授。此处又有存疑问,田氏所说的母亲到底是生母吴氏,还是继母薛氏,不得而知。但是仔细想想,不管是生母还是继母,似乎都有能力教会田氏以上的技能。

于是思宗便召田贵妃母亲入宫,当众演奏一曲,才解开众人之疑惑。所谓,其母“厚赐而遣之。自此,隶籍宫门出入听之”。

·田氏与皇后之间的冲突

朋友们似乎也看出一些细节来,周皇后与田贵妃之间,似乎总有一层无法捅破的窗户纸。思宗皇帝也清楚这个事实。所以,才会有上一段周皇后的说辞,给当场所有人带来的疑惑。结合上一辑我们讲述的周皇后的故事可以想象,在当时,皇宫内院的人们不止民间疾苦,也不知一年旱灾一年水灾给国运带来的灾难,还在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争风吃醋。不过话说回来,造成这一切的,并不是周皇后与田贵妃,站在几百年后上帝视角的我们,似乎也没有理由去怪罪这二位女子。

显然,田氏与周皇后之间并不是如表象上看到的那般友好。

按照明朝自朱元璋时期形成的旧例,新年的正月初一,宫中嫔妃都需向皇后朝贺。某年,田贵妃依例来到周皇后所在的交泰殿准备向皇后朝贺,但周皇后知道田贵妃在殿外,却故意不宣她进殿。当时天寒地冻、风雪交加,周皇后也可传令免礼,但周皇后却故意拒田贵妃于殿外,而稍晚才来的袁淑妃却先田贵妃一步进殿,且和皇后相言甚欢。过了许久,待袁淑妃离去后,周皇后才宣田贵妃进殿,行朝贺礼时,周皇后沉着脸不发一语,田贵妃行完礼后只能默默退下。

这也即是上一辑我们讲述田氏受到皇后冷遇闹情绪的故事原版。不过故事最终的结局却是,周皇后与田贵妃相谈甚欢,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了却身后事

史书《思陵典礼记》记,公元1641年四月,思宗进封田贵妃为皇贵妃,同时进封袁淑妃为贵妃。这应该是效仿万历帝妃嫔的例子。一年后的1642年,田皇贵妃染上重病。其年幼的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应该是思宗第四子朱慈炤,另外一个大概率是佚名的悼良王被托付给前朝皇后懿安张皇后抚养。

公元1642年10月16日,田皇贵妃逝世,享年大约在31周岁至32周岁左右。思宗追谥田氏为恭淑端惠静怀皇贵妃,入葬于天寿山。

田皇贵妃逝世后不久,崇祯帝本来要选九嫔,即是效仿其祖父与高祖父,以便迎她的妹妹田淑英入宫。此前,田淑英曾入宫探访她,思宗“见而悦之”,她“即令出,自此绝不复入”。读到这里,似乎是“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的既视感。

结局很简单

后来,时间节点来到了战事紧张的乱世中。田淑英入宫册封一事不了了之。前面提及的史书》北游录记载,田淑英在明亡后嫁人。

公元1644年,甲申之变,明朝亡国,李自成入北京,思宗与周皇后皆自缢殉国。李自成命打开田皇贵妃的坟墓,将思宗与周皇后一起葬入。田皇贵妃之墓从此由皇贵妃园寝改号曰思陵。原本墓葬会保留一个人在世之时的很多秘密,然而,贵妃的墓葬变为了皇陵,自此以后,田氏的所有的秘事,似乎都因为这一次墓葬的变更被永久封存在了地壳中。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这位出身神秘,行事有着一丝任性的女子,在纷繁复杂的历史长河中,并未留下自己显著的形象,或许这也即是她的宿命。

0 阅读:24
吕布省愚

吕布省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