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说毛主席考不上北大,罗章龙持不同意见,罗章龙后来怎么样了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弗道恩

编辑|林画

1959年三月十一日,胡适照常写了一篇自己的日记,在这篇长文日记里,胡适十分严格批判了毛主席一首名为《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词作。

这首词是毛主席怀念亡妻和烈士而作,作品主要在于抒情,因此颇受人们的追捧。

胡适却深究毛主席这首词的韵,拿押韵来大作文章,说这首词“真有点肉麻”,且“最末一首”,然后更是莫名全盘否定地说“没有一句通的”。

这并不是胡适第一次对毛主席大肆批评,事实上,自抗战胜利以来,胡适就多次公开批评甚至讽刺。

毛主席早年曾请教胡适,因此表示自己算是胡适学生,可胡适在之后却公开表示:毛润之不是我的学生,他只是北大图书馆里的管理员,他考不上北大。

对此,于1918年考上北大的毛主席好友罗章龙作出不同意见的回应。

那么,胡适和毛主席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罗章龙又和毛主席有什么样的关系,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胡适)

亦师亦友到政治敌对

1936年,毛主席曾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在采访中毛主席表示:我非常敬佩胡适的文章,他是我的楷模。足见毛主席对胡适的敬佩之情。

其实胡适只比毛主席大两岁,比起毛主席的前期学习生涯,胡适的履历显然要“高大上”许多。

1917年时,毛主席还在湖南师范学校就读,可那时的胡适已经从美国留学归来,并且在蔡元培的亲自邀请下,前往北大任教,一时间成为北大最为炙手可热的教师。

(胡适)

当然,胡适是配得上自己的这般名气的。

胡适自己的学历名正言顺,本人也确实博学多才,更重要的是,他和陈独秀一同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让全国上下包括毛主席这样的青年为之一振。

毫无疑问,这位新文化运动的引路人,是无数人心中敬仰,想要拜访的先进知识分子。

此时的毛主席虽然在湖南师范学校就读,名气很小,但他和罗章龙等人成立了新民学会,也引起了不小的波动。

新民学会的规模逐渐扩大,成员们有了赴法留学的想法但最终有两人没有出国留学,一人是毛主席,一人是罗章龙。

赴法留学本是大家商议后得出的建议,并且已经得到了资金资助,可毛主席却认为留在国内并不一定比出国留学要差。

而令毛主席下定决心留在国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胡适。

根据毛主席在写给自己老师周世钊的信件里得知,毛主席当时问过胡适的意见,胡适赞同毛主席留在国内,并且因为胡适曾作过一篇《非留学篇》,毛主席更坚定了留在国内的想法。

可以说,在胡适的影响之下,毛主席对于自己是否去留学这一人生大事做出了决定,可见胡适在当时对于毛主席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

毛主席当时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之下,得以担任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就此毛主席有机会感受北大的氛围。

在北大的这段时间里,毛主席经常前去旁听胡适的课,得到很多感悟和启发,闲暇之余,他还会专门拜访胡适,探讨许多学术和思想问题。

五四运动后,毛主席选择回到家乡湖南,在那里引领革命运动,并创办了《湘江评论》文刊。对此,胡适也专门写文章和评论,对于该刊物给予肯定。

可以说,在这个时期,胡适之于毛主席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随着中共革命的逐步进行,国内革命犹如星星之火一般迅速燎原,可毛主席和胡适之间的交情却逐渐越行越远,只因二人有着不同的政治道路。

胡适虽然引领过新文化运动,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相较于中共的马列主义,他更倾向于认定国民党为国家正统。

政治道路的不同,注定了毛主席和胡适终将站到对立面,当然,对于这位影响力广泛的知识分子,毛主席始终保持着尊敬。

相较于毛主席,胡适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他曾多次表示国民党才应该是中国的希望,中共应该放下武装力量。

1945年三月,抗战即将取得胜利,胡适在参加联合国会议期间就劝告中共代表董必武,希望中共只能从事纯政党活动。

(胡适)

一年后,黄炎培等民主人士前来延安访问,毛主席对他们热情欢迎,并带了一封信给傅斯年,希望他帮忙转达给胡适。

信中毛主席依旧十分尊敬胡适,亲切问候他在美国的生活状况。胡适收到信后,回了一份电报给毛主席,电报的内容却仍旧是劝告中共放下武装力量,成为国内第二政党。

胡适这般回话,颇有些“倚老卖老”的嫌疑,但毛主席依旧没有生气,再加上要前往重庆谈判,于是便没有回应胡适的这篇“劝降”电报。

谁知多年后,胡适反而对于这件事情耿耿于怀,表示:直至今日我依旧没有得到他的回音。

解放战争开始后,解放军势如破竹,国民党很快撤往台湾。对于国内许多像胡适这样的知识分子,毛主席始终是尊敬放在第一位,希望能够将他们争取回来。

主席甚至表示:可以让胡适来当图书馆馆长。可胡适却说:人家信我吗?

于是坐着蒋介石派来的专机飞往南京,随后又前往美国。

(蒋介石和胡适)

胡适一直坚称国民党应该是中国第一政党,可事实却表明,人民支持中共,共产党才应该是中国的答案,胡适的所谓“国民党正统论”不攻自破。

或许是文人的执拗,亦或许是胡适本人不愿悔改自己错误的道路,他始终不愿回到大陆,并且时不时便会对昔日自己给予支持的毛主席进行抨击和无端无理的贬低。

想到当年自己在北大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当时毛主席只是图书管理员,胡适讽刺道:毛润之考不上北大。

想必对于这句话,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会不屑一顾吧,对于这般气急败坏的贬低,毛主席自然是不可能作出回应的,可主席好友罗章龙却忍不了。

(毛主席)

管鲍之交罗章龙

罗章龙和毛主席最早结缘于1915年,当时毛主席在湖南师范学校就读,而罗章龙则是在长沙联合中学就读。

暑假时,毛主席用化名“二十八画生”在长沙各个学校里征友,希望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结果找到了“三个半人”,其中一个为罗章龙,两个为其他人,半个则是李立三,因为当时李立三没有给出任何建议就走了,因此算半个。

换句话说,毛主席的征友结识到了罗章龙这位挚友,二人一经畅谈,便宛如知己一般,一聊就是三个多小时,从生活小事聊到国家大事,二人均是满意对方。

毛主席更是主动表示,希望能和罗章龙结为管鲍之交,要知道,毛主席交友广泛,可这么多有才之人里,能让主席称为管鲍之交的,也就仅有罗章龙一人。

(罗章龙)

罗章龙也因为认识了毛主席而兴奋异常,写下了一首诗进行纪念,“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足见其喜悦之情。

之后二人只要有时间,就会相聚论事,互相提问互相作答,此外,他们还会一同出门游玩,参观了许多名胜。

也正因为二人志同道合的革命理念,他们一同创办了前文所提到的新民学会,毛主席和罗章龙招揽了许多有着进步思想的学生,新民学会的规模也逐步扩大。

毕业之际,大家商量着让一个人前去日本留学,为大家探路,日后可以一起去日本学习国内未有的知识,这个人选便是罗章龙。

临别之际,毛主席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送纵宇一郎东行》,此诗充满了毛主席的分别之情,也寄托了对罗章龙的鼓励。

(罗章龙作品)

即将前往日本之际,却发生了日本迫害中国留学生的事件,罗章龙一气之下决定不去日本,并且表示不如前往北京。

于是毛主席一行人随罗章龙来到北京,这时大家又有了前往法国留学的想法,并且获得了其他组织的资助,可毛主席和罗章龙两个人却选择留在北京。

前文有提到,毛主席有着胡适的鼓励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同时他和罗章龙也认为留在北京可以弥补新民学会在北京的空白,这里学到的东西也未必比国外差。

就这样,其他人全部赴法留学,毛主席和罗章龙留在北京,罗章龙也立即参加了1918年的考试,顺利考入北大。

(青年毛主席)

毛主席却因为是师范学校的毕业生,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进行投考,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毛主席无法考入北大,只能在杨昌济的介绍下成为北大图书管理员。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罗章龙能考入北大,那么和罗章龙为管鲍之交,且被罗章龙多次夸赞的毛主席,又怎么可能没有能力考入北大呢?

毛主席没有考入北大的原因很简单,那便是师范生的限制,而且他甘愿作为图书管理员,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并不在意北大学生这一身份。

主席留在北京的初心,其实主要有三点:

其一,便是之前提到的,弥补新民学会在北京的空白,当时新民学会仅毛主席和罗章龙在北京。

其二,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也希望毛主席能够留下来帮他,这也是主席留在北京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留在北京可以接触更多革命人士,学到更多先进思想,因此主要是“学”,而不是“名”。

(杨昌济)

毛主席留在北京,对于考上北大成为北大学生这一件事根本没有任何打算和计划,一年后他便选怎回到湖南组织革命,可见毛主席的的确确是没有任何想进入北大的意愿的。

所以,当之后胡适轻蔑地表示毛主席考不上北大时,罗章龙才会站出来为毛主席说话,认为主席只是不屑于考学。

毕竟,当时国内革命形势十分紧张,若不抓紧时间反而浪费在考学这件事情上,对于毛主席来说必然是因小失大的。

离开北京之后,毛主席也和罗章龙南北相隔,即便如此,主席依旧常和罗章龙写信,交流近况和时局。

宛如“南陈北李”一样,毛主席和罗章龙也在南北坚持着各自的工作,毛主席在南方主持着长沙地区的新民学会,罗章龙则是负责新民学会在北京的工作。

二人取得的成就也不可小觑,毛主席在长沙顺利驱逐了省督张敬尧,让革命火种在湘燃烧起来;罗章龙在北京有着“火烧赵家楼”的事迹,并参与组建了北京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如此志同道合的两位革命战士,毫无意外地成为了中共的重要成员,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过后,罗章龙和毛主席更是同时成为了中共的重要领导人。

大革命失败过后,毛主席再次回到湖南,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罗章龙则是前往上海,在那里组织着大规模的工人运动。

令二人意料不到的是,这一次分隔,竟是永别。

1931年前后,中共作为新生政党,遇到困难是注定的,毛主席和罗章龙都遭到了误解。一向直率的罗章龙最终无奈离开。

毛主席反而是冷静下来,沉浸在理论学习和苏区管理当中,最终获得了全党同志的认同。

(毛主席)

道不同的三人

胡适比毛主席大两岁,毛主席比罗章龙大两岁,胡适是毛主席尊敬的一位先生,罗章龙则是毛主席的挚友,但三人却有着不同的道路。

晚年的胡适,依旧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坚定地支持蒋介石国民党,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前往美国学习。

在美国,胡适接连收获了多个博士学位,然而,胡适没有完成蒋介石寄希望在他身上的政治任务,也说明胡适的政治才能是极差的。

生命的最后几个年头,胡适其实是较为落寞的,最后两年回到了台湾,对于毛主席坚持多年的争取,胡适始终保持着拒绝。

(胡适)

罗章龙,在因为意外离党后,他也专心学术教育,先是前往河南大学任教,然后辗转多所高校教书。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罗章龙虽已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依旧在心中由衷地为毛主席,为中国共产党以及全国中国人民感到开心。

之后,罗章龙找机会将自己的一些作品寄给了毛主席,主席十分珍重,并回赠了自己的一些文集给他,“北国忘年交,送予一卷书”,可见这段感情仍被毛主席甚深记在心中。

1995年二月,九十九岁高龄的罗章龙与世长辞,在此之前,他更是用尽全身力气,写下了自己一生的信仰:我的主义不变,共产主义是个伟大的事业!

如今,再回看胡适对毛主席的贬低,罗章龙对毛主席的维护,以及毛主席本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三人的各自特点。

(毛主席)

胡适的无端贬低,显然是顽固心理作祟,毛主席这么一位人物,胡适又怎么不知道他的博学,如何会考不上北大呢?

罗章龙的回应,则充分说明他对毛主席的信任和肯定,同时也说明罗章龙为人直率。

毛主席对于胡适的贬低始终没有生气,他的气度如海,他想的一直都是希望将胡适吸引回大陆,这就是毛主席的风范了。

参考文献:

苏育生.胡适与毛泽东[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4,23(04):36-42.

李文乾.毛泽东与胡适的交往[J].福建党史月刊,2002(05):17-20+2.

吴小妮.道是无情却有情──毛泽东与胡适[J].湘潮,2001(02):4-6.

汪建新.鲲鹏击浪从兹始——毛泽东与罗章龙[J].党史文苑,2023,No.543(01):25-27.

王立华.早年毛泽东称誉为“管鲍之交,后无来者”的罗章龙[J].炎黄春秋,2021,No.349(04):81-84.

0 阅读:42
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

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