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鲜卑拓跋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统一了北方,与南朝的宋、齐、梁长斯对峙。在我国历史上的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北魏的实力和影响力相当大,可以说是仅次于蒙古的元和满族的金,与女真族的金、契丹的辽国差不多(氐族的前秦也差不多,但统治时间太短,转瞬即亡,靠着淝水之战蹭着知名度)。
我们在初中的历史课本中就学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改革的核心是推动胡汉融合,迁都洛阳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北魏迁都洛阳,是妙棋还是昏招,我们来分析一下。
淝水之战后,北方霸主前秦瓦解,被前秦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北方再次陷入了连天战火中。被前秦所灭的代国拓跋什翼犍之孙拓跋珪(guī)386年在牛川(今内蒙兴和县)即代王位,恢复了代国。 因牛川偏远, 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改国号为魏,这是北魏第一次迁都,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并数次击败南朝刘宋,一直打到了长江岸边,刘裕的子孙是一代不如一代。
拓跋部进入中原后,民族茅盾突出,社会动荡。太武帝之后的皇帝相续实施了部分改革,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使北魏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大力推动汉化政策等,改汉姓、说汉话、穿汉服,实现民族融合,但在鲜卑贵族集中的旧都平城,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493年孝文帝拓跋宏发动讨伐南齐的军事行政,率二十万大军南下,到洛阳后,他声言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他利用群臣不愿南伐的心理,宣布定都洛阳。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迁都之一,历朝历代的评价也很高,认为这是民族融合的体现,推动社会发展,奠定隋唐经济文化的高峰。事实是否如此,客户来讲未必如此,北魏迁都20多年后,中原大乱,北魏也逐渐走向末路。客观的事实证明北魏迁都并非表面上那么光鲜,下面具体分析一下。
北魏除了在南方与宋、齐和梁对峙外,在蒙古高原的柔然也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在北方边境建立了沃野镇、怀朔镇等六个军镇,形成了北魏的北方军镇集团。后来柔然分裂,军镇作用下降,加上迁都洛阳,加速了军镇集团的失落感。改镇为州后镇将失去了曾经的利益,加剧对士兵和百姓的剥夺。
公元523年,北魏迁都洛阳30年时,六镇大起义爆发了。北魏无力镇压,向宿敌柔然借兵平乱,才镇压了起义,将20万起义的兵民被俘虏押送到了河北三州,结果引发更大的叛乱,其中葛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连战连捷,北魏末年的双雄宇文泰和高欢,都曾经参加过葛荣的起义军,后来葛荣被北魏权臣尔朱荣击败。起义失败了,但北魏的权力转到了尔朱荣身上,他发动河阴之变,占领洛阳,将灵太后、元钊和2000多名朝中官员一起杀害,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称为孝庄帝。后来是尔朱荣和孝庄帝的争夺,尔朱荣被杀,高欢和宇文泰相续崛起,北魏朝廷名存实亡,后面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最终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北魏起义的爆发,与迁都洛阳有直接关系,迁都后没有处理好留下的各方势力与利益,造成利益失衡。所以北魏灭亡很大程度上是迁都引起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北魏迁都洛阳难言成功。
关注@蚕丝观下,控讨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