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府的除夕,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氛围,从早到晚,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早起准备:天还未亮,家中的长辈就会早早起床,开始熬煮干饭汤。这干饭汤的熬制很有讲究,要用新米,小火慢熬,熬出的汤既香甜又浓稠,熬好后留作接年饭,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富足、衣食无忧。

贴春联、挂灯笼:天一亮,家中的青壮年们便纷纷行动起来。贴春联是个细致活儿,先将去年的旧春联小心撕下,再用面糊仔细涂抹在门框两侧,然后将崭新的春联端正地贴上去。贴福字时,有人会故意将“福”字倒着贴,寓意“福到了”。同时,孩子们则在一旁帮忙递春联、拿工具,还会兴高采烈地挑选自己喜欢的灯笼,挂在门口两侧,火红的灯笼随风摇曳,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色彩。

挂老影、摆供桌:临近中午,在正厅房间的桌子中央上方,挂上写有过世亲人名字的家堂画或家谱,俗称“挂老影”。随后,摆放供桌,供桌布置得极为讲究。先铺上干净的红布,再摆上香炉,香炉里插上几炷香,香烟袅袅升腾。接着,将准备好的供品一一摆上,供品有鱼,必须是整条的,寓意年年有余;还有白白胖胖的馒头,一般五个一摞,象征着五谷丰登;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腐”与“福”谐音,代表福气满满。此外,还有新鲜的水果、精致的糕点、热气腾腾的水饺以及斟满的酒水,所有供品都摆放得整整齐齐,表达对祖先的缅怀和敬意。
捞干饭:午饭捞小米或大米干饭,并且特意多捞一些,确保有剩余,取“年年有余”之意。吃午饭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虽然饭菜相对简单,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一起分享着这温馨的时刻。

包年饺:下午,女人们便聚在厨房,开始包年饺。年饺的馅料以素馅为主,寓意着新的一年素素净净、平平安安。包饺子时,还会在其中包上几枚硬币、几块糖、一些年糕和栗子。包硬币的饺子,谁吃到了就寓意新的一年财运亨通;包糖的饺子,代表着生活甜蜜;包年糕的,象征着日子节节高;包栗子的,则寓意着孩子聪明伶俐。包好的饺子排列得整整齐齐,仿佛是一个个等待检阅的士兵。

请家堂/请茔:傍晚时分,家族中的男丁们手捧放有火纸、鞭炮和香的托盘,神情庄重地前往村里的主要路口。到了路口,他们会找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将三炷香插在地上,然后点燃火纸,一边烧纸,一边将酒水洒在地上祭奠祖先,嘴里还念念有词,由长者念叨着请老祖宗回家过年。仪式结束后,他们起身点燃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取下香放在托盘里,朝着家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大家都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以免惊扰到祖先的灵魂。

放鞭炮烟花、焚香叩首跪拜:整个家族的人提着灯笼,来到村外的十字路口。在这里,大家将准备好的鞭炮和烟花摆放整齐,由家族中的长辈带头,点燃鞭炮,一时间,鞭炮声震耳欲聋,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与此同时,大家纷纷焚香叩首跪拜,迎接各路神仙和列宗列祖回家过年。
守岁:回到家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守岁。大家一边吃着糖果、瓜子等零食,一边聊天、唱歌、讲故事,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生活点滴和喜悦。有的家庭还会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晚会,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屋子里。

吃年饺:临近24时,厨房中热气腾腾,煮好的年饺被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心地吃着年饺。在吃饺子的过程中,大家都期待着能吃到包有特殊馅料的饺子,每当有人吃到,都会引起一阵欢呼,整个屋子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放鞭炮:当新年的钟声敲响,全家人会一起走到院子里,再次燃放鞭炮。这一次的鞭炮声更加响亮,寓意着彻底告别旧的一年,迎接崭新的开始。鞭炮声此起彼伏,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之中。
莱州府的除夕习俗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以下一些内容:
装饰布置

- 插桃树枝:会在家里如门框、窗上、放饺子的盖垫上插桃树条,以增添节日氛围,可能有辟邪祈福等寓意。
- 亮灯:厨房、客厅等正间的灯要亮一宿,有照亮驱邪、迎接新年等含义。
饮食讲究
- 压锅鱼:年三十晚上要填锅,在锅里放两条鱼称作压锅鱼,盖上锅盖后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掀锅,也是取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
禁忌方面
- 出嫁女禁忌:从除夕中午到初三清晨,出嫁的女儿及其丈夫、子女不许进入娘家大门,有“出嫁的女儿不能踩娘家的尘”的说法,认为违反会对娘家兄弟时运不利。
- 其他禁忌:请家堂期间不能大声说话;初三前不能扫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