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想实现自我发展,成为超厉害的自己,可这得先从改变行为开始。为啥呢?因为行为就像是咱们内心的外在表现。自我发展其实就是用新行为、新习惯替换掉旧的,让自己变得更适应新环境。
在这部分内容里,你会发现改变行为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困难重重。不过别担心,书里会教你一些好用的方法来克服这些困难。一旦你开始行动起来改变行为,那可就朝着自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咱先说说改变这条路。其实每个人在改变这件事上,都是有选择的。
我是个心理咨询师,在帮来访者改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好多来访者来找我,就是想做出改变,可真到了探讨怎么改变的时候,他们就会说:“老师啊,我太痛苦了,特别想改变,可我没别的选择啊。” 他们心里想着改变,行动上却总在证明改变有多难。他们把问题都归到那些没法控制的环境、不太友好的社会、不公平的世界,还有自己没法改变的家庭和过去上。这些事儿就像乌云一样,压得他们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出和现在不一样的选择。于是,他们就停在原地,痛苦又无奈。
其实啊,从老是找困难到努力找方法,最关键的就是要明白:你一直都是有选择的。要是觉得自己没选择,那我们就会从能灵活应对的人,变成被环境困住、啥都做不了的可怜虫。这样下去,改变根本就不可能发生。所以我想跟那些来访者说,也想跟你说:关于改变,你一直都有选择。
再说说怎么拿回选择的控制权。当你跟自己说不行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做了选择;你待在一个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没啥发展前途的公司,这也是一种选择;你用拖延来逃避工作压力,同样是做了选择。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你给自己找的那些不改变的借口,像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等等,统统都是你的选择。就连你跟自己说“我没选择”,这本身也是个选择。
把选择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是改变和发展自己的前提。
不过呢,当我们遇到困境,被“卡住”的时候,肯定会或多或少地感到无力,好像除了待在原地,找不到更好的办法。为啥会这样呢?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我们总以为只有按照自己理想的样子做出选择,才算有选择。要是选项不太好,就觉得自己没选择了。头脑里的理想就像止疼药,能缓解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们都不想轻易放弃。有时候,我们宁愿承认生活没选择,也不愿意面对现实,承认这个理想暂时实现不了。所以很多人说自己没选择,其实是在说:“这不是我想要的选择。” 这其实也是一种选择,选择了听从头脑里的理想,而不是从当下的实际情况中找办法。换句话说,就是自己选择了“没有选择”。但要是真想改变,就得明白,选择得基于现实,而不是理想。我们要选的不是未来的结果,而是此时此刻该怎么做。
比如,你不太喜欢现在的工作,却觉得为了养活自己没得选。其实正确的说法是:你不想为了喜欢的工作去冒险,所以才选择忍受这份不那么喜欢的工作。这是能理解的选择,但你可不是真没别的路可走,养活自己的办法多着呢。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不愿意对自己负责。表面上看,我们都希望有更多选择,可实际上却经常逃避选择。为啥呢?因为一想到有选择,就容易让人觉得:既然有选择,我现在过得不好,是不是我的错? 这种讨论对错的思维方式,就像设定了一个施害者和一个受害者。当我们觉得没选择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把责任推给想象中的施害者,这样心里的负罪感就会减轻。在“没选择”带来的指责抱怨和“有选择”带来的内疚自责之间,很多人宁愿选前者,因为这样没那么痛苦。
其实,就算承认自己有选择,也不用内疚自责。如果我们的选择是为了推动改变,那就换种思维方式,别老想谁对谁错,更别一味责怪自己,而是想想这样做有没有用。你老强调自己被过去、环境和他人限制,没选择,这对改变有啥帮助呢?改变不了也许不是你的错,但最后承担结果的还是你自己。
改变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它需要勇气。
美国有个著名的心理医生叫斯科特·派克,他写过一本经典的书叫《少有人走的路》。就算是他这样资深的心理医生,面对改变也得鼓起很大的勇气,付出很多努力。他在书里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
年轻的时候,他责任心特别强,把工作日程排得满满的。别的同事下午四点半就下班了,他却要忙到晚上八九点。他太太抱怨他回家晚,他自己也累得不行,满肚子怨言。
有一天,他去找主任商量,能不能让他几周不接待来访者。主任听完只是同情地说:“我知道你遇到麻烦了。”他感激地问主任该怎么办,主任却又重复了一遍:“我不是说了嘛,你有麻烦了。”他有点生气,又问了一遍,主任还是说:“我同意你有麻烦,这麻烦和时间有关,是你的时间,不是我的,所以跟我没关系。” 当时他气得不行,觉得这主任太不讲理。可三个月后,他突然明白,主任说得没错。“我的时间我负责,怎么安排时间本来就该我自己决定。我给自己安排这么多工作,是我自己的选择。”他为啥当初要找主任呢?可能是他想当一个认真负责,让领导赏识、来访者敬重的心理咨询师,所以给自己加了工作量。但他又不想承担自己疲惫、妻子抱怨的责任。他找主任,其实就是想让主任替他做选择,帮他负责。
你看,一个专业的心理医生都会不自觉地把选择的责任推给别人,更别说我们普通人了。所以说,选择改变真的不容易,会面临很多焦虑,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也正是这条难走的路,能让人更好地自我发展。
改变除了需要勇气,还得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不断审视自己,才能触发改变。 我有个来访者,她妈妈是个特别焦虑的人,经常打骂、指责她,让她特别没有安全感。可等她自己有了女儿,也会经常挑女儿的毛病。
有一天她哭着跟我说:“你知道吗,有时候我挺羡慕我妈的。她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她觉得自己没啥问题,都是别人的错。我读了不少书,也受过好的教育,却好像分裂成了两个人。一方面我像我妈,另一方面我又讨厌这样的自己;一边指责女儿,一边又不停地怪自己。” 我跟她说:“你和你妈妈不一样的地方很有价值,因为你有自省的能力。自省虽然不容易,还可能让人痛苦,但这恰恰是改变的好机会。” 所以啊,每个人在改变这件事上都有选择。这个选择,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反省。
听说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咨询室里有根三面柱,一面刻着“我很可怜”,一面刻着“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刻着“怎么办”。每次有来访者,他就会拿出这根柱子问:你想聊什么呢? 要是你面前也有这么一根三面柱,你会怎么回答?要是改变这条路既需要勇气又需要自省,还特别难走,你还愿意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