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农民起义在天启末年爆发,并迅速席卷整个陕西,并很快波及到山西,进而进入河南。
其实明军曾经有多次机会消灭农民军:一是在秦,也就是在陕西。因为农民军的发源地就是在陕西,在开始的时候,农民军的势力尚且弱小,也没有什么战略,且大多为乌合之众,而且陕西多山地,不利于农民军行军。如果这个时候明军来攻,农民军势必会逃入深山密林之中,如果再以大军进剿,农民军势必失败。明军曾经有的两次大胜:俘获高迎祥、把李自成打得只剩18骑逃入商洛山中,都是在陕西境内完成的。
但是,农民军却在明军的攻击下,从陕西逃往山西,然后逃至河南。中原地区一马平川。后面即便杨嗣昌制定了严密的十面张网计划,但依旧无法彻底消灭已经势大的农民军。
那么,农民军为何如此难以消灭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一是招兵。由于此时民不聊生,流民遍地,流民中的青壮年为了生存下去,不被饿死,大量加入农民军中,所以农民军根本不需要像明军一样征兵。这里可能要问,流民从哪里的?流民实际上就是破产的农民,由于不断的加饷,不堪重负而逃离家乡。
吴应箕是明末著名学者、抗清人士。他在河南,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所到之处,田地的界限都还在,但是全部长满杂草,无一耕种,而田间的黄茅白草,一眼望不到边际。他经过询问才知道,因为税赋远高于田地产出,农民宁可逃亡,也不要土地。因为税赋太重,所收的粮食全部交上去都不够交税。
一边是良田荒芜无人耕种,一边是百姓逃亡和大量饿死,如此匪夷所思的场景,让人不禁唏嘘和叹息。
而那些逃离家乡的流民,成为农民军源源不断的兵源,可以说,明朝不解决流民问题,就无法大根本解决农民军问题。
二是饷银。农民军打下城池之后,城内的储藏和富户的财产都成了战利品,所以他们也不需要像明军一样输饷。而反观明军,人马还没动就是安家银,人员、马匹都是费用,朝廷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加饷,财政上的巨大压力让朝廷和百姓都喘不过气来,而财政困局正是大明倾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李自成在打下洛阳之后,打开福王的仓库,发现里面粮食堆积如山,很多都已经烂了,遂开仓放粮,整个中原大地都为之震动,数百万百姓纷纷扛着李自成的旗帜往洛阳而来,李自成的实力大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三是惩罚。农民军能战则战,不能战就丢了城池远遁,也没有人会遭到惩罚。反观明军则不一样,但凡战场失利,崇祯皇帝必定会杀文官武将以泄愤。杨鹤原本用招抚的方法来解决农民军问题,这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朝廷拨款不够,根本不足以安抚流民,也无法恢复农业生产,最终由杨鹤背锅,发配充军;贺人龙是一名悍将,但崇祯帝因为他和李自成同为米脂县人而怀疑他,所以杀了他;孙传庭因为意见不和,被下到监狱,等等。明朝不是没有人才,只是人才一个一个被杀,一个一个进了监狱。后来崇祯帝在无人可用的时候,竟然不得不从监狱里放人出来,比如:孙传统、侯恂、傅宗龙等等。
四是农民军顽强的生命力。农民军战败即逃走了,明军虽然缴获了辎重,斩获了老弱,但是农民军剽掠几日,有了财,有了人,很快就恢复了元气,而且旧部来归,势力更甚从前。
五是明军将领养寇自重,又以文官统兵,还经常内斗。明军的统兵者都是文官,他们害怕箭矢,又不能骑马,常常为将士们所轻。这一点上是有例子的。熊文灿上任的时候,左良玉看不起他,故意在明军内部制造矛盾。熊文灿没办法,只好将自己带来的2000火枪手大部分解散。
有个叫翰林叫刘之纶,他见国家有事,遂主动请缨,崇祯帝大喜,于是让他担任总兵。刘之纶一介书生,哪里会带什么兵,在战场上战死。朝中大臣得知他死后,争相庆贺“老刘死矣”。因为他一个区区翰林,得到崇祯帝的赏识而迅速高升,这是其他官员所不能容忍的。
其实,明军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统帅如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都是有谋略之辈;总兵虎大威、曹文诏、左良玉、曹变蛟、猛如虎、尤世威、周遇吉、贺人龙、黄得功、高杰等都是善战之辈。他们兵精粮足,虽然取得一些战果,却无法彻底消灭农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