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十年太子,父亲让位他却死活不登基,最终被打晕强行抬上龙位

历来现实 2024-11-28 22:39:3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北宋末年,战火燃遍中原。金兵攻入北方,京师汴京岌岌可危。太子赵桓却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拒绝了父皇宋徽宗的禅位。

他的手颤抖着推开诏书,说:“我不登基。”朝堂上下为此一片哗然,谁都不明白,他为何如此抗拒皇位。这一场纷乱中,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被迫登基的太子

宣和七年(1125年)冬,汴京的宫殿内一片慌乱。金军分两路大军南下,一路攻克太原,一路直取中山和河间。

战报接连传入,宋徽宗赵佶眉头紧锁,脸上满是焦虑。他在崇宁殿召见亲信宰相蔡攸、宦官童贯,语气中带着颤抖:“金人如此咄咄逼人,朕……朕不能应付了。”

旁边的蔡攸连忙安抚:“陛下可暂避锋芒,将皇位禅让于太子,让他稳住朝局。只要局势稍缓,陛下再决后策。”

童贯也附和:“此计妥当,可令百姓安心。”宋徽宗听后,连连点头,随即下令拟定禅位诏书。

诏书很快送到太子赵桓的府邸。赵桓看着诏书,双手微微颤抖,迟迟没有接过。

他的心中犹如翻江倒海:汴京危局,朝廷衰败,金军步步紧逼,这皇位哪是权力的象征?简直是烫手的山芋。他把诏书推到一旁,声音低沉:“我不接这个位子。”

传诏的宦官愣住了。他跪在地上,连声劝道:“太子,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信任您,才将大任交托。您若拒绝,如何向天下交代?”

赵桓摆摆手,语气坚定:“你们回去告诉父皇,这皇位,我不能要。”

消息传回宫中,宋徽宗听闻勃然大怒。他对身边人咆哮:“这还是朕的儿子吗?国家有难,他竟推脱不管!”随即命令蔡攸等人亲自到太子府中“请”赵桓进宫。

赵桓被带到宫中,面对众臣的逼迫依然拒绝。他站在殿下,低声说道:“朝局已危,我即位不过徒增乱象。国难当头,我实在无力肩负。”

宰相白时中怒斥:“太子,汴京百姓眼巴巴地盼着皇帝主持大局,您怎能畏缩不前?”

蔡攸也劝道:“太子若不登基,国家便无依靠。届时,百姓怨声四起,局势更加不可收拾!”

赵桓依旧摇头。他的固执让众人气急败坏,几名宫人索性动手将他强行按倒在龙椅上。赵桓挣扎着喊:“我不做亡国之君!”

随即被人打晕,草草完成了登基仪式。殿中礼官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但这场仪式,没有半点欢庆的氛围。

登基后,赵桓改元靖康。他坐在龙椅上,低头沉思,脸上的表情复杂至极。身边的大臣劝他振作,他却淡淡地说了一句:“朕既即位,天下更难安。”

太子十年的沉默与压抑

赵桓的懦弱并非天生。他出生于1100年,是宋徽宗的长子,自幼聪颖好学,颇得父皇喜爱。

12岁时,赵桓被立为太子,开始参与朝廷事务。这“十年太子”的经历,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抑。

宋徽宗是个有才华的皇帝,却不善治国。他热衷于书画、园林、道教,朝政几乎全权交给蔡京、高俅等宠臣打理。

赵桓虽然贵为太子,却毫无实权。他的职责仅限于陪同父皇参加一些典礼和庆祝活动,真正的朝堂事务,他插不上手。

有一次,赵桓忍不住进谏,劝父皇清理朝纲。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直言:“蔡京贪权误国,应当逐出朝堂!”

话音刚落,满殿寂静。宋徽宗的脸色瞬间阴沉,他冷冷说道:“太子年幼,不知朝政艰难,退下!”

此后,赵桓的进谏次数越来越少。他渐渐明白,父皇不仅不会听取他的建议,反而视他为碍事的存在。他曾对身边的侍从说:“做太子,不过是空有虚名。父皇不愿放权,我便永远是个傀儡。”

十年的压抑让赵桓对朝廷失去了信心。他看着日渐腐败的朝政和民间的怨声载道,心中充满无奈。他并非不懂国家的危局,只是知道自己即使登上皇位,也无法扭转这个已经腐朽的政权。

靖康改元后的权力挣扎

靖康元年(1126年),赵桓刚即位,金军的铁蹄已经踏破北宋的防线。汴京内外满是战火的阴影,赵桓在金兵南侵的压力下启用抗战派大臣李纲担任尚书右丞,全权负责京城防务。

李纲到职后,立刻着手整顿军队,调集士兵修缮城防。他站在汴京城墙上,向士兵们喊道:“金兵不过是虚张声势,若能稳守城池,必能击退他们!”

士兵们在李纲的带领下士气大振,城中百姓也纷纷加入防守队伍。

金军第一次进攻汴京时,李纲指挥守军用火油、滚木击退敌军。金兵损失惨重,被迫退到城外。

赵桓听闻战报,露出久违的笑容,亲自召见李纲,大加赞赏:“李爱卿果然忠勇,朕赖你守住了京城!”

京城的胜利并未持续太久。金军再次集结大军,誓要攻陷汴京。此时的赵桓在朝堂上陷入了更大的矛盾中。

一边是以李纲为首的主战派,主张与金军决战;另一边则是宰相白时中为代表的主和派,极力劝赵桓割地求和。

赵桓夹在两派之间,举棋不定。金兵再度兵临城下,汴京的守军已经疲惫不堪。赵桓在主和派的压力下,被迫同意遣使向金军求和。他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并送去巨额金银财宝。

李纲得知后,当面质问赵桓:“陛下,退让不能换来和平,敌人得寸进尺,只会让国土更危!”赵桓低下头,叹息着说:“朕无他法,若能暂缓战事,百姓或许能少受些苦。”

可事实很快印证了李纲的预言。金军不仅没有退兵,反而集结更多兵力攻破汴京。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洗劫汴京,赵桓与徽宗一同被俘,北宋灭亡。

囚徒的漫长岁月

被俘后,赵桓与徽宗被金兵押解北上。他们披着囚服,头发散乱,双手被绑。一路上,金兵的鞭打、百姓的围观,都让这位末代皇帝备感屈辱。

在到达金国五国城后,赵桓被单独囚禁。起初,金人尚存几分礼遇,每日送来粗饭,但随着时间推移,赵桓的境遇越发恶劣。他被迫劳动,衣食匮乏,常常忍饥挨饿。

有一天,他在监牢中对同伴说道:“朕若当初听李纲之言,与敌决战,即便身死,也不至于落得今日下场。”他的话里透着悔恨,但此时一切已无力挽回。

北宋灭亡后,赵桓的异母弟赵构在南方建立南宋,改年号建炎,继续宋朝的国祚。赵桓曾多次托人向南宋朝廷递交信件,恳求赎回自己,但始终没有回应。

有人认为,赵构不愿意赎回兄长,是担心赵桓回国后会对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胁。赵桓对此心如明镜,却无能为力。他的生活一日不如一日,身体也逐渐衰弱。

1161年,赵桓在囚禁中去世,享年62岁。他这一生,从未能摆脱自己的命运,也未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历来现实

简介:假装不懂现实,假装懂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