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西方国家说: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自由支配。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却发现:想实现这个目标,难度实在太大了。不仅如此,在一个劳动力相当充沛的地区,你会发现:35岁,已经成了你能否找到工作的门槛。以上是一个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结论。但事实上,我国劳动力缺口,已经大到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为了缓解这种制约,企业主惊奇地发现:通过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可以大大缓解这种制约。比如说,当早八点晚五点的工作制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时,企业主会运用一切智慧,将其延长到早八点晚八点。这个结论的一个典型证据,是某些头部企业所谓晚八点下班有晚餐、有打车补贴等一系列劳动者无法拒绝的福利待遇。当早八点晚八点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时,早八点晚十一点的现象,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且附加值较低的企业中,已是常见的现象。对于一位年龄在50岁的劳动者而言,早八点晚十一点的工作制度,在大多情况下是超出其身体允许的负荷范围的。某种程度上说,35岁现象的背后,是高负荷的劳动强度。50岁,如果不能在城市找到接纳自己的企业,于广大(准确的数量是接近3亿)的农民工而言,离开工厂、回到田间地头,是更适合的选择。我们在宏观人口数据中,找到了支持这一结论的数据,这就是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的常住人口年龄分布百分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