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看书总觉得不过瘾?
自从上完学就没怎么看老舍的小说,现在再看,发现老舍的真的是天生的语言艺术家;看完老舍你的口味就变得很挑剔,再刷去网络上的东西,就会觉得乱七八糟:
既不有趣,也没用,叫人根本学不到东西。
于是你就去回头看,就会发现这些年新出的经典文学作品也越来越少,内容越来越浮夸越来越不深刻;反倒是老一辈的很久远的作品,叫人受益良多,达到了现代作品无法企及的高度。
就跟吃饭一样,这也是向下不兼容。
很久之前看过戴建业老师的书,前几天再翻出来看,书中所讲正好解释了我心中的困惑,即:为什么这一年来看东西总是觉得不过瘾,总是觉得学不到东西。
书里说:
最后一种阅读就是挑战性阅读。
人类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还有专业公认的名著,这一类经典著作都是挑战性阅读的读物。
要想挑战自己的智力极限,要想攀登灵魂的珠穆朗玛峰,最佳选择就是挑战性阅读,去阅读那些伟大的经典,去结交那些非凡的智者或崇高的伟人。
经典大多数是在人们书架上被供奉,并不是在人们案头上被阅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或深度超出了自己的智力范围,初读往往不知所云,或行文过于晦涩艰深,超出了一般读者忍受的极限,或自己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或时代相隔十分遥远,今人无法领略书中的美感。
这些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宝库,但大多数人不得其门而入,它只向那些勤奋坚毅者敞开大门。
换句话说:我们会因为自己看不懂、没能力看懂、不想看懂,所以才会觉得这些作品不过如此,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不是作品的问题。
二、选择门槛高的作品
凡是门槛低的事情,出来的产品质量就会参差不齐;
老一辈的人写作品门槛极高,不像现在自媒体那么发达,注册个账号就能发文章,一顿输出录个视频就能发抖音快手。
门槛低了,大众都有了表达机会,由此衍生了产业链和赚钱的机会;但是,这些东西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还需要时间来消化。
用戴建业老师的话说:
随着知识的日益普及化,知识也日益浅表化和碎片化。
知识碎片化的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过去获取知识多数来自于书本,书本上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而且还需呀一定的逻辑证明或事实依据,这种知识往往系统完整,而且还具有逻辑上的连贯性。
但是现在的很多文章和视频,没有内容没有逻辑,更没有事实依据,主要是以涨粉变现为目的,投读者所好便是掌握了流量密码。
他们不对内容负责,不对读者负责;另一方面,这也是读者自己的选择。
你越是喜欢什么,系统越是给你推荐什么。
这种算法今日头条最先普及开来,后来微信也变成了头条,全是靠算法给读者推荐内容,让微信越来越没有差异化。
今天你点击过某类文章,明天就给你传来一大堆此类文章;今天你点击过美女图片,明天你打开电脑就是百花争艳。
算法和流量告诉我们,哪类文章和视频最受欢迎,哪类人群喜欢哪类知识,这不仅使作者可以精准地为读者量身定制内容——得流量者得天下。
这样做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戴建业老师说得很好,下面我复制一下。只有接收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们才能获得完整的世界图像,才会形成广阔的知识结构;一味讨好消费者的知识供给方式,迎合了人的欲望,满足了人的需求,但可能使我们日益单调、懒惰和愚昧。
新奇的思想,艰深的学问,先锋的创作,它们的流量较小而意义重大,能够提升全民族的精神层次和文明素质,可惜,在目前这种知识供应方式中,它们永远不可能被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此类知识既然没人推送,最后就一定没人生产。
个人的成长一定是痛苦的,至少他的思维提升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这个提升的过程只有深度阅读能够满足,算法推荐的内容或者是整天刷的那些自媒体类的东西,承载不了这么大的功能。
所以,如果想要让思维更严谨、逻辑能力有所提高,阅读门槛高的经典作品,是成本最低、效果最高的途径。
三、与其刷股票类的文章,还不如看小说
有些人就像狗屁膏药,甩都甩不掉;有的人盯着热点公司,为了流量乱写一通,像极了狗皮膏药。股民好可怜,咋就不先想一下,写这类文章的人都是什么人呢,ta们写这类文章到底是为了什么。
目前行业就是这个情况,信息不对称严重且广泛地存在,你不知道创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也不知道ta们输出内容的动机是什么;很多时候,ta们并不比读者更有洞见。
但是股民不知道这些,股民特别喜欢造神,也愿意为了ta们做的神进行付费;至于最后能不能赚钱,那完全是两码事。
与其如此,真不如去看看经典的小说,看看人家怎么讲话,既增加了乐趣,还能避免自己被不实信息误导,做出错误的买卖决策。
老舍说: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祥子完全入了辙,他不比别的车夫好,也不比他们坏,就是那么个车夫样的车夫。这么着,他自己觉得倒比以前舒服,别人也看他顺眼;
老鸦是一边黑的,他不希望独自成为白毛儿的。
这就是老舍的语言的艺术。换了我只能说一句,祥子同流合污了;这种说法既不准确,也不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