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啥要不断印钞?一文讲透背后逻辑

昊昊聊情感 2024-10-04 10:42:39
一个农民,1年种出100斤米。 有100个人,人均手握1元大钞,要买1斤米。 于是交易发生,100人,每人花1块钱买米,农民获得100块。 第二年,农民用赚到的100块投资设备,增产到200斤。 原来那100个人感觉1斤大米吃不饱,想要2斤。 供给200斤,需求200斤,1元1斤,没涨没跌。 可如果这一年没有印钱,市场上一共还是100元,怎么办? 那没辙,一斤大米只能降价一半儿,到0.5元。 这100人一看,敢情大米每年都要降一半儿,现在买不就亏了? 不如忍一忍,先买1斤,剩下的等明年降价再买。 农民一看,去年产100斤赚100,今年产200斤,反而只赚50,那我废那么大劲投资设备多产它干嘛? 接下来农民会怎么办? 很可能把多出来的100斤大米倒了,供给少了,价格才能涨回去。 并且明年打死他也不会投资了,赔本儿的买卖没人干。 这就是货币供应不足带来的后果,学名“通货紧缩”,同时打击了生产和消费两端的积极性,对经济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为了避免通缩,国家就要印钱,起码要跟商品供给以及消费欲望相匹配。 你可别小看通缩,只靠印钱真就未必能解决。 典型如日本,物价30年不涨。 为了刺激通胀率,政府已经无所不用其极,搞出个“无限量化宽松”,大白话儿就是撒欢儿印钱。 可就这么个印法儿,通胀依然上不去,以至于日本经济从失去的10年20年,到现在失去30多年了,看起来还要一直失去。 为啥印了这么多钱,依然通缩呢? 日本的问题跟供给关系不大,主要还在需求端,消费欲望太低。 之所以消费欲望低,固然跟文化相关,也受人口老龄化影响,但这些因素都会被一个玄之又玄的东西放大,那就是“预期”。 所谓“预期”,就是“我觉得”。这玩意儿不但很难改变,而且还会传染。 一个人“我觉得”会通缩,就会分享给周围所有人,劝大家省着点儿花钱。 毕竟物价跌了,企业不赚钱。 不赚钱就发不起工资。 发不起工资,大家就要失业。 失业更没钱消费,进入恶性循环。 再加上“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大家心里一恐慌,谁还敢花钱? 结果就是经济雪上加霜,怎么都扭转不过来。 大体上,政府印的钱,不会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只能通过商业银行发放。 而且,绝大多数情况下,钱不会发到个人手里,美国疫情期间发钱那种情况,属于极其特殊的个例。 总之,印的钱想要在市场上流通,就需要有人把它从商业银行借出去,这个过程叫“贷款”。 个人把钱存在商业银行,银行需要上缴央行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剩余的就都可以贷款出去。 准备金是为了防止挤兑风险,毕竟人家来取钱,你都贷出去了没钱给可不行。 假如准备金是10%,那么银行贷出剩余90%,这90%可能还会再存回银行,留下9%的准备金,又可以贷出去81%。 依次类推,在10%准备金率下,银行可以放出最多1000%的贷款,实现了货币增发。 那么问题来了,多出来的这些货币,背后并没有商品支撑,为什么还要增发呢? 答案是“投资”。 货币不只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它还是资本,有自我增值的需求,也就有了投资属性。 还是以刚才那个农民为例,如果他刚开始种地,兜儿比脸干净,种子都买不起,请问,如何才能种出100斤大米呢? 凭他自己,无论如何没戏。 这时,货币的投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他可以找银行贷款10元买种子。 种子加上他个人一年的努力,最终生产出100斤大米,卖了100元。 把10元本金加上1元利息还给银行,自己赚了89元。 原本一无所有的农民,凭空多了89元,这就是货币资本的魔力。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农民预期大米能卖上价儿的基础上。 否则,如果预期通缩,他就不会贷款。 日本为啥无限印钱还是缓解不了通缩? 因为企业负面预期,贷款利息再低,人家也不借。 或者就算借了,也不会投入生产,而是拿去炒股,所以日本股市倒是涨得不错。 个人就更不用说了,都不消费,你还指望他贷款? 既然大家都不贷款,那就只能政府贷款了呗。 于是日本政府负债率一直飙升,负债占GDP的比例早就超过了200%。 就算刨除政府部门间借贷,净负债率也已经超过150%。 相比之下,美国是100%出头儿,中国政府还不到50%。 日本负债率固然畸高,美国在可探讨范围,中国则毫无疑问太低了。 这也是广受诟病的一点,明明政府可以靠印钱发债,还债时可以再印钱还,这种内债的成本几乎为0。 放着这么低利息的贷款不用,偏让地方花高价,借城投债,岂不浪费? 最近“化债”,一个主要途径,就是中央借新债,给地方还旧债。 有些人总是害怕印钱,一提通胀就谈虎色变。 他们的问题就在于,只把货币看作购买商品的一般等价物,而忽略了资本属性。 要知道,国家举债,投资基建,刺激经济,可不是什么中国特色。 这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教父,凯恩斯提出的“凯恩斯主义”。 二战后,整个战后经济恢复,靠的就是这套理论。 当然了,这招也不总是奏效,像日本这种,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政府举债投无可投,“凯恩斯主义”也救不了。 最后一个问题是,凯恩斯就不怕超发货币引发通胀吗? 还是农民的例子,第一年生产100斤大米,第二年政府通过印钱,举债100元,建水坝,市场上多了100元。 水坝解决了灌溉问题,第二年农民增产100斤大米,市场上有了200斤大米。 于是200斤大米,对应市场上的200元货币,物价保持稳定。 超发并没有带来通胀。 当然,这是理想情况。 现实世界中,超发100%货币,不会马上带来100%的生产力提升。 更多情况是,增发100%货币,其中10%进入流通领域,带来了7%的生产力增长,通胀率3%。 这就是健康的货币政策。 而且,像美元这种霸权货币,不但可以印出来借给本国企业,还可以借到外国去。 例如当年美国对中国投资,让中国生产力提升了几十上百倍。 再通过贸易,将大量廉价商品输入美国,这样一来,通胀问题迎刃而解。 不过,最近几年美国打贸易战,要跟我们脱钩。 自己投资出来的生产力,自己不用,通胀率上去,也就不足为奇了吧。 实事求是地讲,原本美元的思路没错儿,也确实造就了二战之后的世界经济繁荣,客观上做了件好事。 所以,中国现在的思路也仿照美国,用人民币投资一带一路,帮沿途国家提高生产力。 理想情况下,把一些落后产能转移过去,利用比较优势,把低成本商品输入中国。 这样一来,他们得到了发展,我们得到了廉价商品,一举两得。 为什么美国玩不下去了,我们却在上赶着玩儿? 因为美国遇到了中国,这个14亿人口,勤劳勇敢的单一民族国家,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统一市场。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已经不满足于美国给我们设计的中低端产业,而是瞄准了他赖以维持霸权的高端产业。 说白了,就是他们之前根本没想过,中国能发展到今天。 也没想过,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居然有用资本搞不定的国家。 现在玩儿大了,想收收不住,追悔莫及。 贸易战,各种卡脖子,意图限制中国向上突破,可惜为时已晚。 中国已经开始建构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利用货币的资本属性。 原理跟美国大同小异。 只不过,人民币不能再走美元霸权的老路。 就算我们想,全世界也不答应。 如果换汤不换药,还推翻美元干啥? 未来中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很可能是凯恩斯当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前提出的方案。 即建立一种世界货币,各国货币与世界货币挂钩。 唯一不同的是,世界货币不与黄金挂钩,而与大宗商品挂钩。 或者随着数字化发展,以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方式计量。 金砖国家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能不能从金砖币开始,形成世界货币雏形? 这里面有意思的事儿可就多了,我是墨子连山,感兴趣可以关注一下,将来陆续聊吧。
5 阅读:280
评论列表
  • 2024-10-04 12:50

    给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为作者点赞!

昊昊聊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