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玉米、大豆正在加速产业化,距离全面登上餐桌还有多远?

银杏说国际 2024-03-31 19:14:35

最近大家都在为玉米、小麦下跌而焦头烂额,但总体来看,这是市场阶段性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

也就是说,它不可避免,且短期内可能也扭转不了,所以不妨暂且抽离,来关注下另外一件事,即转基因玉米及大豆的快速发展。

很多人也许并没有注意到,近两年转基因玉米及大豆的发展速度十发惊人。

去年年初的时候,农业部审批通过了20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并在内蒙古、河北等地开始试种,到秋天时,第一批转基因玉米品种就成功收获了。

而到10月份时,又有3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14个转基因大豆品种通过了初审。

12月份时,又有26家企业获得了转基因玉米及大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也许很多人没搞明白,这个证有什么用呢?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转基因品种在获得了生物安全证书以后,通过品种审定获得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后,就可以正式进入商业化生产了。

也就是说,有了这个许可证,转基因就跨过了商业化的最后一道门槛。

同时,试点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截至2023年,我国转基因玉米及大豆的产业化试点范围已扩大到了5省20县,包括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及云南等。

随着转基因的快速产业化,大家开始越来越关注这个问题,那就是一旦全面放开,它的发展究竟会有多快?

以转基因玉米为例,按照一般国际经验,转基因商业化放开以后,一般来说会经历两个过程:

先是有3至4年的推广期,然后开始进入到快速发展期,约5到6年的时间,转基因玉米的市场占有率就能达到90%以上。

但国内专家预测,这一进程在我国可能会更快。商业化一旦全面放开,也许仅用5年的时间市场占有率就能达到90%了。

为啥一旦放开,国内的发展会如此之快呢?

也有着深刻的客观原因。

首先,就是种粮人的收益问题。

从小我们学的古诗就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点儿也不夸张,我们的粮食得来不易,真是粒粒皆辛苦种出来的。

但是产量有限,且粮价波动,再加上成本过高,再加上病虫害、极端天气等,种地收入低,而且不稳定。

而转基因品种最大的特就是增产、降低成本和防病虫害,也就是产量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自然风险也就降低了,而且同样价格下,盈利能力也就增加了。

其次,土地问题迫在眉睫。

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口众多,按人均耕地面积来算的话,只有1.5亩,而全球平均人均耕地面积则大约是3.1亩,所以“人多地少”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地少也就罢了,耕地还面临着各种毁坏和浪费。

比如,前几天新闻就曝光了湖北某地的高标准农田里就“长”出了光伏,这还没算上自然流失的部分,所以可见土地问题是岌岌可危。

第三,粮食饭碗要端牢。

口粮方面,我们的饭碗可以说端得很牢了,小麦、稻谷的自给率达到了100%,仅有小部分进口只是作为调剂。

但是玉米和大豆仍有缺口。

大豆就不用说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年进口大豆近亿吨,这是什么概念呢?

也就是说,我国绝大部分大豆都要依赖于进口,对外依赖度高达85%。

而玉米也不省心,当前我国进口玉米已经连续4年超出了配额,而今年看样子仍然大概率是一个超配额的存在。

所以,可见玉米和大豆的短板是非常明显的。

不过,对于转基因市场一直存在争议,但是很显然,加速产业化也是势在必行,那么,问题来了,转基因距离全面登上我们的餐桌还有多远呢?

虽然产业化在提速,但是我国对转基因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发展路线,即先从非食用领域开始,再到间接食用,最后才是食用。

非食用领域包括非食用的经济作物,而间接食用则比如饲料、加工原料等等,而目前我国进口的玉米和大豆就主要是用作饲料用粮,还有部分则用于榨油。

而对于转基因标识也有明确而严格的强制标识制度,即凡列入转基因标识目录并在市场上销售的5大类17种转基因生物都需要明确标识。

转基因什么时候全面登上餐桌,我认为不好说,或者说应该达不到全面的程度,因为即便是在盛产转基因产品的国家也并非是全部食用的,也仅是占有一定的比例。

而目前来看,在我国间接食用比直接食用的价值要更高,比如可以大幅减少饲料用粮中进口大豆及玉米的消费,所以倒也不必闻声色变。

本文完,感谢阅读!随手点赞,给个支持。

0 阅读:0

银杏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