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逐步走向“归途”了。
何谓归途?就是回家的道路。从哪来,就需要回哪去,这是必然的。
这里谈到的回家,并不是日常的回到家里边,而是返回到“来时”之地。所谓“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就是这个道理。
赤条条来去,这是可以理解的。可为什么会“无牵挂”呢?因为我们需要跟身边的人与事儿,一一告别。
可以理解为,奔向归途的道路上,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告别到最后,就逐渐放下,不再纠结,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人老了,逐渐跟这3个人告别,往后余生,就只剩下归途了。
一、逐渐跟纯粹的自己告别。
人们都怀念年少天真单纯的时候,可没有人可以回到年少天真单纯的时候。
小的时候,总希望长大,认为当了大人,人生就自由了,选择就广泛了,前途就开阔了。殊不知,这只是小孩子的幻想。
当我们成为了大人,面对着复杂的江湖、世道、人性,就会明白什么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回去,也回不去了。
有的人,从单纯的模样,活成了复杂的样子;有的人,从纯粹的美好,活成了奸恶的姿态;有的人,从青涩的老实人,活成了虚伪的老江湖。
告别纯粹、青涩的自己,有问题吗?没有问题,因为人总是需要成长的。
不过,青春年少的时光,终究成了历史痕迹。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越来越衰老,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烦恼,越来越不快乐。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二、逐渐跟老去的父母告别。
二三十岁的时候,我们大概率需要跟爷爷奶奶告别,目送爷爷奶奶这代人离去。
四五十岁的时候,我们大概率需要跟父母告别,目送父母这代人离去。
告别这两代人的感觉,其实是不一样的。
告别爷爷奶奶的时候,我们基本没啥感觉,只是会悲伤而已。可告别父母的时候,感觉就来了——下一个,就需要轮到自己了。
我们会慢慢地发现,自己终究需要步前人的后尘,被时光的洪流吞噬。爷爷奶奶一代离开了,轮到了父母一代。父母一代离开了,就轮到自己这代人了。
这就是所谓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旧浪,会消失在沙滩上。新浪,也会逐渐成为旧浪。一代人的离世,一代人的成长,一代人的新生......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正如《春江花月夜》中的一句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人类,要是不出意外,会永无休止地繁衍下去。而江上的明月,永远都一个样。变的只是地上的人类罢了。
三、逐渐跟内心的自己和解。
古人有言:“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过四十岁,就变得不再迷惑了;人过五十岁,就能知天达命,活得愈发通透了。
人过六十岁,基本可以听得进一切的言论,不再排斥,不再纠结;人过七十岁,基本就能随心而活,接纳一切。
从迷惑,到知天命,这是一种进步。从知天达命,到接纳一切,这更是一种进步。
这种进步,跟钱财名利无关,只跟真正的自己有关。不再排斥这个世界,不再为了某些事儿而纠结,逐渐接纳自己,接纳生活,接纳这个世界。
说得浪漫一点,跟生活握手言和。
这一点,年轻人是做不到的,中年人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他们没有到那个年纪,也没有到那个境界。
毕竟,没有人能够完全接纳内心深处真正平凡的自己。除非年岁老去,大彻大悟,不然还是糊里糊涂。
写到最后
苏轼有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每个人,都像是天地之间的旅客,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告别这人,告别那人,最后告别自己。
以往年轻纯粹的自己,会在时光的消磨中,逐渐变得复杂、老到、有城府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要跟身边人告别。从告别爷爷奶奶一代,到告别父母一代,很快就轮到我们自己了。
人之思想、认知,会变得不再迷茫,逐渐知天达命,接纳以往不能接纳的一切。也就是说,到头来,我们要跟这个世界,以及内心的自己,握手言和。
千百年来,人间依旧是这个人间,只是地上的人类,已经转变了一轮又一轮了。
人生归途,如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