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城镇化率只有10.6%,城市建设可以说是百废待兴。
于是,我国开始推行两大举措,一是加强城市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工业。
后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入到城市,由此开启了城镇化的进程。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
城镇化带来的红利可以说吃了几十年,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轰轰烈烈的人口大迁移。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口红利。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有人的地方就有机会,就有红利。
而事实也证明,伴随着人口的迁移及聚集,为很多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比如房地产就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不断涌入城市而一飞冲天的。
但是,如今峰回路转,随着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这场持续了几十年的人口大迁移也开始放慢速度了。
为啥放慢速度了呢?
原因一是城镇化率超过了65%。
城镇化率65%,通常被看作是城镇化上下半场的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说,当城镇化率达到这一指标后,城镇化的发展开始转向。
而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6.2%,意思是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超过了这个分水岭。
原因二是迁不动了。
如果回顾过去,可以发现,这场轰轰烈烈的人口大迁移是有着清晰的路线的。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开始人们都愿去大城市,因为那里资源多,机会也就多。
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于是大城市进一步发展升级,成为了超大城市,直到消化不动了,于是开始出台各种限制政策。
另一方面,居住并不等于生活,很多人只是去到大城市打工、上班,但是并没有在大城市里安顿下来,于是这就又形成了另一个独特的“二元结构”,即平时在大城市打工,逢年过节回老家与家人团聚。
但是显然这种状态也持续不了太长时间,原因是这时候房价涨了。
房价的涨可不是一点点地涨,而是飞涨,于是生存压力以及房价压力开始“劝退”了很多人,他们陆续离开大城市、超大城市,去到家附近的县城开始重新安顿。
于是,就诞生了一个新的阵地——县域。
相较于大城市的拥挤,县域却亟待容纳,而同样县域也被看作是最有潜力的阵地。
我们可以看到,在近些年的一号文件里,县域经济这个词出现的频繁非常之高,可以说是一提再提,年年在提。
那么,为什么县域有潜力呢?
第一,地域更广阔。
放眼全国,大城市、超大城市屈指可数,就那么几个,但是全国14亿人口,不可能全挤在这几个城市里。
而全国的县域有多少?数千个,多如牛毛,这才有更大的接纳和容纳力。
有句话说,北上广深只是中国的幻象,而县域才是中国的本色。
因为城镇化的人口不可能都去到北上广深,尤其是对于仍有6到8亿的农村人口来说,县域的承载力要更强。
第二,城乡连接的枢纽。
政策端一再提城乡融合发展,而城与乡之间的连接枢纽,就是县域。只有把县域这个承接枢纽发展好,才能更有利于城乡的融合和过渡。
尤其是当大城市、超大城市人口已经饱和的时候,能承担起人口回流的只有县域。
第三,已有一定设施基础。
人要安定下来,无非4件事,就是衣食住行,而房地产飞速发展的那些年,县域地区也盖了很多房子,而且大多是超过当前人口数量的。
比如在笔者的家乡河北地区,很多楼房都没人住,有的甚至卖了好几年了还有很多毛坯房。
房子有了,但还缺几个东西,而这也将是未来县域发展的重点方向,也是未来的机遇所在。
一个是产业。
产业对应的是就业,试想,如果家门口就能提供足够维持生计的工作,谁愿意远走他乡,与亲人两地间隔呢?
所以县域想要留住人,一定要发展产业,而这两年相信我们也发现了,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特色的小城镇频频出圈,但出圈还远远不够,需要的是持续的就业能力。
二是医疗、教育与养老。
涉及民生基础配套服务的提升,未来医疗、社保、教育等将是县域发展的一个重点。
三是物流及农村电商。
这也是近两年县域经济发展中经常提到的重要一环,而前段时间,近日,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国家邮政局等9部门联合发文,明确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设施完善、主体活跃、流通顺畅、服务高效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助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双提升。
而随着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以后,不再以人口大面积流动为主,甚至会出现部分人口的回流,也有人说这是逆城镇化,但其实并不是逆,只是城镇化发展进入到了下半场阶段,虽然人口流动缓慢,但是趋势并没有改变。
那么,另一个问题又来了:随着人口不断流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土地将会大量空出,那么这又是谁的机会呢?
关注新农观,咱们下回分解。
本文完,感谢阅读!随手点赞,给个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