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永远都在为我们的需要而努力,也许我已经遗忘了17年的理想是否曾见过结尾处,一个乡村小孩慢慢地在街上行走的背影?是我们长大以后,背负着变幻了的理想,在无边无际的人群里,继续前行。带着变幻了的理想,在浩瀚的人群里,继续前行。这个故事,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是演的他们犹豫,感情,人生,梦想,现实,法律,利益。每一个人都会觉得自己的身影飘忽不定,飘忽不定的青春,飘忽不定的记忆。对于拥有一台自行车这样一个单纯的梦想,我们竭尽全力地去完成它。王小帅和贾樟柯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因为他对人生的理解有多深,而是因为他对人生的理解有多深,贾樟柯可以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人生之中,而王小帅,则是因为他对人生的理解太少了。
十七岁男孩阿贵,在北京做着一份快递员的工作,老板答应他,等他攒够六百元后,就会给他一辆银色的 SUV,他每天都很努力,但就在他的梦想快要实现的时候,自行车却不见了,这让阿贵很是失望。小坚与阿贵年龄相仿,也是一位北京青年,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在保持自豪的同时,常常会有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当他的爸爸多次违背答应给他一台自行车的诺言时,小坚为了在伙伴们面前挽回颜面,便从家中偷窃了一台车,没想到这台汽车却被阿贵弄丢了。阿贵在得知小坚“盗”走了他赖以为生的自行车后,便不顾一切地要夺回来,二人为了保护自己单纯的理想而大打出手。
就因为一部价值数百元的脚踏车,一次经济上的损失,一次失恋,这仿佛是一种比喻:小桂丧失了进餐的时机,他丧失了“食”,小坚丧失了第一个爱人,他丧失了“色”,这样的结局,已经触及到了人性中最基本、最基本的需要,甚至于被摧毁,实在令人感到悲哀。在小华还未来得及把自己的快乐发泄出来之前,他把车弄丢了;这让又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小坚如愿以偿,但正当小坚欣喜之时,还未等他把车表现得尽善尽美之时,车也不见了。这辆精致的自行车,是中国人常见的代步工具,它将整个电影连接在了一起,也代表着两个男人对自己地位的渴望,也代表着电影的成功。再加上两人身上都穿着醒目的快递服和学校的校服,这就更能说明两人的情况是一样的。
或许,年轻就是一出滑稽的笑话,梦想和信念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在成人的大门前摇摇欲坠,然后被狠狠地撞在大门上,摔得四分五裂。在无处可逃的沮丧与绝望之中,小坚与小贵在各自的时间点上,各自抬起了一块砖头,进行着最终的打击。但这件事已经无法改变。小坚满身是血的倒在地上,小桂背着一辆完全报废的单车离开了摄像机,两个人的人生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谁也不知道这条道路会通往何方。
小坚这位闺蜜,实在是鹤立鸡群,她是怎么看上小坚的,还有她是如何看上那个看起来像是流氓的大欢的,更是让人费解。小贵模糊的“小管家”形象,既是他设定的都市乡下人形象的象征,又是他的“恋爱情怀”的预兆。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她都不像是一个配角,更像是一个道具。当秦观看到了周迅扮演的女管家时,那种隐藏在心底的感动,就是周迅与阿贵四目相对的那一刻。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年轻,,我们都会像王小帅这样,失去冷静。这些事情,都应当得到宽恕,毕竟,我们的青年时代,已经逝去;我们的本意,永远在变化;毕竟,在他的印象里,那个女子只是个漂亮的女子。
王小帅用了很多长焦的镜头来展现剧情,其中最精彩的一幕,就是小坚在巷子里阻止一个喜欢她的女生,他并没有将自己代入到这个角色中。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总共就两个特写,其余时间,他都是一个局外人,没有多少情绪,两个高|潮的打人场景,看起来都很淡然,很内敛。
有一件事我很纳闷,难道那块砖头就是皇城根巷子里成长起来的小孩的标志?不管是上世纪70年代姜文的北京,还是路师兄的80年代的北京,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王小帅的北京,砖头都是无法替代的。这件事在我的青少年时期还没有发生,正好可以利用一下。青春,仅仅是这个词,就足以让我流泪。我不会忘记他们的喊叫声和他们的脸,他们的脸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劫。我记得我看到过的年轻人,我记得我是多么地被动地消磨着我永远也回不去的年轻,这只能说明,这是一个遥远的世界。我不能从这一刻起,时光倒流,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带着我们的男主,跌落到了成人的边缘,失去了一切。琴声已断,歌声已止,车轮已碎,车子已报废,却又在疯长。
他用细腻的话语说出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在我们时空中,始终存在着对身份的追求与忧虑,他将自己的视角聚焦到这些被都市所忽略的人群身上,他们很容易就能得到一些与青少年时代毫无关系的身份。王小帅向玄学与玄学之间的矛盾道别,并尝试深入到民间生活的中心。
电影的背景音乐是两个部分,不长,但很简单,也很完美。开头和结尾都是一支长长的笛子。电影里总是伴随着另外一种节奏,那就是跑步和赛车。小坚第一次亲吻即将到来时,从叶子缝隙中透出来的阳光令人激动,小坚与小贵伸手互相交换名字令人心旷神怡。小贵临死前的一剑,蕴含着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也是一部很有说服力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