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地方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无穷的发展魅力备受瞩目,吸引着无数追求崇高理想的青年奔赴这里,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就成了全国人民心中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抗战“圣地”,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爱国志士和热血青年纷纷投奔这里参加抗日队伍,用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热血,在这条铺满血与火的写就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正如著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文艺理论家何其芳描述的:“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
特别是青年女知识分子,这些家资巨万的豪门闺秀,名牌院校的天之骄女,知书达礼的一代才女,温柔可人的小家碧玉,离开优渥的环境,舍弃安逸的生活,一路跋涉,一路风尘,冒着生命危险,来到延安,加入革命队伍。她们的志向是:万重山,难又险,仰望圣地上青天;延安路上人如潮,青年男女浪涛涛。到达她们心目中的圣地延安之后,正如著名女作家丁玲写的:这是乐园。我们才到这里半年,说不上伟大建设,但街衢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找不到赌场。百事乐业,耕者有田。八小时工作,有各种保险。”就这样,“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这些朝气蓬勃,气质高雅、美貌绝伦,才华横溢的女子,怀着崇高的革命理想,聚集在宝塔山下,饮延河流水,穿粗布军装,吃小米高梁,住黄土窑洞,来到这所抗大女子大学求学、锻炼,那时,气势磅礴的黄土群山中,蜿蜒清丽的延水河旁,层层叠叠,排列齐整的百余孔窑洞,便是她们求学的地方。清晨4时半,随着嘹亮的军号声和口哨声,延河边练操、跑步和洗漱。延安抗大女生队是延安最美丽的景观,每到夜晚,从一层层、一孔孔窑洞纸糊的窗口透出的油灯光,在高原寂静的夜空中闪烁,从对面山坡或延河边望去,女大校舍又像一座巍峨而宽阔的不夜城,成为许许多多男士心目中最爱看,而且又引起无穷无尽遐想的美景。
当年延安抗大的女生们,很多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军事化生活强健了体魄,脱落了小姐们的脂粉气与羞涩感,在磨炼出现代革命知识女性飒爽英姿,从追求进步的青年女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用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热血,在这条铺满血与火的写就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这些本可以凭借着优渥的家境以及渊博的知识为自己谋取一份预期美好的“个人前程”女生,她们穿越层层阻碍奔赴延安,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心目中的革命理想,有着一段历经坎坷、惊心动魄的故事,今天,我们介绍一位从这里走出的坚强而且命运坎坷的女子,她为了参加革命,竟然与当县太爷的父亲断绝父女关系,她的名字叫贠凌漪。
贠凌漪,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漪”即水面上的微波,这个名字让人想起“凌波仙子”,不错,俗话说人如其名,她确实是一位美丽的女孩。她长相清秀,长身玉立,身材挺秀,洒然出尘,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举手投足中流动着一种传统的、委婉的端庄气质,不仅面貌甜美,身材挺秀,身材高挑,动作流畅优美,大大的眼睛,姣好的面容,优雅的举止,楚楚动人,而且多才多艺,对文艺、音乐、图画都有相当的造诣。
贠凌漪,1916年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贠张村一个官员家庭,她的父亲名叫贠祗天,字秀峰,他是晚清秀才,自幼饱读诗书,学识渊博,在当时的渭南大名鼎鼎,人称“贠先生”。渭南当地本来贠姓极少,仅贠张村有此独姓,但却出了两个牛人,并称贠氏双雄。其中一个就是贠凌漪的父亲贠祗天。他不仅很有学识,而且官运亨通,于1926年2月出任国民政府渭南县县长。另一个叫贠德暹,他于1926年5月14日就任先进组织的渭南地委书记。两人都是读书人出身,却都走上了政坛,在当时的渭南都是“呼风唤雨”的人物。
贠凌漪虽是家中的女孩子,她也一样被父亲寄予厚望,除了家庭教育良好之外,从小就读私塾,听讲课,她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当时的农村,女子还普遍在缠脚,而贠凌漪就打破了这个传统。她不想缠脚,父亲便慨然应允:不缠就不缠,脚大了走路方便!贠凌漪说,现在都男女平等了,我想到城里上新式学堂。父亲说:好!到外面见见世面吧!于是贠凌漪便到县城读书了,要知道,她就读的学校都是民国初年当地最好的贵族学校。加上她自小聪慧,学习成绩优异,特别是有着一股子豪气。她喜欢女英雄李清照,崇拜秋瑾,追求上进,是一名妥妥的大家闺秀。
贠凌漪中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开明的父亲非常支持女儿继续读书深造,目的是想谋个更好的前程,就在女儿临行时,贠祗天还吩咐府上的管家先生说:省城花销大,给娃拿足盘缠,让她好好读书。可见父亲对她视若掌上明珠。贠凌漪也是冰雪聪明,不负父望,在西安时书读书时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而且思想相当进步,经常积极参加学运。正在此时,恰逢西安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鼎鼎大名的蒋中正被扣押,抗日战争终于进入新阶段。贠凌漪目睹了事件的整个经过,这让她大为激动。那时,她经常跟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示威,进行爱国主义宣传,进行抗日宣传。
在积极参加学运中,贠凌漪渐渐明白了国民党当局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难以克服的腐败性,也让她明白了先进组织革命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于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937年初,贠凌漪的机会来了。她当时随学生代表去陕西抗日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驻地办事,遇到了父亲的故友王尚德先生。王尚德见这个小侄女聪明睿智,思想很不简单,于是就跟她多聊了聊,临别时,还特意送了她几本革命书籍。
回去后的贠凌漪如饥似渴地读了这些书,于是境界大开,她的革命目标彻底明确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面对日寇铁蹄践踏国土,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不甘心做亡国奴的知识分子看到先进组织才是拯救民族危亡之希望,纷纷涌向延安。“延安”这个名字开始在全国迅速“串红”,各地进步青年都视延安为革命圣地,从四面八方纷纷涌来。贠凌漪当然心中也是非常激动,也跃跃欲试,欲飞奔陕北。
然而,就在贠凌漪前往延安参加革命的时候,同学们告诉她,延安的政审是严格的,你父亲是国民党方面封的县长,且出身富家,不知延安会不会接受她这个反动官僚家里的大小姐?据一些同学的经验,她这种情况一是长期站在革命的阵营;二是必须与官僚家庭决裂;三是有先进组织领导介绍。得知这情况贠凌漪虽然心情澎湃铁了心要去延安参加革命,但心里十分忐忑,万一人家不收怎么办。
正在这时,有要好的同学告诉她,你人不要回家去,先向父亲写一封口气坚决的信,表明坚定的志向,一定要去延安参加革命;你老爹若是不答应,干脆跟你老爹断绝关系算了!贠凌漪一想也是,这样,尽管绝情,但也能圆了自己的延安梦。一不做二不休的这位大小姐,知道自己父亲一定不会同意,但是她不顾一切反对,真的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态度非常坚决,反正你同意也得去,不同意也得去,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
看到女儿的来信,这哪里是商量的口气,分明是在下“最后通牒”嘛,堂堂的县太爷贠祗天当即气得脸都白了,想想养你这么大,白养了,供你读了这么多书,白读了,如今说走就走?简直是逆天了,于是表示坚决反对,随即写了一封措辞严肃的信,勒令她立即回家,否则断绝父女关系!不要你回这个家。
贠凌漪接到父亲的信后,也是一阵唏嘘。不过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只有横下一条心了。于是她眼含热泪,对着家乡的方向磕了几个响头:恕女儿不孝,再见了,父亲!就决定与同学们一起奔赴延安。
当然,女孩子的心思比较缜密,她还是找到亲的故友王尚德,这会儿他被省联合会派往乾县,担任乾县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并正忙于创办抗日报纸《人民日报》,她找到这位革命前辈讲明原委后,王尚德非常高兴,表示极力的支持,立刻挥笔给在武汉时结识的老朋友,远在陕北的董必武(时任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写了一封举荐信。贠凌漪也正是因为自己的县长千金身份,加上手里持有王尚德给董老的信件,待她到延安,便受到边区组织非常重视和器重,政审程序迅速通过后,她被推荐安排进抗大学习并被安排在四大队学习。
贠凌漪来到延安这样一个全新的环境里学习,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延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热血在胸中奔腾,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在班级里,贠凌漪最为有才,她博览群书,思想深刻,觉悟很高,很得师生们的敬重,平日里,她待人亲切,热情大方。以饱满的情绪,她迎接着一切困难,歌声唱起来也如百灵鸟一般,总之方方面面一举一动都让人感觉十分美好,一点绝无脂粉态,峨眉淡扫绝尘埃。
那个时候,贠凌漪虽然此前条件很好,可谓是养尊处优,而他所在学习的延安处于抗战最艰苦的时候,加上敌人的封锁,延安生活困难粮食紧张,有些从城市来的学生都很难适应,她却能响应“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积极参加劳动和学习,她熟练地挥舞锄头,不怕脏累,每天都干得满头大汗。她们还编箩筐、纳鞋底。放下城里学生架子,投入火热的革命运动中去,特别是一些严格的训练也是做得一丝不苟。
有一天下午,贠凌漪在做一个科目练习时,总是觉得不到位,做得很不满意,同学们全部都下课了,她仍然认真地在做一些训练。正是在这个时候,抗大有一位干部模样的人看到一个女生独自做科目练习,觉得十分好奇,便走上前去观看,他见学员不得训练要领,也掌握不好规定的动作姿势,便帮忙给予指正。时间不知不觉溜走了,女学员累得衣衫都湿了,汗水顺着脸颊直往下淌,可她始终也没有叫苦喊累。首长体贴士兵,说:停下,回宿舍休息吧!以后上课时多听教员的课程,这样一个人瞎练,也出不了效果。这时,警卫员来喊部长回去,两人互敬了军礼,各自走开。
此时,累得够呛的贠凌漪回到宿舍,正准备入睡的时候,同学们全都围了过来,对她询问:凌漪,你真的了不起,你是如何做的?竟然让堂堂的抗大教育长兼训练部长亲自辅导你训练。贠凌漪睁大眼睛很不解:谁是教育长啊?女班长走过来说:就刚才在操场上的那位,你难道没瞅见他屁股后面还跟了个小警卫员吗?他就是刘亚楼,是大首长!啊呀,我光顾练习了,根本没注意他是一位首长。再说,咋看他也不像个大首长呀?态度很和蔼嘛,也没什么架子,就是说话不完全能听懂。
贠凌漪显得很尴尬,不停地用手挠头发。首长是南方福建人,说话自然你听着不顺,谁像你大小姐,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女班长捂着嘴直笑。直到这个时候,这名富家小姐出身的贠凌漪开始关注这位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部长的身世,慢慢地她明白,刘亚楼原名刘兴昌,1910年出生于福建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上月形下村小组一个赤贫的农民家庭,父亲刘克芳、母亲曹秀孜都是勤劳善良的农民,家里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刘亚楼的父亲上山砍柴来勉强维持。刘亚楼的诞生,按理说应该是家里的一件喜庆事儿。
但是,刘亚楼的父亲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原因是因为刘亚楼出生才短短几天时间,他的母亲便因产褥热不幸去世了,那时在旧中国的贫困农村,由于医疗水平落后,产妇生养孩子,其实都是冒着生命危险。考虑到自身的经济条件,刘亚楼的生父知道自己是无法带大刘亚楼的。于是在无奈之下,将刘亚楼过继给自己的一个朋友刘德香做儿子,刘兴昌也从此更名为刘振东。
振东小的时候养父发现他有个显著特点,为人特别的机智和聪颖,脑子特快,理解能力特强。这让养父感到特别惊讶,因此决定要好好培养这个孩子,他6岁便进了私塾,14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平立初中,而后转入长汀七中。时值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中国历史发生急剧变化。由于刘德香只是一位铁匠,难以继续支付振东的读书费用,1926年底,刘振东不得已辍学回乡。贫苦的家境、坎坷的经历,使刘振东养成了闽西山区贫苦孩子特有的勤奋品格和倔强好胜的秉性。和着青春的旋律,在组织发动了救荒闹尝斗争、小澜暴动等革命武装活动后,此时正值井冈山上下来的红四军入闽开发根据地,刘亚楼开始走上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道路。
刚刚参加红军那阵的刘亚楼,指挥员和战友们并不十分看中他,原因是他身材矮小、还有点白面书生的味道,所以一开始他分的部队只是闽西游击队的番号,这种部队在当年只能算是地方队伍,在战场上负责打援、清扫、摇旗呐喊之类的民兵队伍,起的是消耗了敌人的实力、牵制了敌人的兵力,配合主力红四军作战,不过,在这样的队伍中,刘亚楼确实能力出众,每次上级交给的作战任务,他都能出色完成任务,尤其是在红军闽西游击队担任班长和排长的时候,他率领部属战术灵活多变,以他罕见的胆大心细、机敏过人,打了不少胜仗,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精灵兵”的绰号,意思是他打了胜仗,还能将战场上的事情总结后给大家讲解,告诉大家打仗不仅靠勇敢,更要靠头脑和智慧,他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高度认可。
刘亚楼的事迹被上级知道后,得知他不仅率领基层勇夺胜利,还能及时总结战场得失,每次都能取胜,更重要的是年轻又有文化,就被选入红四军的随营学校深造,通过这次学习,领悟能力极强的他实现人生飞跃,他被编入红一军团,先后提拔为连长、营长、团政委,经过这么多铺垫,终于在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作战时迎来了他的高光时刻。当时刘亚楼担任红12师35团政委,他深刻领导领导意图出色的利用了诱敌深入计策,成功调动国军中将张辉瓒所部,并将其主力诱导至包围圈,然后率部杀了一个回马枪,成功活捉他。
由于此役太过出彩,红军领导人还特意赋诗记述,并赠送一块手表给刘亚楼,要知道,那个时期的手表可是稀罕物,即使是在数十年之后,有块手表也能算是全部家当,可见他的成就之高。有了首次出彩的他这还不算,紧接着在宜黄地区的黄陂大捷中,他虽然腿部中弹,但依旧率部拿着木棍和石头与敌人血战,始终不肯躺下火线治疗,他顽强指挥作战,全歼这股敌人,由于他的出色表现,22岁就成为红军主力师政委,是当时最年轻的红军师级干部之一。
特别是在红军长征期间,刘亚楼受命担当开路先锋,在行军和作战中重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对官兵进行群众纪律和爱国主义教育。与师长陈光一起,率领红二师一路披荆斩棘,冲破敌人层层封锁,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创下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中外的光辉战绩。
红军长征胜利之后,刘亚楼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担任训练部部长,后任教育长,此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大学更名为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就在这一天,刘亚楼在操场上邂逅那名倔强且身材高挑、容貌漂亮的,神情的专注女学员,28岁的他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自个心里却一直像揣了个兔子,跳的扑嗵嗵,他不由自主地查找了一下女学员档案,得知贠凌漪是一名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其实,早在十年之前他18岁的时候,养父得知他参加革命,觉得很危险心里感到很害怕,认为刘亚楼就是因为太年轻,所以心高气傲,如果为他说一个媳妇儿就能够拴住他的心。他只得顺势而为,毕竟他的养父像亲生父亲一样重视他,培养他,所以他不可能忤逆养父的意愿伤他的心。不过,这位童养媳没过多久,就遭民团武装掳走,自此便没了任何消息,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几乎抽不出时间去谈恋爱,至于组建家庭,那更是无从谈起。
直至长征结束,局势略微平稳之后,他才着手考虑组建家庭之事。恰在这一时期,他与员凌漪相识了。而贠凌漪见了刘亚楼一面,也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帅气的刘亚楼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当时红军高级干部里,刘亚楼不仅年纪很轻,人长得帅气,又有文化,有礼貌,又聪明,会交流,说话风趣,引得抗大许多未婚女同志瞩目。尤其是他的红军战斗故事,更是吸引着她。
两人打这一见,相互都有了意思,后来便常相约走动。刘亚楼问贠凌漪:你不嫌弃我前面有一次婚姻?贠凌漪笑着说:我还是反动派县长的千金哩!咱俩谁也别嫌谁,扯平了!那年月,在边区结婚程序非常简单,只要组织上批准了,两人把各自被子往一块一合,战友们给开个联欢会,吃点花生大枣,就算正式完婚了。不过刘亚楼和贠凌漪的这次结婚在延安搞得算是比较隆重,很多领导人都参加了他们结婚,大家都纷纷祝贺他们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然而,战友们的美好祝福很快就变得虚无缥缈了。刘亚楼和贠凌漪结婚次年,他们便生了个大胖儿子,取名刘煜南。也就是在这时,时任抗大教育长的刘亚楼受组织委派,前往苏联赴世界著名军事院校、素有“苏联红军大脑”之称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留学深造,当他真正置身其中开始接受系统的军事理论学习时,渐渐明白打仗仅靠一腔热血是不够的,军事理论和科学技术同样必不可少。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学习能力,很快掌握了俄语,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就在这个时期,纳粹德国悍然发动了对苏联的进攻。不久,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斯大林格勒是当年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德军攻占这里,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湾,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鉴于这一战役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异常严峻的形势,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调动全国所有的力量参战,在战斗过程中,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该战役伤亡人数前所未有。
当时,在学校读书的刘亚楼主动请缨到前线作战,并取了一个苏联名字叫做萨沙,他凭着自己丰富的战斗经验,又作战勇敢,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立下不少战功,特别是在该战役中,他凭借敏锐的军事战略眼光,向苏军最高指挥部写了一封长信,提出了作战建议:纳粹德国的战争目的并未达到,眼下寒冬来临,然而德军并没有准备过冬装备,目前已经冻死冻伤了大量士兵,战斗力逐渐减弱;苏军可以利用这一点,聚集兵力歼灭德国装甲机械化部队,必须发挥出苏军适合在严寒天气下作战、具有快速机动作战能力的各兵种优势,首先出动各式作战飞机,寻找战机歼灭德军的空中力量,掌握制空权,然后以战斗机掩护轰炸机扫平地面进攻的障碍,再以装甲部队为先导,充分利用西伯利亚骑兵和高加索滑雪部队的快速机动优势,快速跟进,实施陆、空协同作战,给予德军毁灭性打击。
由于刘亚楼在战役中表现突出,善于总结提炼,被苏军授予少校军衔。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在国内结婚刚三年时间带着孩子的贠凌漪时刻担心丈夫的安危。但由于那时消息封闭,她失去了同丈夫的联系,正在她心急如焚的时候,从苏联传回了刘亚楼已经“战死沙场”牺牲噩耗,甚至传到了延安高层,怀抱爱子的贠凌漪更加悲痛万分,痛不欲生,性格倔强的她曾几次试图寻短见,后来她病了,当时她才24岁,还带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今后漫长的生活如何过。
又过了些时间,战友为了安慰她,让她从悲伤中走出来,都纷纷劝她再嫁,给她重新介绍对象。开始贠凌漪很难接受,是谁也不见,只把自己关在屋里,抱着儿子哭。但时间一长,她架不住大家的劝说,再说自己也向来不是一个拘谨的人,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于是便抛开了一切过往,重新面对生活。她接受了另一位条件比较优越的八路军干部的爱,选择再次嫁人了,至于这位爱人是谁,历史鲜有记载,我们也没有找到有关资料。这一点对于贠凌漪来说,的确是很无奈的,或者是正确的选择。
后排左一为刘煜南
贠凌漪重新组建新的家庭之后,她哪里知道,在莫斯科活得好好的刘亚楼得到了妻子改嫁的消息,尽管非常伤心,但也无力回天。他没有任何怨言,做为一名征战沙场的将军,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面对不可能更改的现实,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只说了一句话:是我对不起她娘儿俩,这不怪她,是战争的原因。是大家误传了我牺牲的消息。再说,她毕竟还那么年轻……”从此二人天各一方,无法破镜重圆。
左为刘煜南
刘亚楼和贠凌漪离婚后,他们的儿子刘煜南,在母亲改嫁后便和陈觉民汪惠生夫妇(陈觉民是我党早期领导人王明的二妹,汪惠生是其妹夫)生活在一起。刘煜南成人后说,小时候在陈觉民面前,陈觉民视他同己出,并取名为汪尊新。陈无论是工作,还是走亲串友都把刘煜南带在身边,抱在怀里。在家庭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省吃俭用送刘煜南上学,直到在六安一中,煜南上到高中二年级时,陈才让他回到亲生父亲身边,和同父异母的兄弟妹妹刘煜滨、刘煜奋、刘煜鸿,一家人团聚。
大家理解的是,当时的革命年代误传牺牲的消息是很多的,由此分开的革命夫妻也是很多的,我们不能把过错归咎于一方不忠诚于另一方,我们没有理由去怪任何人,完全就是残酷的战争所导致的。我们说开国上将刘亚楼,他事业上一帆风顺,特别是两情相悦的刘亚楼和员凌漪爱情之花虽然凋零了,但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刘亚楼,抛开个人的私情,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和战斗中,从此建立一系列赫赫战功,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朵曾经盛开爱情之花的美丽却照耀着他们往后余生,让后人无不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