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江青被抓捕时,特意叮嘱秘书刘真:你告诉李讷,不要找我

觅波评过去 2023-09-04 17:04:01

毛主席和李讷

前言

2006年,66岁的李讷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父亲去世30年了,他慈祥的微笑一直在我眼前出现。我多么想念他,他是我的好爸爸。”

平稳的少年、青年时期

李讷是毛主席最小的女儿,从小在毛主席身边长大,和其他兄弟姐妹相比,她得到毛主席的关怀和教导是最多的。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李讷一直生活在毛主席身边。小小年纪的她就亲身体会到了革命的艰辛和残酷,但日子除了苦,也有说不出的甜。

因为一直跟随在毛主席左右,李讷是个可以在爸爸身边跑前跑后、可以亲热地依偎在爸爸怀里、可以跟着爸爸一起开怀大笑的小女孩。

即使在革命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生活无比艰苦,但李讷享受到了温暖的父爱,这让她的生活充满光彩,心满意足。

毛主席和李讷(左一)等

有一次,毛主席起床后,朝门口喊道:“勤务员,打水,洗脸!”

活泼可爱的李讷清了清嗓子,学着毛主席的湖南口音跟着喊道:“勤务员,打水,洗脸!”

看到李讷惟妙惟肖的“模仿”,毛主席乐得前仰后合。李讷见爸爸笑了,忘乎所以地欢呼了起来。

在毛主席身边,李讷是那么的天真无邪、古灵精怪。这可以说明,她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是无忧无虑的,父女俩的感情是相当深厚的。

毛主席和李讷

建国后,李讷就读于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育英小学

1949年年底,毛主席访问苏联,回国后给李讷带了苏联的礼品:一支红蓝铅笔。收到爸爸的礼物,李讷非常高兴。

1949年,毛主席访问苏联

那时候,李讷在学校住读,每周五放假回家,每周日下午再返回学校。有一个周末,李讷返校后,欢天喜地找到老师丁力,向她展示自己新得的铅笔,并打算把这支铅笔送给丁力做礼物:“老师,我送你一样东西好吗?”

当时,学校严令禁止老师收学生送的任何礼物。丁力怕李讷失望,没有立刻拒绝,也没有答应收下,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脸上挂着微笑,听李讷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支铅笔背后的故事。

毛主席和李敏、李讷

过了一会儿,李讷见老师始终没有说话,迟疑地问道:“老师,这是我爸爸才从苏联带回来的呀,爸爸送给了我,我用过了很好使呢!送给您好吗?”

丁力看着李讷真诚的眼神,不忍心拂了她的好意,便把铅笔接了过来。

这支钢笔上刻着一句俄语,丁力一直在学习俄语,看到写有俄文的物品感到很惊喜,目不转睛地欣赏着这支笔,爱不释手。最后,丁力没有继续推辞,收下了这支铅笔。

后来,丁力回忆:“毛主席出访苏联回来,带给李讷一支铅笔,含义很深的。”

从别人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和李讷的父女情深。

毛主席和李讷

在李讷幼年、少年、青年时期,毛主席不仅给予了李讷无微不至的关怀,还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她要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灌输给她一个又一个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毛主席和李讷在中南海散步。当看到执勤人员时,毛主席举起右手向他们挥手致意。

当时,中南海制定了执勤规定,执勤人员见到中央领导人,不用敬礼,省得中央领导人们还要回礼。

所以这一天,执勤人员并没有向毛主席敬礼。

李讷拉了拉毛主席的胳膊,不解地问:“爸爸,叔叔没有给你敬礼,你怎么向叔叔敬礼呀?”

毛主席笑着说:“你这个小丫头,叔叔不是立正站着吗?”

毛主席正是在一个个生活场景中,以身示范,教育李讷要礼貌待人,让她明白人人平等的道理......。

毛主席和李讷

转眼之间,李讷就长大成人了。

1965年,李讷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

1971年,李讷与服务员徐宁结识,并与他结婚。婚后,李讷住在中南海丰泽园。

1972年,李讷怀孕了。

李讷怀孕后,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专门找到护士马晓先,嘱咐她:“李讷怀的孩子,是毛家的后代,一定要一个负责任的、护理水平高的护士去精心护理,她是重点保护对象。组织上认为你以往的护理工作是优秀的,所以把这个任务交给你,这是组织上对你的信任。”

就这样,马晓先被调到李讷身边,在李讷的整个孕期细心地照顾她的身体。

马晓先

李讷从毛主席那里继承了对阅读的热爱,她一直很喜欢看书,即使怀孕,也一直坚持看书。

在李讷的房间里,有好几个书架,放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由于书架直通屋顶,李讷每次拿书都要搬来梯子,爬到书架的高处,在书架上翻找很长时间。那副专注又痴迷的样子,每个人看到都会被感染。

有一次,李讷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下来,是一本《唐诗三百首》。她把这本书递到马晓先手里,笑着说:“小马,你看着书,我背。”

紧接着,李讷从《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诗一路往下背,逐字逐句、准确无误地背诵了许多首,令马晓先忍不住拍案叫绝,问:“你怎么能记得这么清楚,背得那么流利?一本书你都能背下来。”

李讷冲马晓先笑了笑,说:“这些书我从小就开始看了,看的次数太多了。我看书的速度也特别快,这些书我都看过。后来我能一目十行地看书,而且把要记的内容记住。”

马晓先不禁发出一句感叹:“我觉得你随主席。”

李讷一下子抬高声音说:“没错,我是我们家最随我爸爸的。我连头发一边多一边少都随我爸爸,而且哪边多哪边少也都和我爸爸一样。我跟我爸爸感情特别深。”

李讷只是轻轻一提,已是深深的父女情。

1972年,李讷顺利产下一子,当时负责为她接生的是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中国妇产科奠基人之一的林巧稚。

多事的中年时期

1976年9月9日零点10分,毛主席逝世,李讷经历了丧父之痛,身体和心理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迎来了人生中最为黑暗的岁月。

李讷

10月6日,是江青被逮捕的日子。按照原定的计划,10月7日这一天江青原本要进行一场演讲。

秘书刘真看到江青被带走,连忙追上去,问道:“你明天的讲话稿还要吗?”

江青停下脚步,面无表情地说:“不要了,撕了吧。”

说完,江青想了想,嘱咐道:“你告诉李讷,不要找我。”

父亲去世,母亲被捕,李讷的境遇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此后,在中央办公厅的安排下,李讷和儿子搬进一座小院落。

当时,李讷每个月的工资是70元,微薄的收入只能够勉强维持她们母子的温饱,日子过得很拮据。

而且李讷每天白天辛苦地上班,回到家还要照顾年幼的儿子、料理家务。时间久了,常常感到心力交瘁。

挣扎在清贫、忙碌、疲惫的生活里,李讷不堪重负,导致身体越来越糟糕,不得不暂时停止工作,回家休养。

20世纪80年代,李讷的身体逐渐恢复,精神也一天天好转。这时候,她想走出家庭,回到社会当中,同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想要工作,并得到在中央某单位工作的机会。

进入80年代,李讷终于从愁云惨淡、天地晦暗的日子里走了出来。

1985年,在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的操持下,李讷结识了云南省军区任怒江军分区参谋长王景清。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了解后,两个人情投意合,决定结婚。

做了结婚的决定后,李讷带着王景清到秦城监狱看望江青,并把这个喜讯告诉她。江青对王景清的印象很不错,含着泪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李讷的选择。

江青

1985年,李讷与王景清结婚。从此,两个人相知相守、相依相伴。

李讷和王景清

婚后,李讷的生活简单而朴实,王景清的体贴和爱护让她常常沉浸在幸福当中。

与李讷相熟的一位肉食商店工作人员曾向王景清感慨:“你来了,李讷的日子过得也好多了,过去她只买1、2毛钱的肉,少得没法切。”

安宁的晚年时期

在人生的几十年里,李讷感受到了世事无常、人生百变。当如烟的往事如风拂过,李讷褪去了伟人子女的光环,悄然回归了普通人的行列。

时间留给李讷可以回想的东西非常之多,回首几十年的岁月,李讷最宝贵的“财富”是她与爸爸毛主席相关的记忆,那些记忆鲜活地压在她的心底最深处。

李讷曾说:

我觉得父亲毛泽东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这比什么都可贵。我觉得我学习得还太少,只是皮毛。

毛主席曾经对子女说:“只要你们做到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我就满意了。”

李讷牢牢记着这一点,她也是这样教育儿子王效芝的,她不奢望儿子大富大贵,只希望儿子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能够自力更生就足够了。

1988年,16岁的王效芝初中毕业,李讷坚决要求儿子上外事服务职业高中,她觉得社会锻炼比读书更重要。

王效芝从职业高中毕业后,应聘到北京长富宫饭店当一名门童,在形形色色的人身上学到了很多闪光点,积累了很多社会经验。

王效芝(左一)

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王效芝发现自己的学历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萌生了继续读书的念头,李讷也完全尊重王效芝的决定。

有一次,李讷与好朋友中央办公厅处长丁洪章聊天,无意中说到了王效芝想继续读书的想法。

丁洪章很热心地说:“可以向领导反映。”

李讷不想因自己家的私事麻烦组织,连连摆手:“如果要找领导,还跟你说干什么?”

当时,普通公办大学早已经招满了学生。

丁洪章征求李讷的意见:“民办大学尚未开学,不知王效芝是否同意去民办大学读书?”

李讷惊喜地说:“只要学校同意收就可以,咱们的目的是学知识,不必分公办民办。”

之后,丁洪章找到老朋友、北京华侨大学洪校长,把王效芝的情况向他作了介绍。洪校长一听是毛主席的外孙要上学,当即表示:“毛主席的外孙,我们欢迎他来我校学习。”

不久后,王效芝顺利成为北京华侨大学的一名学生。

但是,当时北京华侨大学的校园条件很简陋,甚至连书桌都没有,学生只能把本子垫在膝盖上写字。

李讷对学校硬件条件一点都不在意,她说:“王效芝这个学校,苦是有点儿苦,但对孩子的教育有好处。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就是这个意思吗?”

她舍得让王效芝吃苦,并想培养他吃苦、抗挫折的能力。

毛主席在世时,非常重视家风建设,常常教育子女要艰苦朴素,时时刻刻把自己当作普通人看待。李讷也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人,满足于过普通人的生活,她的生活十分俭朴。

1993年,李讷在丁洪章的陪同下来到烟台。同行的友人看到李讷穿得那样朴素,悄悄对丁洪章说:“我想给李讷买套衣服好不好?”

丁洪章认真地看着友人,说:“你想施舍?”

那位友人面色严肃地说:“我是尊敬她。”

丁洪章对李讷很了解,知道她不会轻易收别人的礼物,笃定地说:“你送礼,她更不会接受。”

那位友人不由地感慨:“真没想到,一位领袖的女儿,竟然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子女一样。”

晚年,李讷住在万寿路,这里环境清幽,住处偏僻,很少有人来往。李讷喜欢清静,她在这里住得非常舒服。

在李讷家的书架上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这是1971年李讷结婚时,毛主席送给她的结婚礼物。

有一次,有陌生的客人到李讷家拜访,正好看到那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李讷便向客人介绍这套书籍背后的故事,她动情地说:“这是我结婚时父亲送的唯一纪念品,我一直珍藏着它。我经常翻看。它是鼓舞我克服困难,充实生活的动力!”

李讷

客人在李讷家里待了几个小时,注意到她家里的摆设非常平凡,只有几样电器还算勉强跟得上时尚,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家里的样子。

临走时,客人发现李讷的沙发已经破旧不堪,里面的弹簧露了出来,忍不住把一直萦绕在脑海里的一句话说了出来:“你的住房和穿戴也太简朴了。”

李讷坦然地说:“我能过稳定简朴的生活就非常满足了。”

有一次,热闹的春节刚刚过去,丁洪章的朋友彭建林邀请李讷吃饭,地点在北京西城区月坛北街的湘府酒楼,丁洪章和另一位朋友李烨也在场。

那天,李讷穿着一件“颜色鲜艳”的毛衣。

丁洪章好奇地问李讷:“李讷同志呀!您穿的毛衣是七色光,是万国牌吧!”

李讷笑着说:“这是我把家里的一些旧毛衣、旧毛裤、小孩穿过的、我自己穿过的,统统拆洗后,然后按各种颜色毛线的多少编织成的,让你们见笑了呀!”

她的话音刚落,在座的众人都沉默了。李烨心里不是滋味,眼泪忍不住往下流。

丁洪章见气氛有些压抑,站出来缓和气氛:“你们看,李烨与李讷多像。”

大家听了,都朝着李讷和李烨看去,你一句我一句地说:“是像!太像了!”

李讷看着大家,然后把目光落到李烨身上,风趣地说:“那你就是我的妹妹吧!”

她的亲和、真诚,让在场所有人都对她产生了好感。

李讷

李讷过着朴实无华的生活。她没有富裕的生活,没有穿金戴银,但她的精神世界充满很多的美好和精彩。

作为一名历史系毕业生,李讷对“历史”有着独特的看法。

有一次,李讷和朋友一起到西双版纳参观原始森林。看到森林里的猴子,李讷发表了精辟的见解:“世界上那些猩猩、猴子,跟人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无论社会、自然如何发展,它们永远变不成人,因为它们不会劳动。”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讷是有智者的眼光、敏锐的观察力、深邃的思考的。

李讷和王景清

在人生的晚年,李讷和丈夫王景清细水长流、共御风雨,感受着相濡以沫的贴心和踏实,共同欣赏人生的风景。

2021年,王景清去世。

后记

父母留给子女最珍贵的财富便是精神财富,毛主席留给李讷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从年龄上看,李讷已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但她的脸上有岁月洗礼后的从容、有看透世间百态的淡然。她深邃坚韧的眼神,有一种强大的力量......

0 阅读:7

觅波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