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投机者的末路:淮南三叛,诸葛诞为何拒绝与毌丘俭一道起兵?

江樵品史本人 2024-12-24 14:41:40

258年,寿春。

在孤独地坚守一年后,诸葛诞终于守不住了。城门被攻城锤轰开,饥饿的守军无力抵抗。寿春之战结束了。

诸葛诞在逃跑中被杀,随后被灭三族。

诸葛诞麾下数百人被俘,他们坚决不降。司马昭祭出了残酷的招数。

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

每斩杀一个人,就问下一个人降不降。但这数百人无一投降,而是大声说:

为诸葛公死,不恨。

......

这不禁让人产生某种疑惑:诸葛诞和他的手下竟然如此刚烈和决绝,其心中的信念到底是什么?他们真的是忠于魏室反对司马氏的吗?

三年前毌丘俭起兵反抗司马师时,曾向其发去邀请,为何诸葛诞不仅拒绝还要参与对其围剿?

诸葛诞起兵

诸葛诞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诸葛亮和诸葛瑾是其堂兄,兄弟三人分属三国。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

有人认为,这个狗并非侮辱,而是“功狗”之意,龙虎狗并列,说明他们都很优秀,都有光明的未来。

但《世说新语》中的那帮南朝文人们显然并没有此意。所谓的“狗”,就是字面意思而已。为了让人们不要想太多。还特地加了一句:与夏侯玄齐名。

这夏侯玄是何等人物?开始是崇尚空谈的浮华,之后跟着曹爽出征在兴势之战被王平杀得大败,最后和李丰合谋干掉司马师不成反倒丢了脑袋。

诸葛诞被认为和这样的浮华子弟一个档次。

一点遮羞的机会都不给人家。真是太残暴了。

当然诸葛诞之所以和夏侯玄交好,并非简单的酒肉朋友。他们的利益存在某种一致性。

220年,陈群建议曹丕确立了九品中正制,其出发点就是让朝廷将人才选拔渠道从地方豪族手中夺过来。可曹丕之后,朝廷的人才选拔往往又被有权有势的世家大族所操控。

所以这个措施的本质,就是让在朝中有权有势的世家大族垄断人才选拔。有两类群体便因此被边缘化:一个是那些在朝中缺乏影响的小家族。另一个是只负责行军打仗,不负责朝堂事务的谯沛集团。

谯沛集团是最初跟着曹操打天下的“诸夏侯曹”,即夏侯氏和曹氏这两帮子人。他们之前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现在却因为九品中正制而得不到重用,日益被边缘化,自然是很不甘心。

于是他们便试图重新恢复过去察举制的做法,通过民间舆论来左右朝廷人才选拔。

夏侯玄是被边缘化的夏侯氏子弟中的一员,而诸葛诞则是中小家族的优秀代表。这两个难兄难弟一拍即合,开始了合作创办大众点评团的事业。

夏侯玄、诸葛诞、邓飏还有田畴一起,号称“魏国四聪”。这四个大聪明在一起,真的还整出来不小的动静:

人有所属讬,辄显其言而承用之,后有当否,则公议其得失以为褒贬,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举。

这些人的点评一度能够左右朝廷的人才选用。这让曹叡很不高兴:都像你们这样一点评就完事,那九品中正制不就全白瞎了?不行,这种大众点评不能乱来,要搞也得经过朝廷的认可才行。

帝以构长浮华,皆免官废锢。

于是夏侯玄、诸葛诞这帮人统统被认为是浮华,并且官职也都被罢免。

这样的经历让诸葛诞对曹魏朝廷并没有太多好感,忠诚度虽有但并不多。

浮华迷案

曹爽当权后,因为血缘关系对夏侯玄等人极为信任。诸葛诞因为和夏侯玄关系铁,也被重用了一把,出任扬州刺史,加号昭武将军。

但诸葛诞仍旧算不得曹魏的铁杆忠臣。

因为曹爽这个人,和曹魏国君和太后的关系有些不对劲。

238年冬十二月,曹叡病入膏肓,于是赶紧托孤。

及寝疾,深念后事,乃以武帝子燕王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

这是一个曹宇为大将军,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等共同辅政的五人小组。曹爽在其中的地位应该是中不溜,不上不下。

但之后情况急转直下,曹叡在司马懿等人的逼迫下,被迫废除五人小组,改托孤给曹爽、司马懿两人。

曹爽是由司马懿帮手刘放、孙资推荐。曹爽与司马懿之间,或许就存在某种交易与合作。

之后曹爽的表现更加离谱:

大将军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多树亲党,屡改制度。

曹爽竟然剥夺了郭太后的权力,其对国君曹芳是什么态度就可想而知了。

此时的曹爽,已经脱离忠臣的范畴,转而向权臣的方向转变。

所以在高平陵之变曹爽被杀,包括毌丘俭在内的很多大臣都持中立态度:司马懿绝非善类,曹爽也好不到哪里去。

虽然诸葛诞也是中立,但被曹爽重用过的经历,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身份烙印。

高平陵之变

模糊不清的属性,为诸葛诞蒙上了一层独特的外衣:他和各方都能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他奇迹般地跟敌对双方都做了儿女亲家。

司马懿出于稳住诸葛诞的考虑,让儿子司马伷娶了诸葛诞的女儿。

而诸葛诞又和忠心魏室、反对司马懿的太尉王凌结亲,“王公渊娶诸葛诞女”。

显然诸葛诞很享受这种不明朗的局势,他在其中左右逢源。

诸葛诞终于明确了自己的赛道:他谁都不支持谁也不反对,他要做一个追求利益的投机者。从此节操是路人。

诸葛诞与王凌是老同事,王凌都督扬州时,诸葛诞是扬州刺史,两人曾经一起共事十年,除了联姻之外,还在很多方面有利益。

251年,王凌计划起兵推翻司马懿,改立楚王曹彪为帝。很不巧事情被兖州刺史黄华揭发,司马懿率大军压境迫使王凌主动投降。

诸葛诞和王凌的关系紧密,诸葛诞不可能对其一无所知,甚至两人很有可能一起密谋过。

但诸葛诞没有任何公开的表态和行动,态度暧昧不明。司马懿不仅不讨伐诸葛诞,还要想方设法笼络诸葛诞,于是任命诸葛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册封山阳亭侯。

得了甜头之后,诸葛诞更加中立了。

1、他抛弃兄弟情

有人认为诸葛诞是看到铁哥们邓飏、夏侯玄被杀,深感压力而选择起兵。

可事实上,254年中书令李丰与外戚张缉密谋杀死司马师,改让夏侯玄当大将军,之后事情败露,夏侯玄被夷灭三族。

毌丘俭选择在255年起兵,可诸葛诞并没有任何特别的表示。

2、他抛弃过去的站位

扬州刺史文钦与诸葛诞的经历类似,同样受到过曹爽的重用,并因此受到司马师的打压。可诸葛诞不仅不与他结交,反倒厌恶他。

显然诸葛诞抛弃了过去的站位。

现在,他只是反复利用暧昧不明的中立态度从各方求得好处,并且借助其中的各种利益交换,不断壮大自身实力。

他表面上和谁都像,和谁都有共同语言,但是他又不站队任何一方。如果说他有什么信仰的话,那便是自己的利益。

毌丘俭将他和郭淮当作最重要的争取对象。毌丘俭派使者到诸葛诞那里,邀请他把豫州士民组织起来,一起加入反司马氏联盟。

这让诸葛诞不高兴了。诸葛诞或许满足于暗中的沟通和利益输送,就像他此前和王凌之间的往来。

但让他站出来公开表态站队哪一方,这不是砸他饭碗吗?

既然毌丘俭想拉他下水,那么就只好对不起了。诸葛诞杀了毌丘俭的使者,将其反叛的计划公之于众。

随后诸葛诞派兵前往毌丘俭的后方老巢寿春。在毌丘俭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诸葛诞痛打落水狗,迅速进占寿春,断了毌丘俭的后路。

本来这种攻击并没有多大的难度。因为毌丘俭在寿春留下的只是老弱病残而已:

分老弱守城,俭、钦自将五六万众渡淮,西至项。

这一次,诸葛诞的投机再一次获得丰厚的回报。他被司马昭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诸军事。

但很快诸葛诞发现自己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毕竟连国君曹髦都已经处于生死边缘。他还能有什么中立的机会?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他未来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毌丘俭起兵

既然曹魏国内局势已经明朗,司马昭已经开始大肆铲除异己,诸葛诞肯定躲不过。

那么摆在诸葛诞面前的有两条路:抵抗或者投降。这两条诸葛诞都不想选。

他的实力有限,不足以与司马昭对抗。但是他也不想投降放弃自己的势力,过那种仰人鼻息的生活。

他其实还有一个终极目标,那便是自立门户,成为一方诸侯。

诸葛诞想到了东吴。

曹魏再强,现在一时间也无法吞并东吴。那为什么他不能利用魏吴的矛盾,在其中继续独立下去呢?

于是诸葛诞决定私下和东吴联系,为自己找好退路。

同时又想办法在曹魏多吃多占。256年诸葛诞称东吴有意进攻,要求朝廷增派十万援军。

这种反常行为激发了司马昭的好奇心,于是他便派贾充前去了解情况。

贾充一去就发出了灵魂拷问:洛阳的贤达人士,都希望实施禅让,您怎么看呢?

这句话是个明显的坑。如果诸葛诞同意,贾充就可以称诸葛诞反对国君;如果诸葛诞不同意,那么贾充就可以称诸葛诞反对司马昭。

诸葛诞不想冒险,于是给出了很官方的回应:

卿非贾豫州子乎?世受魏恩,岂可欲以社稷输人乎!若洛中有难,吾当死之。

意思就是说你贾充的父亲贾逵不是曹魏忠臣吗?你怎么说出这样的话?如果洛阳出了事,为了维护国君,我宁愿玩命。

这话表面义正词严,但细细咀嚼大有玄机:既然你诸葛诞一心维护魏室,那么毌丘俭起兵反对司马师时,喊你一起勤王你为啥不去?你不仅不帮忙反倒还攻击他,忠于魏室就是这么干的?

综合看来可以得知诸葛诞的态度是反对魏室被替代,但他又不反对司马昭。

其中的潜台词就是:只要能够维持现状,司马昭怎么倒行逆施他都不反对。而之所以要维持曹魏存在,是因为“世受魏恩”,曹魏给的利益过足够多。

总之诸葛诞的忠诚,是建立在利的基础上。

如果司马昭想要代魏而立也不是不行,但是得要给他诸葛诞足够多的“恩”,然后这事也不是不能商量。

诸葛诞或许过于乐观了。

现在曹魏大局已定,司马昭还非要征得他的支持不可吗?问诸葛诞态度就是给他掉头转向的机会了。他居然还敢以“恩”为要挟,讨价还价?

看来诸葛诞还想继续保持暧昧不明的态度。

但是司马昭不会再给他机会了。257年,司马昭提拔诸葛诞为司空。

在两汉,三公已无实权,已经成为了一种名誉职务。司马昭这么做,就是想要让诸葛诞放弃兵权,乖乖到朝中当吉祥物。

二年五月,徵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

到了如此关键时刻,诸葛诞终于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不同意,他起兵反了。

贾充早已看穿了一切

论兵力,诸葛诞还是很充裕的。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诞集合了淮南和淮北郡县屯田的十余万兵力、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后,他又得到了四五万降兵,这样他手头兵力达到十五万左右。

随后诸葛诞向东吴求援,得到了东吴的三万援军。这样诸葛诞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万。

但这么多兵还是占不到什么便宜。司马昭亲自率领二十六万军队征讨。

让人摸不到头脑的是,诸葛诞连起兵目标都是暧昧不明。他就是这么守着,既没说勤王,也没说反司马,更没说降吴。主打一个什么都行,和谁都能沾点边。

诸葛诞就想这么耗着,耗到司马昭放弃为止。

但在军事上这种暧昧不明就很致命了:

如果打出勤王旗号,仅存的一些曹魏支持者就会搭上他这最后一班车,一起反对司马昭;

如果打出降吴的旗号,东吴一看寿春如此战略要地,到嘴边的肥肉怎么不吃?定然会派出重兵来救援。

但诸葛诞不想给自己设限,都不明确说出来。于是这两边的大力支持都没了。

或许诸葛诞是不想跟司马昭闹翻,万一打不过了,还能留个投降的退路。

但他又不跟司马昭明说。

又是一个想占尽各方便宜的老套路。

这一次,司马昭不想再惯着他了。

司马昭再除去其他异己之后,只剩下诸葛诞,他再不担心还有其他人捣乱了。

诸葛诞三叛形势图

因为诸葛诞没有明确态度,东吴便不可能全力施救。东吴朱异援军两度被石苞和胡质等击退后,东吴便放弃了进一步救援的计划。

而这边诸葛诞和文钦反复突围也出不去。

司马昭既然下决心要解决诸葛诞问题,又怎会再放虎归山?所以必定是严防死守,不给诸葛诞任何机会。

高压之下,诸葛诞的军队开始分化。

蒋班和焦彝劝诸葛诞不要再等东吴援军,直接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突出去算了。这个建议显然有点问题:之前诸葛诞已经试过多次也突围不出去,现在蒋班和焦彝反复让诸葛诞突围,这不是当众打他脸吗?这两人明摆着就是想捣乱啊。后来两人果然出城投降司马昭了。

诸葛诞连两个部属都管不住,这说明他的部队已经混乱失控到了何种地步?

钟会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接着使用离间计,导致全怿和全端等人率数千兵出城投降。寿春守军士气再次降至新低。

反复突围失败,粮食日益告急,这让诸葛诞异常恼怒。他甚至怀疑起文钦有异心,两人彻底反目,诸葛诞一怒之下将文钦斩杀。

诸葛诞此举激怒了文钦两个猛将儿子:文鸯和文虎。两人一怒之下向司马昭投降。

当初毌丘俭反叛时,文鸯趁乱袭击让司马昭的大哥司马师眼珠爆出而亡。大家本以为文鸯此次即便投降也非死不可。

但司马昭灵机一动,将这兄弟两人当成了摧毁寿春守军心理的重磅武器。

乃赦鸯、虎,使将兵数百骑驰巡城,呼语城内云:“文钦之子犹不见杀,其余何惧?”表鸯、虎为将军,各赐爵关内侯。

司马昭不仅赦免了文鸯兄弟,还任命两人为将军,并封侯。然后派遣士兵在寿春城下高呼:“文钦两个儿子投降了都不杀,你们还担心什么?”

寿春守军的心理防线由此彻底崩溃:既然突围没希望,投降零风险,那么为什么不放弃死守直接投降,这样至少可以保得一条小命。

士气涣散之下,寿春城最终被攻破了。

诸葛诞在突围时被杀,三族被灭。

淮南三叛,至此彻底划上了句号。

寿春城破

诸葛诞的失败,败在他拙劣的大局观上。

他受曹爽的重用而发达,本就和司马懿存在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他却竟然还趁着混乱搞中立和投机。

将那些和自己同在一条船上的盟友一个个推下水。以此换来司马氏的好评和奖赏,拥有所谓的中立地位。

其实他本就被绑定在曹魏的破船上,怎么可能做到毫无干系?

这只是他被司马氏的笼络所迷惑,放弃抵抗的一种借口而已。

这就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

而他卖掉的不仅仅是伙伴,还是自己生存的机会。

司马氏在彻底掌控局势前,以承认其中立维护其利益为诱饵,让诸葛诞与曹魏忠臣脱钩,从而能够将其各个击破。

一旦司马氏达成目的之后,便将诸葛诞中立的身份扯下,一把撕得粉碎。

而诸葛诞则在这种置身事外的幻梦中失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

0 阅读:12

江樵品史本人

简介:往古者,所以知今也。